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赵丽宏给孩子讲古诗词(全2册)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赵丽宏
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详情页.jpg

编辑推荐

1.品类独特

区别当下市面上或诗词罗列、或句段注释等被动填鸭式的诗词学习,本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孩子运用综合思维能力来品鉴、赏析诗词作品,教给孩子综合读鉴诗词的眼光和钥匙。

2.内容丰富

系列共2册,涵盖诗、词、曲各类古典文学样式,全面覆盖教育部改革要求的中小学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贯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素养要求。书后特别附加统编教材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篇目,方便孩子查对背诵。

3.体例明晰

全书共收录92篇品鉴文章,分别以诗源管窥、意象典故、时令风物、文人意趣、诗词性格、人生哲学六大主题细致分类,优化孩子阅读,帮助孩子全面、立体地抓住诗词鉴赏精髓。

4.品质保证

作者40多年的诗歌创作和研究经历,积累了深厚的诗词底蕴,所选多部作品曾在《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专栏刊发。此次我们还特邀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资深编审全文审定,力求赏鉴准确无误。

5.精致设计

双色印刷,精美手绘,力求将诗情、诗味、童趣和经典完美结合,帮助小读者在诗情画意中激发阅读兴趣,感知诗歌之美。

6.名家推荐

统编教材主编、北大教授曹文轩,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赵丽宏,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出版著作80余部,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意、日、韩等文字。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散文奖、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13年国际诗歌大奖——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钥匙奖、2019年罗马尼亚爱明内斯库国际诗歌大奖等30多种国内外奖项。代表作有《童年河》《渔童》《黑木头》《战马蜂》等。《与象共舞》《顶碗少年》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是作品收入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

内容简介

著名诗人赵丽宏集40年诗词研读心得,专门根据孩子对古诗词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程度,精心遴选而成的诗词解读文本。

两册图书不以单首诗词解读为纲,分别以诗源管窥、意象典故、四时风物、文人意趣、诗词性情、人生哲学六大主题为线,围绕不同的二级主题进行贯穿时空的综合解读和赏鉴,所谈对象涵盖了诗、词、曲各类古典文学样式,力求帮助孩子脱离单纯的诗词记忆,学会用专题研究的方法,运用综合思维能力欣赏、品鉴古典诗词,将知识转化为审美,进而内化为人生素养,真正教给孩子综合读鉴诗词的眼光和钥匙。

目录

《赵丽宏给孩子讲古诗词·风物与意象》

(一)诗源管窥

古老的《诗经》还活着

千岁之忧

《龟虽寿》

悠然见南山

参星和商星

《八至》和六言

风雪夜归人

《黄鹤楼》

莫说宋诗味如蜡

《水龙吟》

《天净沙》

(二)人生如雁

莼鲈之思

人生如雁

杜鹃啼血

流水和白驹

片时春梦行千里

红豆诗

花非花

梧桐更兼细雨

天香云外飘

古人咏柳

花柳本无私

唐人咏梅

梅花天地心

说荷

秋波

白云苍狗

(三)四时风物

早春消息

池塘生春草

春在溪头荠菜花

心静自然凉

逢秋不悲

怀念雪

守岁

爆竹、屠苏和桃符

光明元宵

中秋吟月

望星空

野渡无人

蛙鼓声声

促织之鸣

就是那只蟋蟀

葡萄之咏

山茶吟

青出蓝

附:教育部中小学必背古典诗词

 

