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视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后在艺术、电影、广告等相关研究领域引发积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向”。21世纪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该思潮,并逐渐形成热潮。 本书正是在国内学界十多年来对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吸收、消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学界的研究实践,所做的梳理、反思、批判和发展。全书从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艺术史及图像研究和文化研究诸角度梳理视觉文化研究的知识谱系,以视觉性为核心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探讨,并反思视觉文化研究累积至今的诸多方法论,又从视觉文化产业的角度探索该研究领域的诸多潜在方向。 该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国内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理论视野,有助于明确这一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吴琼,安徽宿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西方哲学和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视觉文化研究、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著有《西方美学史》、《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读画:打开名画的褶层》等,译有《西方的没落》等。 目录 导论 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对象与论题 一 研究谱系 二 法国理论 三 研究对象 四 基本架构 五 主要论题 第一章 观看的故事 一 视觉恐惧 二 视觉中心主义 三 图像的力量 四 透视之眼 五 巴洛克的褶子 六 暗室里的哲学 第二章 视觉机器 一 视觉转向 二 机器理论 三 “摄影术发明之初……” 四 电影院的隐喻 五 电视的症候 第三章 建制的目光 一 视觉场域的关系配置 二 敞视主义与生命政治 三 达·芬奇密码 四 婚纱照的表演美学 五 博物馆中的词与物 第四章 观看与主体性 一 镜前魅影 二 他者的目光 三 黑天鹅的欲望图 四 死亡的斜视 五 从“□(特殊字符)◇a”到“S/Z” 第五章 拜物教/恋物癖的秘密 一 拜物教的秘密 二 奇观化与奇观社会 三 闲逛者的凝视 四 恋物癖的秘密 五 女性身体恋物志 第六章 表征的重负 一 表征作为社会实践 二 维纳斯的睡姿 三 “发明”他者 四 视觉东方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 、对象与论题 “视觉文化研 究”(Visual Culture Studies)作为专指的一种 学术思潮,兴起于1970 年代至1980年代的西方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 达至兴盛。如今,其势头 已经渐弱,人们对它的新 鲜感似乎已不如当初那么 强烈,但由它构架的问题 意识并未因此失效,而是 以更为多样的方式在人文 社科领域继续渗透和扩散 。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该思潮开始受到中国学 界的关注,十余年问,除 翻译出版了多种专著和“ 读本”以外,本土研究也 有诸多进展。但直至目前 ,对于视觉文化研究基本 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我 们的认识尚有诸多暧昧不 明之处。在这篇略显冗长 的导论中,我将结合西方 (主要是英语世界)的情 形对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 、对象、基本架构和主要 论题进行一番勾勒,也权 且算是一份文献综述。 一 研究谱系 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 虽然不长,却在短短的时 间里爆发出惊人的学术生 产力和理论扩散力,它的 存在已然构成了20世纪末 一道炫目的学术景观,尤 其那异质的话语喧哗,更 在炫目之外为它平添了些 许后现代气质。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 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 ,且随地缘因素和学科背 景的变化而动,以至于我 们很难笼统地去对它作出 说明。但不管多么复杂, 就其在西方的情形而言, 它的出现和发展还是有着 较为清晰的谱系学背景的 。在此我想立足于西方, 对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学 源头作一梳理,以期为理 解它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构 成提供一个基本的知识语 境。 虽然所谓的“谱系学源 头”指的是思潮源发与衍 生之地,但对源头作谱系 学梳理却是一种阐释性的 运作,它是对对象的某种 回溯性建构。就是说,这 里的源头梳理是沿源流向 上的回溯,是用“结果”来 解释“原因”,是依照“结 果”来建构所谓的“起始” 。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 :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影响 缘起的各具体因素的作用 ,通过聚焦于某些带有共 通性的知识学层面,让思 潮衍生的轮廓得到显现。 回溯性地检视一下视 觉文化研究看似杂驳的知 识地图,便会发现它的论 述其实受到三种学术话语 的影响:批判的现代性/ 后现代性话语、图像学与 艺术史研究,以及“文化 研究”。这一区分当然是 针对视觉文化研究不同的 话语构成来说的,所论的 三种话语是作为其知识的 谱系学源头发挥作用的, 实际上,它们各自的出现 也有着自身不同的背景和 原因,但在演进过程中,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最终在视觉文化研究这 里形成交叉与汇流。 毫无疑问,视觉文化 研究的兴起乃是对“二战” 后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 、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发生 的诸多变化的一种回应。 关于这一变化,从人们对 19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 及其文化构成的各种断代 描述或命名便可见一斑。 例如,在这些描述中,有 几个概念经常出现:“晚 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 义”、“消费社会”、“全球 化”、“媒体时代”、“图像 时代”,等等。这些描述 虽因角度不同而各有侧重 点,但相互之间亦有诸多 交叉与重叠,视觉文化恰 好就处在这样一个交叉地 带,这是所有这些描述都 要作为断代标识加以讨论 的。 视觉文化何以成为交 叉地带呢?或者说,我们 是在何种意义上称它是这 些断代描述的一个交叉地 带呢?这涉及这些断代描 述的一个话语策略,那就 是在视觉性与现代性/后 现代性之间进行的批判性 链接。 至少就西方社会的情 形而言,不论使用什么样 的断代描述,上面那些称 谓都与人们对现代性/后 现代性进程的认知有关, 或者说与人们的现代性/ 后现代性反思有关。依照 这一反思,工业革命之后 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不只意 味着科学或技术的长足进 步、物质财富的空前累积 和社会文明的多样化呈现 ,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治理 技术的全面展开——实际 上,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 批判资本主义的总体性逻 辑,前者本就是后者的一 部分,或者说它们时常会 被收编到后者当中。现代 性/后现代性的批判话语 ,不论是技术批判、日常 生活批判,还是更进一步 的启蒙理性批判,最终都 会落实到坍陷现代主体的 制度实践层面。 进一步说,虽然20世 纪以降现代性/后现代性 批判话语形形色色,其对 制度实践的反思所持的立 场和所用的范式也各有差 异,但围绕社会治理技术 的全面展开,其话语构成 总不外乎三个方面:空间 的部署、时间的管理和生 命的治理。就是说,现代 性/后现代性情境下社会 治理技术的全面展开基本 是在这三个维度共时态地 进行的。 …… 最后再顺便说一下, 法国“《手册》派”和英国 “《银幕》派”(当然还有 其他专业杂志)的电影理 论可以说是法国“新理论” 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收获的 第一批果实。科莫利对电 影的意识形态表述的讨论 ,让-皮埃尔·乌达尔 (Jean-Pierre Oudart)的 缝合理论,鲍德利的机器 理论,麦茨对观众认同的 思考,彼得·沃伦(Peter Wollen)的电影符号学, 穆尔维的女性主义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