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以中国为方法(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为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建立十周年而汇集出版,纵向涉及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横向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艺术等各领域,内容甚丰。全书收录了研究所最新研究论文,分别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生态等领域介绍与评价海内外学者的中国研究方向、研究特色、研究趋势,着重述及学术价值、学术影响,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从学术上见证世界中国学研究本身的发展和世界中国学学科建设的进展,以及中国研究在全球兴起并一步步走向繁盛的历史。 目录 前言 周武 上篇 海外中国学 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关于《大分流》的争论及其背景 周武 “世界中国学”的历史演变及概念特征 刘晓佳 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崛起范式下的前景初探 徐庆超 新时代海内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多维解读——海外中国学研究与中国文化竞争力 乔兆红 书写转变的中国:山东邹平与美国当代中国研究 潘玮琳 美国中国观的动力机制及其现实启示——以中国问题专家为中心的分析 张焮 如何认识美国战略界关于应对中国崛起的辩论 王震 美国学界的中国妇女运动研究及评估 褚艳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概述 廉晓敏 日本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其影响研究 顾鸿雁 海外研究视角中的民主原则与党的建设 侯喆 海外“中国威胁论”及应对策略探析 张其帅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策略的启示 苏乔拓 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巫明川 利玛窦文化适应策略与儒家思想 朱婳玥 西方的植物学运动与福钧的中国之旅 秦岭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使华团活动 田蕊 福开森的中国艺术生涯——从“文物代购”到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家的转变 夏天 中篇 本土中国学 从世界史看中国现代化 梅俊杰 传播学科史的辉格史书写及对中国传播学科的反思 胡冯彬 状况的共有与分歧:近代中日社会科学翻译史比较研究 宋晓煜 王广涛 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演进 王玉 韩汉君 中国创新短板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举措 沈桂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焦世新 明代后期科举策问的变化与《皇明历朝资治通纪》的出现和流行 耿勇 中国梦与中国社会转折——以洋务运动为考察对象 陈如江 从形式代表到实质代表:我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探讨 胡筱秀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潜力分析 谢一青 乐文特 印度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太战略” 张佳 长三角城市群流量经济发展测度——基于城市流的视角 王素云 依托上海城市软实力优势,打造国际传播国家级平台——上海社会科学院推进学术外宣、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实践 吴雪明 后疫情时代中美关系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思考——以产业园区实践探索为例 信超 下篇 书刊评论 有关当代国际秩序与中国对外关系的认知和思考——以2015—2019年北美期刊中的相关文章为例 刘晶 城市作为理解社会的窗口——评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李鑫妍 解说历史中国:矛盾、复杂和永久的魅力——评王国斌、罗森塔尔《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 变迁中的政治》 杨起予 要渡苍生百万家——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王菁 一个局外人的改革开放顶层全景观——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读后 邹祎 “版权”的中国之旅——王飞仙《盗版者与出版商》读后 朱宇琛 林语堂跨文化遗产的多向度阐释——评《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 陈迪 无法言说的言说——重读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 王巍子 序言 周武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 学研究所成立至今已整十周 年。按惯例,逢五逢十总得 庆祝一番,世界中国学所当 然也不想免俗。2021年10 月忙完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 坛后,稍作将息,即开始转 入筹划研究所十周年所庆。 