《赵丽宏给孩子讲古诗词·情趣与哲思》

(一)诗中茶味

弦管暗飞声

诗和琴

松风

读书之乐

诗人与河豚

饮中八仙

诗中茶味

美人之美

诗说西施

黄山谷和水仙

杜甫和竹

墨梅清气

竹魂

(二)清夜无尘

《观沧海》

幽静

在苦难中歌吟

李杜双星会

风流绝代说薛涛

白居易说梦

独钓寒江雪

可怜贾岛

杜牧之叹

《锦瑟》

玉溪生之谜

欲飞

能饮一杯无

《江城子》

清夜无尘

怎一个愁字了得

豪放和婉约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人生之根

月黑雁飞高

《战城南》

劝学和惜时

慈母和游子

绝唱

相思渺无畔

绕床弄青梅

欲语泪先流

依依别情

孤独

冷翠竹下人鬼情

人生之根

与时间论道

且听先人咏明月

附:教育部中小学必背古典诗词

精彩书摘

《莼鲈之思》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

——【晋】张翰《思吴江歌》

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事。张翰,字季鹰,吴郡吴县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身在洛阳的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日本平安朝的国君嵯峨天皇,曾拟张志和的《渔父词》,写了如下词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词句,较之唐人诗词,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金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朱敦儒的《好事近·渔父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莼菜和鲈鱼,我也品尝过,两者其实很难同时吃到。莼菜状如荷叶幼芽,嫩滑爽口,并无特别的鲜味。我曾经和江南的朋友开玩笑说,喝下一碗莼菜羹,感觉是吃掉了一池荷叶。而张翰诗中所写的鲈鱼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不能确定。鲈鱼的种类很多,有四鳃和二鳃之分,据说四鳃的鲈鱼现在已难得。我记忆中最美妙的,是一种被称为“土布鱼”,又称“塘鲤鱼”的小鱼。这种鱼,据说也是鲈鱼的一种。四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当学徒做木匠,吃过当地人用这种小鱼炖鸡蛋,味道无比鲜美。在饥贫交迫的日子里,这是一道让我无法忘怀的美食。我想,张翰当年怀念的鲈鱼,应该是这样的美味吧!

《春在溪头荠菜花》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辛弃疾《鹧鸪天》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这是辛弃疾《满江红》中的两句词,把春三月的气象写得气韵十足。举头满眼春色,千峰万岭皆绿,以这样阔大的气势表现春色,体现了这位豪放派诗人的风格。不过,我更喜欢他另一首写春光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是一幅描绘春景的工笔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天籁声色,也有人间烟火。最让人读而难忘的,是最末一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的脚步,就落在溪边那些不起眼的小小荠菜花上。在乡间,我见过河畔路边的荠菜花,那是米粒大小的白色野花,星星点点,可亲可近,它们在使我感受春色降临的同时,很自然地想起辛弃疾的这句词。古人写春天的诗词中,“春到溪头荠菜花”是最动人的诗句之一,如此朴素平淡,却道出了春天铺天盖地而来的魅力。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异曲同工之妙。韩愈诗中写的是春天的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诗中,最妙一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中,绿草悄然萌发细芽,远看一片青翠,近处却看不真切,若有似无,撩人遐想。韩愈认为,这样的乡野草色,远胜过京城烟柳。

古人咏春,注重自然细节的变化,辛弃疾的“荠菜花”,韩愈的“草色”,都是成功的范例。春风中,天地间万物复苏,到处是生命的歌唱,在古老的《诗经》中,已能听到诗人在春色中抒情:“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春日来临时,花木葳蕤,百鸟鸣唱,一派生机盎然。宋人姜夔游春,被麦田中的绿色陶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唐人李山甫咏春景,也写得有趣:“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这是清明时节的风景。朱熹的《春日》中有名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那是春深似海的景象了。

李贺也曾被春天的美景陶醉,他的七绝《南园十三首》写得优美细腻:“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诗中写到春水、乳燕、蜜蜂、花、鱼,意象缤纷,春意灵动。

古人的咏春诗中,有不少写人和自然的交融,这又是另一番情韵。杜牧的《江南春》,可谓妇孺皆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中,自然美色和人间风景在春日烟雨中融为一体,犹如一幅彩墨长卷。清人高鼎的《村居》,也是写春景,却是另一种风格的风情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青绿山水中,孩童在柳烟中奔跑,风筝在蓝天上飘飞,春天把生机和欢乐带到了人间。

《爆竹、屠苏和桃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关于春节的古诗,现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首推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写得热闹生动,有新年的欢乐气息,也有请新的含义,因此在民间广为传颂,历经百代而难被人遗忘。

