![]()
内容推荐 从阿含、部派、般若、龙树,作一番[空之探究],以阐明孔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这一构想,就是写作《空之探究(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的动机。本书包括了《阿含》——空与解脱道、部派——空义之开展、《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这几个部分的内容。 作者简介 释印顺,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目录 序 第一章 《阿含》——空与解脱道 一 引言 二 泛说解脱道 三 空与心解脱 四 无量 五 无所有 六 无相 七 空与空性 八 空为三三昧先导 九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一○ 胜解观与真实观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一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二 胜义空与大空 三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四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五 常空、我我所空 六 三三摩地 七 空之类集 八 诸行空与涅槃空 九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 一○ 大众部系与法空 第三章 《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一 《般若经》之译出 二 法空性是涅槃异名 三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四 空之发展与类集 五 空之解说 六 空之双关意义 七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八 空与一切法 九 法空如幻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一 龙树与龙树论 二 《中论》与《阿含经》 三 《中论》之中心思想 四 缘起——八不缘起 五 假名——受假 六 空性——无自性空 七 中道——中论与中观 八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序言 我在《中观今论》中说: “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 三论或空宗的。”我“对于空 宗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 情”,但“我不能属于空宗的 任何学派”。问题是:我读书 不求甚解,泛而不专,是不 适于专弘一宗,或深入而光 大某一宗的。还有,面对现 实的佛教,总觉得与佛法有 一段距离。我的发心修学, 只是对佛法的一点真诚,希 望从印度传来的三藏中,理 解出行持与义解的根源与流 变,把握更纯正的,更少为 了适应而天(神)化、俗化 的佛法。这是从写作以来, 不敢忘失的方针。 前几年,为了《初期大乘 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的写作 ,在阅读《般若经》时,想 起了三十多年前《中观今论 》的一个见解:“《中论》是 《阿含经》的通论”;“《中 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 ,……抉发《阿含经》的缘 起深义,将(大乘)佛法的 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磐 石”。这一论断,出于个人, 不一定能受到佛学界的认可 。对于《般若经》的空义, 既有了较明确的理解,不如 从阿含、部派、般若、龙树 ,作一番“空之探究”,以阐 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 。这一构想,就是写作本书 的动机。 本书的主题就是“空”。简 单地说:阿含的空,是重于 修持的解脱道。部派的空, 渐倾向于法义的论究。般若 的空,是体悟的“深奥义”。 龙树的空,是《般若经》的 假名、空性,与《阿含经》 缘起、中道的统一。“大乘佛 法”的一切法空,不离“佛法” ——缘起中道的根本立场, 是中论(理论的),也是中 观(实践的)。虽然名为“探 究”,其实只是引述经论来说 明,没有自己的发挥。最近 见到“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目 录,知道有梶山雄一等的集 体著作——《般若思想》与 《中观思想》,没有能读到 与参考,非常遗憾!希望能 有一些共同的看法!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九 日 自序于台中华雨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