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也曾隔窗窥新月
分类
作者 刘心武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这是刘心武历二十多年而成的一部书。全书讲述了新文学史55位大家,如巴金、冰心、丁玲、陈荒煤、夏衍、冯牧等,可以说是第一代文学大家;有汪曾祺、王蒙、陆文夫、邵燕祥等于1950年代在文学界崭露头角,1979年复出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有卢新华、从维熙等,“伤痕文学”的一代。还有,陈映真、刘以鬯、痖弦、於梨华、夏志清等海外文学大家,等等。全书从文坛变迁、评点文艺思想观点、师友交往、智者人生以及文艺家们的精彩人生细节五个方面,以简约而精彩的笔法书写了这些名家的思想、人格等方面,呈现了中国文坛丰富多彩的面相。尤为难得的是,书中很多人已谢世,但作者都曾与他们有过交往或思想的交集,因此,书中所述的很多观点与细节描写,具有新文学史史料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2016年推出《刘心武文粹》26卷。

目录

前言 

一 鸡鸣风雨

冰心:十二封信、母亲与红豆  

丁玲:复出独家见闻录  

周立波:约稿  

韦君宜:弹一曲没弦的琴  

秦兆阳:创办《当代》  

林斤澜:一江春水向西流  

邵燕祥:被春雪融尽了足迹  

卢新华:一张照片的故事  

胡兰畦:兰畦之路 

 

二 智趣人生

汪曾祺:醉眼不蒙眬  

陆文夫:一碗清粥  

沙汀 艾芜:矿工与爱吾  

端木蕻良:那一瞬的眼神  

王蒙:他在吃蜗牛  

柯灵:静气浸人  

冯亦代:山谷里遍响着流水的琤琮  

张中行:顺生  

冯牧:失画忆西行  

从维熙:不忘寒微之小善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鄂华:在边缘微笑  

三 世间温情

茅盾:拾花感恩  

叶圣陶:难忘的一杯酒  

严文井:最难风雨老人来  

周汝昌:悔未陪师赏海棠  

启功:给我老家题字  

顾行:救心电话  

范用:漂亮时光  

刘以鬯:那天电话没打错  

痖弦:月亮来了  

夏志清:耄耋老翁来捧场  

於梨华:悬空的书房  

李黎:小妹饮酒图  

四 遮蔽与超越

夏衍:给历史以细节  

孙犁: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  

蓝翎:让他们付出代价  

刘再复:尝鼎一脔话性格  

宗璞:野葫芦的梦  

成荫:《西安事变》观后感  

陈映真:超越遮蔽  

李崇林:为京剧表演体系确立三身理论  

五 艺苑百态

新凤霞:说戏  

谢晋:是谢静吗  

郁风:聊画  

李德伦:从忧郁中升华  

沈鹏:随缘而吟意趣真  

孙维世:兰姑姑的戏票  

张权:谁在唱  

叶子:细雨中的荧光  

董行佶:关于米黄色的回忆  

王澍:幽窗棋罢指犹凉  

谷文娟:何处在涌泉? 

导语

刘心武以温情、通达的笔墨叙述巴金、冰心、汪曾祺、王小波、郁风、孙维世等55位文坛名宿如烟往事,回忆与他们的交往。刘心武说:“我愿把我所知道的中国几代作家的秘辛絮絮道出。也许,那些琐细的溪流里的琤琮音响,也能有助于理解我们共同置身其中的这个空间,以及它在人性深处引发的种种复杂效应。”

呈现出大悲悯的情怀,刘心武说:“我对各种站位和论辩都尽量去理解。我后来形成并一再重申的认知是,每一个生命都无可逭逃于其所置身的时空环境,以大悲悯的情怀作为理解的前提是必要的。“   

处处体现出刘心武对文学、人生、历史的思考:“历史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它那筛网的网眼儿是很大的,它经常要无可避免,甚至是必须牺牲掉许许多多真实生动的细节。但作为个人的忆念性叙述,越是尊重、敬畏历史,便越应该如实地给历史以细节的补充。这是一般读者所企望的,也是史家所不拒的。”