王安石这首诗中,出现三个和春节有关的具体意象:爆竹、屠苏和桃符,这与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有关。爆竹,是发明了火药的中国人的一个创造,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千百年来延续至今,是中国人除旧迎新的特殊方式。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时,中国大地上四面八方响起的鞭炮声,也许是地球上最热闹的声音。春节早晨起来,地上到处可见鞭炮的残屑。记得很多年前,我曾为《文汇报》的春节画刊题诗,其中有幅版画,画面无人,只有农家院门,门上贴着红春联,门前一地鞭炮的碎屑。我的诗句写些什么已经淡忘,但那画面还清晰地记得,这画面的含义,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过春节。这幅画的情景,其实可以用古人的诗句来描绘:“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这是唐代诗人来鹄的诗句。元代大书画家赵子昂也有一首七绝写春节放爆竹,写得比王安石热闹得多:“纷纷灿烂如星陨,??喧豗似火攻。”关于爆竹,范成大的《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如果用来描绘现代人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也无不可:“……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范成大诗中的“爆竹”,是将竹竿在火中烤热后击地爆炸,发出“雷霆吼”,这是真正的“爆竹”。用纸和火药制鞭炮,大概是后来的事情了。

王安石《元日》诗中写到的“屠苏”,一说是指酒,屠苏酒,据说是用一种叫屠苏的草浸泡的酒,只是现在无人知晓屠苏草为何物,有人认为这就是江南一带的茅草。也有另一种说法,屠苏,是一座草庵名,有人在庵中浸泡成药酒,能健身强骨,此酒便被称为屠苏酒。古时,正月初一全家老小要聚在一起喝屠苏酒,先幼后长,轮流敬酒,最老的长辈总是最后喝。苏子由晚年诗中曾写道:“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馀。”描写的就是这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是桃符。桃符,是画着神像或写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也就是门神。正月初一清晨,将桃符挂在门上迎新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到后来,其实是用写在红纸上的春联替代了古时的桃符。王安石这句诗,近代很多人有想象力丰富的解读,说这是指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表现了诗人鼓吹改革的新进思想。这样的解读,联系王安石的身世经历,不算牵强。不过,我还是在这首诗中更多感受到迎接新春的欢悦。

陆游的七绝《除夜雪》,写的也是除夕夜守岁迎春节:“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诗中所涉,正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屠苏和桃符。窗外大雪纷飞,诗人独自在屋里喝酒写春联,迎接新年来临。这首诗,没有《元日》的欢庆气氛,却是过年时一个寂寞文人形象的生动写照。

……

《诗人与河豚》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诗人梅尧臣,有外号“梅河豚”。这外号有点奇怪,似有嘲讽之意。究其来由,当然和河豚鱼有关。河豚味美,是中国人的美食,但河豚有毒,常有人因食河豚中毒致死。有毒的美食,吃还是不吃,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难题。有人为享口福“拼死吃河豚”,也有人以为河豚既有毒,便不该是人类的食物,不吃也罢。梅尧臣被称为“梅河豚”,并不是因为他爱吃河豚,而是他写了一首反对吃河豚的诗。

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有一次邀好友梅尧臣同游庐山。在范仲淹宴请梅尧臣的酒席上,一位江南客谈及河豚的美味,眉飞色舞,绘声绘色,让听者神往。范仲淹尤其感兴趣,恨不得马上派人去找河豚解馋。可梅尧臣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贪图美味而冒中毒丢命的风险,实在不值得,于是即席赋诗,谈他对吃河豚的看法,并驳斥了那位江南客。这就是那首后来传遍天下的《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梅尧臣这首诗,即兴而作,一气呵成,写得情景交融,鞭辟入里。他反对吃河豚,而且理由雄辩。河豚味虽美,然而“其毒亦莫加”“中藏祸无涯”。诗中写到韩愈吃蛇,柳宗元吃虾蟆,蛇和虾蟆虽然样子难看,但食之无性命之忧。美味和生命到底孰重孰轻,梅尧臣观点非常鲜明,“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为了健康地活着,还是放弃河豚这样的美食为好。梅尧臣就是因为这首诗,得到了“梅河豚”的雅号。欧阳修曾这样评价这首诗:“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而成,遂为绝唱。”

宋代另一位诗人范成大,写过《河豚叹》,与梅尧臣唱和:“……彭亨强名鱼,杀气孕惨黩。既非养生具,宜谢砧几酷。吴侬真差事,网索不遗育。捐生决下箸,缩手汗童仆。朝来里中子,馋吻不待熟。浓睡唤不应,已落新鬼录。百年三寸咽,水陆富肴蔌。一物不登俎,未负将军腹。为口忘计身,饕死何足哭……”

