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雾里看花(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士余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包括出版、读书和讲座这三部分的内容,在出版这辑内容中,吴老主要就出版人的精神、如何建构学术出版高地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在读书这辑内容中,作者展现了专家型编辑的厚重学识和专业修养,从文学艺术研究视角对其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进行了思考;关于讲座这辑的内容稍显单薄,主要对社会时事问题做出了精辟的解读。 作者简介 吴士余,1945年生,浙江镇海人。编审。资深出版人,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兼《书城》杂志社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委、副总编辑,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出版协会秘书长等职。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小说美学论稿》、《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等,学术随笔《守望理性》、《再望理性》等。学术成就收录于《中国新文学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英文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辞典》(韩文版)、《世界名人录》(香港版)。1999年获“世界文化名人奖”(香港),2006年获上海出版人奖。 目录 辑一 出版 出版人的文化精神 构建学术出版高地 策划人语:三联评论 策划人语:视点 焦点对话:对接数字出版 焦点对话:好阅读坏阅读 出版博士后 辑二 读书 阅读经典 探春理家小识 品武侠人生 禅宗与诗学 解读中国叙事 审美需要互补 天问:国家记忆 寻找上海 直面中国之变 少林新传说 见证台北故宫 藏佛艺术的人文考量 交响乐的史传 大师讲演的现场感 小说不是口述历史 移民的梦魇 另类军人角色 灰色官场生态 演绎身份认同 浦东风俗画 聚光灯下出版人 佐证自负人格 美食家的文化偏执 素食哲学 沪上文史经典 触摸历史 史学言说:追问、反思 走出治史小格局 中国学的新平台 国学传承与包容 考古视阈与文化中国 自省的仕途诉求 多极世界中盛唐 牛李党争新说 逻辑推演的历史 学术指归:宗教 回回与元代宗教 国际法与晚清 新史观的社会学说 诠释文化江南 江南社会的文化包容 风俗:综合文化的载体 日本人的日本史 复述不能代替思考 似年鉴非年鉴 学术辑刊需要经营 现代意味的学术自述 藏学的思考 古中国的天下观 另类文化政治 向腐败作战 慈善的伦理 思想启蒙与当代 五四精神新解 冷战说:美、日、欧 冲突,未必一战 未来的中国显学 多维视角的科举论说 跨文化时代的教育 教育之痛 央地施政之衡 辑三 讲座 解读美国精神——改变美国的20本书 大清盛世的吏治——清史纪事本末 后记 导语 《雾里看花》是上海出版届资深出版人吴士余先生的学术随笔集,收录了《出版博士后》《阅读经典》《探春理家小识》《品武侠人生》《解读美国精神——改变美国的20本书》等关于出版读书方面的作品。读书褒贬各见,各有各的视角和评判标准。 后记 从业出版四十余载,二 度退休,算是有了自由身。 自主读书,做学问。一年里 读了一部大书,十一卷本《 清史记事本末》。边读边写 心得。文稿整理半年,得成 《清史明鉴录》付梓出版。 以后的岁月还是“躲”不 掉领导,被“邀”审读沪上出 版社的送审书稿;继之,又 被“邀”入市阅评组,评估经 筛选的书著。一晃便过去十 余年。现年近八旬,想早日 完成审评角色。在此之前, 将几年积下的审评文字做成 文章,权当作个了结。 承蒙上海三联书店启甸 、黄韬两先生偏爱,允诺小 书《雾里看花》出版,了却 心存的夙愿。 凭多年感觉,读书容易 ,写书评甚难。很少有同仁 去做书评,若当作学问下功 夫必然难以为继。偶尔为之 ,均是受人之托的应酬文章 ,留存不下来。 究其因,一是阅读量太 大,无多时间可消耗;二是 “雾里看花”,难以入手。后 者的原因则是主要的。 从业出版虽积累一些浅 薄经验,但每读一部新书, 总有在迷雾中寻觅路径的感 觉,要认清著者之书写文脉 、诉求取向,行文风格,并 非易事。又且,读书褒贬各 见,各有各的视角和评判标 准。书评难以引起读者的兴 趣和共鸣,更谈不上著者的 认同。 若堆砌溢美之词,作者 当然双手合十而谢之。但毕 竟给读者布下雾幛。轻者, 读之无益;重则是误导,害 人匪浅。 愚是个文化人,不愿当 廉价的广告商,因此,每逢 写审评,总是忐忑不安,犹 豫不决。可见,做书评之难 。 古人语,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其实说了一个真相 :读书如在雾境中,看不真 切,自然各执一词了。究竟 是美艳之鲜花,还是隔夜的 黄花,都难说清雾幛中的花 之本色。 