11月23日,沈桂龙所长召 集全所大会集议所庆事宜, 大家一致认为以文字共同记 录和见证研究所的成长,是 一种更有意义的纪念方式, 于是而有编撰两本书作为献 礼的动议:一本为忆文集, 由全体同仁各自的点滴记忆 汇聚而成;另一本为中国学 研究论文集,选录同仁历年 所撰中国学或与中国学相关 的论文。前者由沈桂龙所长 负责,后者委我承乏。此议 既定,得到全体同仁和本所 博硕士生的热烈响应,到 2022年6月底,稿件陆续收 齐,而后纂辑成书,交付出 版。这就是《十年树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 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 》和这本《以中国为方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 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论 文集》的由来。 这本论文集取名“以中国 为方法”,源自沟口雄三的 《作为方法的中国》一书。 沟口是日本最具原创力的中 国思想史研究大家之一,他 在自己的这本论集中提出“ 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 的”的主张,其实也是贯穿 于他一生的中国学著述的问 题意识和方法论,旨在全面 解构日本知识界乃至日本社 会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存在 的根深蒂固的认识论偏见, 即在分析中国的时候避免套 用(或反用)西方的理路, 使中国研究屈从于西方中心 论的“世界格局”,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一个真正“具有多 元格局的多样性世界”(孙 歌语)。用他自己的话说, 以中国为方法的世界,“就 是把中国作为构成要素之一 ,把欧洲也作为构成要素之 一的多元的世界”。沟口的 这一认识论主张虽系针对日 本的中国研究历史和现状有 感而发,但对中国学界而言 亦不啻是一剂药方。毋庸讳 言,近代以来,中国学界伴 随欧风美雨的浸灌和天演之 学的流行,中西之学一变而 为新旧之学,扬新抑旧,甚 至崇新贬旧,已然成为一种 沛然莫御的时潮与思潮,中 国学界由此进入一个“尊西 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 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 以西格中”,自觉或不自觉 地移用西方的尺度衡量和解 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不 可避免地成为带有某种支配 性的解释模式,并逐渐内化 为不言自明的思维定式和“ 心灵积习”。这种解释模式 ,以及由这种模式内化而来 的思维定式和“心灵积习”, 从根本上制约了本土中国研 究的气象、格局和内在景深 。近年来,这种状况虽已有 明显改观,但如何在接纳新 知的过程中不失自我,始终 保持一种自主的思考和判断 ,破除海外中国研究无所不 在的“西方中心论”和逐渐流 行的“中国中心论”的一元论 想象,构建一种真正立足于 中国本土经验,从中国自身 的历史逻辑、思考方法和感 受方式出发思考和理解中国 ,并通过中国认识世界,彰 显中国研究的世界意义的解 释框架,仍是一个异常艰巨 的课题。就此而言,这本论 文集可视为世界中国学研究 所全体同仁对这个课题所做 的一种回应。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海外中国学”,辑录 18篇论文,从各个角度和层 面对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 现状及最新的前沿动态做出 不同程度的梳理和反思,其 中,有对世界中国学概念的 辨析,有对海外中国学发展 脉络的勾勒,有对海外中国 研究最新前沿动态的追踪, 还有对西方炮制的“中国威 胁论”的批驳,等等;中篇“ 本土中国学”,收录14篇论 文,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对中 国历史及当下实践展开学理 探索,有全局性的审视,也 有典型个案的剖析,这些审 视和剖析大都既立足于中国 本土经验,又展现出一种世 界的视野;下篇“书刊评论” ,辑录8篇文章,内有对北 美期刊中有关中国议题讨论 的检讨,有对中国学经典文 本的重读,也有对海外中国 研究新著的评议等。由于成 书仓促,坦率地讲,这些研 究不免有些参差不齐,远谈 不上完美,但大家的心意是 共同的,就是为十周年所庆 献上自己的一份礼物。 跟上海社会科学院其他 研究所相比,世界中国学研 究所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研究 所。这里的“特别”,不仅指 它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最年轻 且规模最小的一个研究所, 更是指它所肩负的责任。世 界中国学研究所系依托世界 中国学论坛而设,因此,它 首先肩负“办会”的责任,会 务复杂而繁重。十年来,世 界中国学研究所成功承办了 五届两年一度的世界中国学 论坛(第五届至第九届), 目前正在筹备第十届世界中 国学论坛。2015年,世界 中国学论坛组委会设立了一 年一度的海外分论坛,世界 中国学研究所又先后承办了 美国分论坛(纽约/亚特兰 大)、东亚分论坛(韩国首 尔)、欧洲分论坛(德国柏 林)和拉美分论坛(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2016 年起,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又 开始承办文化和旅游部主办 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 班(每年1至2期,简称“青 汉班”),已先后承办了5期 研修班,每期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