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本,其内容涵盖古今,贯通中外,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等,向今人阐释历史中的大智慧与兴衰成败。它包含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中国史从三皇五帝讲起,到大清灭亡,浓缩中国五千年于一书;世界史从原生文明到二战风云,一本书通晓世界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内容包含灿烂的文化、制度、宗教、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等,全方位梳理人类发展史,论述兴衰得失,解读历史的惯性与规律,帮助我们在历史中寻求方法与破局之道。该书博采史实,严谨与幽默兼具,深度与思考并重,其语言通俗有趣,让读者轻松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所启发。
历史是怎样的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
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
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
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
“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
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
,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
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
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决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
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
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
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决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
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
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
”,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
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
,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一口气读完人类史。
不管是想要了解历史,还是积累知识,抑或拓宽眼界、提升格局,本书都是一部不错的历史通俗读物。
《365天读历史》内容丰富,包括灿烂的文化、制度、宗教、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等,全方位梳理人类发展史,解读兴衰得失,让读者能够在历史中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也能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另外,本书语言通俗有趣,毫不枯涩难懂;全书内容系统呈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知识点丰富,让读者轻松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所启发。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他殚精竭虑,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据民间神话传说,盘古出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于是用神斧劈向四方,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变成天和地两部分,不再是漆黑一片。为了防止天和地重新合并,他不断地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在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才会有“人类是万物之灵”的说法。
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涵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
燧人氏钻木取火
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有许多传说。传说中往往把成就归于个别的大人物。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简单,周围又有许多猛兽,随时随地会遭到它们的伤害。后来,他们看到鸟儿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不能伤害它们。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在树上做起窝来,也就是在树上造一座小屋。后来的人把这叫作“构木为巢”。传授这种方法的人,就被人们称作“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也不知道利用火,采摘来的植物果实和捕捉到的野兽都是生吃的。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我国的先民已经知道利用火)。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办法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星来。这样人们就明白了人工也能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人们把教授他们人工取火方法的人称为“燧人氏”。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这样,人们的身体素质就有了极大的提高。
不知过了多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样,平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供人类食用。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经验,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的。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