鉴于上述顾虑,便用随 笔体做文章,遇到书中难解 之意,便用随笔变通了。拟 可给读者留些思考和辨正的 空间。 结笔之前,留些直言, 权作后记。 2021年12月15日 精彩页 出版人的文化精神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口号又响起来了。四年前,新闻出版局长孙颐交给笔者一项任务:以“国际文化大都市”为题,策划一套能体现上海出版文化影响力的出版工程。受命之际,旋即邀请了近十位出版社社长、总编组成课题组,并征集上海高校近百位教授、领军学者的意见,鏖战数月,做出二份课题报告:一是《构造与时俱进的出版文化高地》,对近十年来上海出版作总体评估,分析上海出版资源的潜力及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梳理出版瓶颈的症结与突围方向,总结优秀出版工程的运作模式及其可资鉴的经验;二是《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出版工程》选题方案供专家、领导论证,方案设计出版项目约23项,925卷(种),总投入资金约5700多万元。选题涉及上海大都市文化探索、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整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科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等。不少选题纳入全球化的视野,其学术水准处于全国专业理论的前沿。课题报告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赏。在等待高层审批之际,孙颙被调任他职,方案也就束之高阁。一晃数年,如今口号重提,颇有些感慨,也值得出版人的自省。 出版文化的高地建设,需要出版人的理性和坚守。口号与纲领能给人以鼓舞和信心,但作为出版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出版人注重的应是精神的凝聚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自觉。如今,出版界不乏一些片面认知:陷于出版滞涨、供过于求的书市,出版文化建设的政绩仍是出版产值的排名及每年20%、30%乃至50%的增长指标。有悖于出版生产规律的高歌猛进,趋势附利的媒体效应,短视的价值诉求,其后果难免是来回折腾,昔日的假、大、空之教训犹记在耳。老出版家巢峰主政上海辞书出版社坚守四十余年,他的出版精神就是毕其一生献身于《辞海》。除十年修一书,还策划出版《哲学大辞典》、《历史大辞典》、《文学大辞典》、《宗教大辞典》、《军事大辞典》等数十部专业辞书,开拓了中国分科辞书的专业化、系列化的出版路径,使上海的辞书类工具书成为全国专业出版的风向标。巢峰先生并没有因“政绩”、“仕途”诉求偏离他对中国出版业的理念。这种执着、坚守、奉献的出版精神就是一种文化,也是当下应提倡的出版人文化。建设出版文化高地,首要的是锤炼、发扬这种出版人的文化精神。 建设出版文化高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长期积累过程。近三十年来,上海的一些重大出版工程,无不是几代出版人精心锤打和努力耕耘的结果。标志性的《辞海》、《英汉大词典》、《汉语大词典》、《新文学大系》、《十万个为什么》、《本草纲目》等莫不如此。希冀当年播种、当年收获的出版工程是难以达到质量上乘的目标的。重大出版工程往往是专家、学者、出版人精心论证、策划而成,决非心血来潮的一时之动。迎上、唯上、不务实,热衷自我包装,造势炒作的出版行为,往往是以折腾而告终。因此,出版人承传前辈出版人的经验和传统,应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品质。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研究的出版领域,之所以能保持数十年的强势和品牌,就在于对前辈出版精神的承传和发扬,出版强势、科学发展不可能产生于出版文化精神的断裂之中。 出版文化建设靠的是内涵的支撑。当下出版业走向市场的路径并非有错,但切实要防止无为而治带来的娱乐化、低俗化的出版倾向。多元出版、轻松阅读当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需求,但热衷风水、占卦、盗墓、穿越、戏说、伪保健、明星隐私,以此吸引读者眼球,不应是出版人所为。出版文化的主流是宣扬、承传中国的文化精神,延续中华文明,文化的价值诉求应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相匹配,没有文化精神的出版只能是一个灵魂苍白的躯壳。面对图书出版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也需要出版人的自省,需要提升对文化内涵的认识、理解和自觉。出版人是从事净化灵魂、延续文明的事业,若以为追逐、博弈利益为唯一准则就能做大做强,难免是舍本求末,建设文化强国终究会成为一句高调的空话。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