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通过对国外知识城市大学功能构成相关案例进行的分析,并结合关于知识城市的特征以及与大学之间的互动作用,总结归纳并提炼出知识城市理念下大学功能构成特点。然后通过对国内外成功知识城市大学功能布局相关案例进行的分析,结合关于知识城市功能构成模式,通过对其各功能区域的布局模式及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并提炼出知识城市理念下大学功能布局模式。最后对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进行实地调研,旨在分析知识城市理念背景下大学功能构成与功能布局现状。在我国实施知识城市战略背景下,为我国大学的功能构成与功能布局的优化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书对提高我国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总体水平,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高校建筑设计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马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求是论坛论文竞赛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经济推动大学的发展 1.1.2 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大学的发展 1.1.3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缺点和不足 1.1.4 知识城市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知识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1.3.2 城市与大学互动关系相关研究 1.3.3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1.3.4 相关研究归纳总结 第2章 知识城市与大学校园 2.1 知识城市理论 2.1.1 知识城市概念 2.1.2 知识城市的构建条件 2.2 大学校园分类与其发展历程 2.2.1 大学校园分类 2.2.2 欧洲校园发展历程 2.2.3 美国校园发展历程 2.3 我国大学功能构成现状及不足 2.4 国外大学与知识城市的互动关系 2.4.1 知识城市是大学的依托 2.4.2 大学促进知识城市的发展 2.4.3 国外案例研究 2.5 深圳的大学与知识城市的互动关系 2.5.1 深圳的大学发展状况 2.5.2 案例分析:深圳大学校园规划 2.5.3 案例分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第3章 知识城市理念下大学功能构成与布局 3.1 大学功能定位及构成特点 3.1.1 功能定位原则 3.1.2 功能定位影响因素 3.1.3 功能定位特点 3.2 大学功能构成要素 3.2.1 知识基础类构成要素 3.2.2 经济基础类构成要素 3.2.3 生活品质类构成要素 3.2.4 易达性相关构成要素 3.3 大学功能构成模式 3.3.1 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大学功能构成模式 3.3.2 以高新产业生产研发为主导的大学功能构成模式 3.3.3 综合社区型大学功能构成模式 3.4 大学空间区位选择 3.4.1 边缘关系 3.4.2 融合关系 3.5 大学功能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规模定位 3.5.1 功能布局影响因素 3.5.2 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及其定位 3.6 国外大学城功能布局模式 3.6.1 核心辐射式 3.6.2 带状混合式 3.6.3 放射节点式 3.6.4 圈层散点式 3.6.5 多核分散式 第4章 校园交通模式 4.1 原则 4.2 车行系统的形态类型 4.2.1 环形车行系统 4.2.2 树枝形车行系统 4.2.3 网格形车行系统 4.2.4 综合形车行系统 4.3 自行车系统设计 4.3.1 完善和扩大自行车道网络 4.3.2 增设自行车出行的辅助设施 4.4 校园巴士系统设计 4.4.1 优化校园巴士线网 4.4.2 建立校园巴士的站点和枢纽 4.5 步行交通系统 4.5.1 尽可能减少步行和车行的交叉 4.5.2 步行系统与校园开放空间、景观空间相结合 4.6 停车系统 第5章 校园景观与建筑设计 5.1 景观设计原则 5.2 景观构成要素 5.2.1 自然要素 5.2.2 人工要素 5.3 校园景观规划布局 5.3.1 国外校园景观规划布局 5.3.2 国内校园景观规划布局 5.4 建筑群体布局 5.4.1 建筑群体空间布局 5.4.2 核心空间设计 5.5 国外单体建筑风貌 5.5.1 设计原则 5.5.2 建筑风格 5.5.3 设计趋势 5.6 国内大学校园建筑特征——以深圳为例 5.6.1 教学功能类建筑特征 5.6.2 学生宿舍类建筑特征 第6章 知识城市理念下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发展 6.1 办学理念 6.1.1 办学目标 6.1.2 办学特点 6.2 发展历程 6.2.1 书院制校园的探索与本土化(2007-2013年) 6.2.2 书院制校园的扩建与分裂(2013-2017年) 6.2.3 书院制校园的调整与重组(2017-2021年) 6.2.4 书院制校园的延续与发展 6.3 校园特点 6.3.1 自由布局的人文校园 6.3.2 依山傍水的园林校园 6.3.3 绿色节能的生态校园 6.3.4 交流互动的书院校园 6.4 规划目标 6.4.1 支持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6.4.2 尊重山水资源与地域文化 6.4.3 塑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人文校园 6.5 规划原则 6.5.1 协同性原则 6.5.2 新岭南原则 6.5.3 可持续原则 6.6 规划策略 6.6.1 弹性校园:弹性适应的生态发展模式 6.6.2 学科社区:创新空间的社区化 6.6.3 岭南X园:新岭南特色的景园空间 第7章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的规划特征 7.1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7.1.1 空间结构 7.1.2 功能分区 7.2 道路交通规划 7.2.1 车行交通规划 7.2.2 慢行系统规划 7.3 景观规划 7.3.1 景观结构 7.3.2 景观功能系统及节点规划 7.3.3 可持续景观规划——雨水与溪流系统 7.4 校园空间形态规划 7.4.1 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理念 7.4.2 建筑视线与高度规划——融于山水的校园 7.4.3 建筑空间特色规划——转译传统的校园 7.5 校园人文规划 7.5.1 历史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