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除绪论和结语之外的主体部分一共有七章,主要就微电影发生、起源,微电影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微电影类型划分及案例研究,微电影发展驱动力,微电影媒介特性与传播优势,微电影产业属性与艺术属性,微电影价值引导力发挥及问题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了尽可能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探讨。 作者简介 徐莹,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长三角高校戏剧影视学科联盟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微电影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专家库成员,连续多年担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评委。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范围、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及意义 五、主要内容构成 第一章 微电影发生及起源 第一节 微电影发生的时代文化语境 一、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盛行 二、网络时代自媒体快速发展 三、微时代、微文化蓬勃兴起 第二节 微电影起源的两大视听形式 一、恶搞戏说的网络短视频 二、创意广告短视频 第二章 微电影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微电影概念界定 一、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短片 二、微电影与网络短视频 三、微电影概念界定及命名争鸣 第二节 微电影文化基因 一、天然的草根狂欢性 二、与生俱来的商业载体 三、百姓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三节 微电影基本特征及演变 一、从“恶搞”到“艺术” 二、从“业余”到“专业” 第三章 微电影类型划分及案例研究 第一节 按性质用途划分 一、商业微电影 二、公益微电影 三、宣传微电影 四、科普微电影 第二节 按创作形式划分 一、以影像拍摄为主 二、以动画制作为主 第三节 按创作主体划分 一、政府宣传机构委托定制 二、社会机构自制或委托定制 三、网络平台自制或委托定制 四、个人自制 第四章 微电影发展的多元驱动力 第一节 商业驱动 一、高额版权费促使网站自产自销 二、“限广令”背景下传统广告主的选择转向 三、资本青睐的推波助澜 第二节 政府推动 一、充分重视微电影的创新宣传能力 二、建立评奖和激励机制促进微电影发展 第三节 业界推动 一、竞相创作有影响力的微电影 二、积极建立创作传播一体化平台 三、专业电影节设立专门竞赛单元 第四节 学界推动 一、学术界积极参与微电影批评 二、微电影研究更多进入学术研讨会 三、学术研究推进微电影创作水平提升 第五章 微电影媒介特性与传播优势 第一节 微电影媒介特性 一、个人观赏 二、大众参与 三、关注现实 四、快捷片段化 五、场所生活化 第二节 微电影传播优势 一、传播网络化 二、播客年轻化 三、内容多元化 四、过程平衡化 第六章 微电影产业属性与艺术属性 第一节 产业属性及主要盈利模式 一、小规模低成本运营及盈利方式 二、“影视+旅游”和“影视体验”的运营收益 三、关于产业基地运营发展的思考 第二节 艺术特性及传播效果 一、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二、创意无限的声画呈现 三、独特解说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微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融合 一、以人文情感来贯通商业与艺术 二、以思想文化来融合商业与艺术 三、以知识传播来联结商业与艺术 第七章 微电影价值引导力发挥及问题解决对策 第一节 微电影多元价值表达 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二、“娱己”又“娱人” 三、影像让生活更生动 四、影像成为表达自我重要方式 第二节 微电影正能量价值引导力 一、用影像促进社会热点、文化事件良性发展 二、促使全民教育“潮”中带“趣” 三、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弘扬插上隐形翅膀 第三节 微电影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微电影量质失衡、价值偏颇现象文化分析 二、微电影自律、他律的文化规训及价值引导 三、微电影批评、推广的文化规训及价值引导 结语 微电影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