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拥书万卷面百城(精)/中华文化新读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韦力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浩瀚丰厚,既有官方传统,也有民间递传。本书不欲从全面宏观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介绍,而是聚焦其中连绵不绝的民间藏书文化,以书楼、书事、书家三章为结构,选取藏书历史中较有代表性的藏书楼、藏书家,深入他们的藏书轶事、书香传奇,在历史与现实的绵密交织中,让读者进入中华书香文化的世界,进而探索中华文化斯文不绝背后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韦力,藏书家。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数架。”可谓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多的人。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其作品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和追捧。
目录

书楼
天一阁:递传最久,名扬华夏
澹生堂:官书并举,散佚离奇
五桂楼:开放书楼,巧存禁书
富厚堂:功名显赫,读书为本
皕宋楼:痛失珍藏,无言结局
过云楼:书画名世,古籍秘藏
古越藏书楼:化私为公,启迪民智
书事
《两汉书》传奇
《永乐大典》的价值
古书流通观念是怎么来的
给藏书家排座次
已成绝响的雅集——“吴门真率会”
《几何原本》续译刊刻记
是谁留住了《古今杂剧》
被截留的敦煌遗书
书家
黄丕烈:多少藏书家俱在,姓名不逐暮云空
吴骞:吾有千元十驾,堪比百宋一廛
汪士钟:宋版收藏之最,黄跋由其而贵
陈介祺:金石藏家之冠,传古之功永存
杨守敬:碑帖换古本,东瀛访书归
盛宣怀:愿藏书公诸同好,惜不见书馆开张
缪荃孙:雅号“书祖宗”,身后皆流散
宋春舫:以戏剧书传世,开藏书票先河
郁达夫:卖文只为买书计,痛因日寇化劫灰
郑振铎:书生报国成何计,一腔热血护古籍
出版说明
序言
本书所收录的篇什多是
关于古代私人藏书家和藏书
楼的故事及事迹。
“藏书”一词早在战国时
期就已经出现,《庄子·天
道》曰:“孔子西藏书于周
室。”为此孔子被视为中国
最早的私人藏书家。对于藏
书的重要性,吴晗先生在为
《江苏藏书家小史》所写序
言中说:“学者苟能探源溯
流,钩微掘隐,勒藏家故实
为一书,则千数百年来文化
之消长、学术之升沉、社会
生活之变动、地方经济之盈
亏,固不难一一如示诸掌也
。”由此而揭示了一部藏书
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史。
就藏书属性来论,中国
古代藏书可以分为官府藏书
、寺院藏书、道观藏书、书
院藏书及私人藏书几大类,
相比较而言,只有私人藏书
最有韧性,最能连绵不绝。
自周代之后,中国历代几乎
都有官府藏书,但每遇朝代
更迭,因为官府藏书集于一
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极易
被毁。而私家藏书分散于各
个角落,虽然也被战火波及
,但总有劫余留存。因此流
传到今日的历代典籍,大多
是由私人藏书家保留下来的
。中国自古以来视印章为印
信,因此钤在书上的藏书印
最能体现典籍的递传,如今
我们通过书上的斑斑朱记,
就能了解到有哪些藏书家费
尽千辛万苦将这些典籍递传
了下来。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应
该是中国藏书史上第一次大
厄运,但即使在那样的严酷
刑罚下,仍然有不少爱书人
冒着生命危险将儒家典籍密
藏起来。汉朝建立后,这些
书籍再现人间。此后社会上
又涌现出更多的藏书家,比
如河间献王刘德、蔡邕等,
他们都有很大的藏书量。魏
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
迭,战争频繁,但社会文化
依然在进步,纸质图书的普
及促进了私人藏书的发展,
从魏到隋三百余年间,也出
现了不少的藏书家。隋朝历
史虽然不过三十多年,但同
样有多位重要的藏书家出现
。进入唐代,受到社会政治
文化相关因素的影响,出现
了更多的藏书家。
宋代重文轻武,皇帝多
次下诏从民间征书,再加上
雕版的普及,使得私人藏家
规模空前,藏书量达万卷以
上的大藏书家超过了二百人
。元代统治者不重视汉文化
,致使元代藏书家远不及宋
代。但进入明代之后,又有
了一个大发展,一些藏书家
的藏书量已达十余万卷,尤
其到明代后期藏书风气普及
,因为对版本的重视,开始
出现了古书造伪行业,由此
标志着善本文物性的确立。
在整个封建社会,藏书
数量最多、藏书质量最高的
时代当属清代,如今已知的
清代藏书家数量超过了清以
前历代藏书家的总和。这些
藏书家为了收集典籍,殚精
竭虑,不仅建造藏书楼来收
藏典籍,还将这些典籍分类
插架,制定严格的借阅制度
。为了保护这些典籍,他们
制定防火措施,在每年固定
的季节将藏书拿出来曝晒,
以使这些典籍历久不蠹。
藏书家们不仅仅是典籍
的保护者,还是文化的传承
者,有不少的藏书家都会校
刊典籍,甚至将其整理出版
,刊刻了许多著名的丛书。
比如明末的毛晋汲古阁,用
了几十年的时间刊刻出“十
三经”“十七史”“六十种曲”“
津逮秘书”等大量的丛书合
集。清代也出版了很多质量
上乘、校对精细、刊刻精美
的丛书,比如黄丕烈的“士
礼居丛书”、鲍廷博的“知不
足斋丛书”、陆心源的“十万
卷楼丛书”等等。正是他们
的努力,斯文得以不绝。
《尚书》有云:“惟殷先
人,有典有册。”可见早在
殷周时期,人们已经明白书
籍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
当年周景王问晋太史籍谈的
姓氏来源时,籍谈回答不上
来,周景王说了句:“籍父
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于是就有了“数典忘祖”这
个成语。我们今日以中华民
族悠久的历史为傲,正是因
为历代藏书家前赴后继保留
了先民的典册,才让我们能
够详知历史的辉煌。因此,
我们更不应当忘记那些传承
典籍、保护典籍的藏书家们
。虽然本书中提及的藏书家
仅几十位,他们远远不能涵
盖古代藏书家的全貌,但这
些藏书家的故事却代表了中
国历代藏书家的精神,正是
出于这种想法,我选择了将
他们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壬寅年四月上浣韦力序
于芷兰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0: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