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篇:
理论篇,主要目标是探究村镇产业融合的一般规律,即开展村镇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关于村镇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融合模式等。
实践篇,主要目标是解析村镇产业融合的差异性。具体分析产业-主体融合型、高新技术渗透型、政府主导型和多元业态复合型四类村镇产业融合模式,每个模式分别选择五个代表性案例,从案例概况、融合模式解析和具体做法等角度系统探析村镇融合的具体路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村镇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 |
分类 | |
作者 | 陈红霞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篇: 理论篇,主要目标是探究村镇产业融合的一般规律,即开展村镇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关于村镇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融合模式等。 实践篇,主要目标是解析村镇产业融合的差异性。具体分析产业-主体融合型、高新技术渗透型、政府主导型和多元业态复合型四类村镇产业融合模式,每个模式分别选择五个代表性案例,从案例概况、融合模式解析和具体做法等角度系统探析村镇融合的具体路径。 作者简介 陈红霞,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访问学者,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等资助金)等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获得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并先后获得中央财经大学“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以及中央财经大学“青年英才”培育支持计划支持。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研究背景 一、村镇产业融合的重要性 二、村镇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三、村镇产业融合的可能性 四、村镇产业融合的可行性 第二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本书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村镇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础理论梳理 一、经济结构与城乡融合理论 二、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化理论 三、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融合理论 第二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年度分布 二、研究演进路径分析 三、研究关键词分析 第三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文献述评 一、村镇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研究 二、村镇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与融合模式研究 三、村镇产业融合的水平测度及其影响的研究 四、村镇产业融合的政策研究 第四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界定 一、产业融合 二、村镇产业融合 第三章 村镇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及概念模型 第一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供给:生产要素条件 第二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需求:市场需求条件 第三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载体:村镇一二三产业 第四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主体:农业经营主体 第五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外部环境:制度与政策 第六节 村镇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 村镇产业融合的水平测度及时空耦合特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的测度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时序特征 三、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测度 第四节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耦合协调水平的关系分析 一、基于融合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二、基于融合基础与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三、基于融合行为与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四、基于融合效益与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第五章 村镇产业融合模式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与案例概况 第二节 指标说明及实证过程分析 一、指标说明 二、实证过程分析 第三节 村镇产业融合模式及主要特征 一、模式一:高新技术渗透型 二、模式二:产业一主体融合型 三、模式三:多元业态复合型 四、模式四:政府主导型 五、“低产业融合”结果分析 第六章 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体系及结构特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政策数量与政策主体结构 第三节 政策文种与政策工具类型 一、政策文种类型 二、政策工具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宏观政策设计角度 二、融合机制构建角度 实践篇 第七章 产业-主体融合型模式 第一节 案例涵盖概况 第二节 产业-主体融合模式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武夷山镇 二、六郎镇 三、东石镇 四、南岗镇 五、鳌江镇 第八章 高新技术渗透型模式 第一节 案例涵盖概况 第二节 高新技术渗透型模式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乌镇镇 二、盛泽镇 三、清溪镇 四、羊口镇 五、锦丰镇 第九章 政府主导型融合模式 第一节 案例涵盖概况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融合模式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十渡镇 二、大沥镇 三、丰南镇 四、新兖镇 五、白杨坪镇 第十章 多元业态复合型融合模式 第一节 案例涵盖概况 第二节 多元业态复合型融合模式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城厢镇 二、翟镇 三、同里镇 四、横店镇 五、西樵镇 参考文献 序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 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建立 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现 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 产业兴旺,为农民持续增收 和生活富裕提供坚实的产业 支撑。农村产业融合是现代 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 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正因如此,近年来中央高 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融 合发展。2022年,中央一 号文件进一步把“持续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 展”的首要任务,再次凸显 了中央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的高度关注。 随着各地实践的蓬勃开 展,农村产业融合也成为近 年学界研究的热点,从最初 对产业融合内涵的探讨,到 后来的机理、模式和案例分 析,相关文献日益丰富。但 总体上看,现有研究仍存在 诸多薄弱环节:如个案研究 较多,在多案例基础上探究 一般规律的较少;主观分析 或经验判断较多,应用定量 等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 较少;等等。如何深刻揭示 农村产业融合的规律和模式 ,探究农村产业融合的形成 机理和实施路径,依然是当 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 要前沿课题。可喜的是,陈 红霞博士的新作从村镇的视 角,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力 机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该书以“村镇产业 融合”为研究对象,在研究 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等方面力求创新,深入探讨 了村镇产业融合的内涵、水 平测度、特征、内在机制、 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体现 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论证了村镇产 业融合的概念模型。在文献 梳理和案例调研的基础上, 从村镇产业融合的供给和需 求、产业融合载体、产业融 合主体、产业融合的制度政 策环境等角度构建了村镇产 业融合概念模型。在村镇产 业融合实践中,尽管由于村 镇内外部环境不同,产业融 合的路径存在差异,但在功 能价值挖掘、多元主体培育 、新业态催生、新载体打造 和新模式构建等方面存在诸 多共性问题。本书所构建的 村镇产业融合概念模型,能 够根据条件变化推演出多种 模式,为分析产业融合的一 般规律,探究具体村镇的特 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是实证总结了村镇产 业融合的四种模式。该研究 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法,从提 出假设到案例比对和筛选, 综合应用可获取的定性和定 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 产业融合的多元化路径。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村 镇产业融合的四种模式—— 高新技术渗透型、产业-主 体融合型、多元业态发展型 和政府主导型,并结合典型 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中 综合应用归纳和演绎方法, 不仅深化了理论假设,也凸 显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三是系统提出了提升村 镇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该 研究应用文本计量等研究方 法,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 等角度分析了村镇产业融合 的政策体系和结构特征,进 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 促进村镇产业融合的政策建 议。其文本计量涉及了多个 政策主体的千余份政策文本 ,涵盖了规划、办法、指导 意见和通知公告等各种类型 ,提高了政策设计的精准性 和可操作性,也为村镇产业 融合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提供 了翔实的资料。 本书作者陈红霞博士长 期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领域 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 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 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基 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 题,具有丰厚的学术积淀和 研究积累。在课题支持下, 本书作者及课题组深入走访 、调研了多个村镇,并在此 基础上,对村镇产业融合机 制、产业融合水平、产业融 合模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 科学论证,体现了青年学者 立足中国现实,聚焦热点难 点,回应时代需求的责任担 当。该书是她在村镇研究领 域的又一力作,期盼在今后 的学术研究中,作者能够继 续开拓创新,不断取得优秀 的研究成果。 魏后凯 2022年8月1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