他的看法和梅尧臣一样,也以为不值得为吃河豚而去拼死。如因贪口福而死,实在是愚不可及,死不足惜。

传说公河豚的精巢特别鲜美,古人觉得用一般词汇难以描绘那美味,索性以“西施乳”称之。明代画家徐文长写过《河豚》:“万事随评品,诸鳞属并兼。惟应西子乳,臣妾百无盐。”苏东坡也为之入迷。一次有人请苏东坡吃荔枝,苏东坡写了这样的诗句:“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他认为,荔枝的美味,只有河豚肥美的鱼腹能与之媲美。

古诗中写到河豚的,大概是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流传最广:“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据说苏东坡在地方做官时,当地有一位善烹河豚的厨娘附庸风雅,请苏东坡去吃河豚,苏东坡欣然赴约。面对厨娘烹制出的一桌河豚,苏东坡二话不说,坐下来埋头大吃。厨娘躲在屏风后面看,见苏东坡没有表示,正纳闷,忽见苏东坡丢下筷子,大叫一声:“也值一死!”据说这就是“拼死吃河豚”的由来。

《诗中茶味》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宋】苏轼《西江月》

在淮海路上的一家茶叶店门口,曾看到有人用大字抄写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可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千余年前的古诗,出现在现代闹市,和时尚广告比肩,很有趣,也令人欣喜。

唐代诗人卢仝的这些诗句,其实是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一段,被后人抽出,成为流传最广的咏茶诗。卢仝的诗写得通俗,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致,这是艺术的夸张。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却让很多爱茶者心生共鸣。后来有不少人在诗中呼应他,苏东坡有:“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杨万里有:“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尽管两位诗人名声比卢仝大得多,然而论咏茶,还是卢仝的“七碗茶”家喻户晓。

中国古诗中,写酒的篇章很多,诗和酒,似乎密不可分,文人无酒不成诗。写茶的诗,其实也不少,但流传广泛的名篇不多。不过如仔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手可拾,诗人们把茶的种、采、焙,到种种喝茶的方式和境界,都写到了诗中。杜甫《重过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韦应物有《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面对自家园子里的茶树,一面品茗,一面想象山野景象,如与性情高洁的佳人促膝谈心,那是何等诗意。宋代文人咏茶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那种雅致,令人神往。他还有一首《汲江煎茶》,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范仲淹的长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是流传很广的咏茶诗,把武夷山区的斗茶习俗写得活灵活现。我尤其喜欢诗中后两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说到茶诗,有一首诗必须提一下,那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茶》。在唐诗中,它的形态很独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如果分行排列,每行从一字到七字,状如宝塔。千年之后,追求形式感的现代派诗人也写过类似的文字,自以为独创,其实老祖宗早已做过尝试。

《欲语泪先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古人在诗中写泪的,不计其数。愁苦时流泪,忧伤时含泪,悲极喜极爱极恨极,都会有泪水相伴。也有莫名的泪水,是惆怅,是隐痛,是孤愤,诗人无法解释,写成诗句,便朦胧曲折,引人无限怀想。诗中的泪水,其实是人间挚情。泪者,心也,心灵百态千姿,绝无雷同,诗人含泪的诗句也同样变化无穷,折射人间情感的丰富,让一代代读者共鸣。

诗中泪水,常见的是儿女之情,《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动人的例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相思之泪,情人分离,如牛郎、织女被河川割断,思念之苦竟至涕泪如雨。女子爱流泪,男人也一样,杜甫的《月夜》,写他在兵乱流亡之时思念亲人,禁不住泪沾襟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的泪水,比恋人相思之泪更凄苦。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这类诗句,还有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思乡之情,也使无数诗人泪水沾襟:“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悲怆的泪水,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如屈原在《离骚》中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最撼动人心的,还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有些诗人的泪水,是无法言说清楚的,譬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譬如李益的《上汝州郡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杜甫诗中多悲歌,却也曾喜极而泣:“喜极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中国人最熟悉的,是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人生有悲有喜,只要情到深处,便可能有泪水相伴。诗人多情,或许也多泪吧。

含泪的诗句中,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两句有点惊心动魄:“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思念之情,竟使得冰冷的金铜仙人也泪水盈眶。这使我联想起董解元《西厢记》中写离情的诗句:“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一样读之心惊。

李商隐有以《泪》为题的七律,专言人间悲伤洒泪之事,诗中没有一个泪字,却让人感叹不尽:“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最有趣的含泪诗,是贾岛的《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两句诗琢磨了三年,读起来不禁两行热泪。这是诗人的自怜自艾。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