精彩页

巴金  章仲锷:一封信引出的回忆与行为写作
   上

一位帮我整理书橱的“80后”小伙子,从一本旧书里抖落出一样东西,他捡起向我报告:“有封信!”我问他:“谁写给我的?”他把信封上的落款报告给我:“上海……李寄。”我听清了那地址,连忙让他把信递给我:“是巴金写来的啊!”他愣了一下,才恍然大悟:“是啊,巴金原来姓李!”我抽出信纸,发现巴金的来信是用圆珠笔写在了《收获》杂志的专用信笺上,现在将其照录如下:

心武同志:  

谢谢您转来马汉茂文章的剪报。马先生前两天也有信来,我写字吃力,过些天给他写信。我的旧作的德译本已见到。您要是为我找到一两本,我当然高兴,但倘使不方便,就不用麻烦了。   

您想必正为作协代表大会忙着。这次会开得很好。我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参加,感到遗憾。


   好!
   巴金
   一月三日 

说实在的,我已经不记得那是哪年的事了,仔细辨认了信封前后两面的邮戳,确定巴金写信是在1985年的1月3日。  

我在“80后”前持信回忆往事,他望着我说:“好啦!您又有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活材料啦!”我听出了他话里调侃的味道。跟“80后”的后生相处,我不时会跟他们“不严肃”的想法碰撞,比如巴金的《随想录》,他一边帮我往书架上归位,一边哼唱似的说:“这也是文学?”我不得不打破“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的自定戒律,跟他讨论:“文学多种多样,这是其中一种啊!”最惹我气恼的是他倒一副“不跟老头子一般见识”的神气,竟欢声笑语地说:“是呀是呀,这是一部大书!好大一部书啊!”巴金的《随想录》,确有论家用“一部大书”之类的考语赞扬,用心良苦,但从眼前“80后”的反应来看,效果并不佳。

在和“80后”茶话的时候,我跟他坦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供他参考。我感叹,个体生命在时空里的存活挣扎,其悲苦往往是隔代人不解不谅的。“为什么那么‘聪明’?”“怎么不敢当烈士?”是不解不谅者最常用的“追问”。记得萧乾先生晚年曾对我说:“有的年轻人那么说,可以理解,但要不了太久,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会比我们更‘聪明’。”其实全人类都有此类现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如金斯伯格,到七十年代也都成了那个社会守规矩的纳税人,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们以前骂死的媒体采访,将著作交由他们以前鄙夷的主流出版商包装推出。

巴金无疑是写过无可争议的正宗文学作品大书的,不仅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其他长篇小说,还有无论从人性探索还是文本情调都堪称精品的《寒夜》《憩园》等中篇小说。当然,他后半生几乎不再从事小说创作,他的最后一篇小说也许就是《团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那不是一篇杰作,更不能称为他的代表作,但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拍成放映后,影响极大。不过看过电影之后再去找小说看的人,恐怕很少。电影里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英雄赞歌》,在小说里是没有的,词作者是公木。巴金后半生没怎么写小说,散文随笔写了一些,我记得少年时代读过巴金写的《别了,法斯特》——法斯特是一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颇活跃的美国左翼作家,写过一些抨击资本主义的小说,但在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泄露出来以后,感到幻灭,遂公开宣布退出美国共产党——法斯特当然可以评议,但巴金那时写此文是奉命,是一种借助于他名气的“我方”“表态”。这类的“表态”文章,他和那个时代的另一些名家写得不少。那当然不能算得文学。可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巴金陆陆续续写下的《随想录》,却和之前的那些“表态”文章性质完全不同。他这时完全不是奉组织之命,而是从自我心灵深处说真话,表达真感情,真切地诉求,真诚地祈盼。这样的文字在那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得以激动人心,获得共鸣,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可以为之见证。“这也是文学?”年轻人发出这样的质疑,我也理解。拿眼前的这位“80后”来说,他觉得像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那样的著作才算得文学作品。这思路并没有什么不妥,帕慕克并不是一位“为文学而文学”的作家,实际上这位土耳其作家的政治观念是很强的。《我的名字叫红》里面就浸透着鲜明的政治理念,但无论如何,帕慕克不能凭借着一些说真话的短文来标示他的文学成就,他总得持续地写出艺术上精到的有分量的小说来,有真正的“大书”,才能让人服气。

P7-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