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克劳迪奥成长在蒙得维的亚的街区,亲情、友情和萌芽的爱情构成了克劳迪奥遥远而温暖的童年记忆。渐渐地,熟悉的人消失在了岁月里。男孩克劳迪奥长大了。他从不断的失去中学会了坦然面对离别,在现实生活面前,他努力走出自己的路——他选择以画画为职业,并有了新的爱情。而就在这时,曾令他魂萦梦绕的女孩丽塔从童年里走来,再次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这一次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命运的表针最终能够转动起来吗? 贝内德蒂用温暖、幽默而略带忧伤的笔调,以四十八个饶有趣味的生活片段,细致地刻画出了克劳迪奥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忧伤、困惑和笃定。克劳迪奥的成长故事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 目录 搬家 懵懂 那场海难 我们的公园 飞艇和丹第 勇敢的正反方 属于自己的空间 彩色的梦 加拉尔萨家的人 市中心一游 坏消息 无花果树上的女孩(一) 再见和永不见 茱莉斯卡说西语 街区的聚会 公园荒芜了 再会了 相处不来 “好买卖” 过往的人 首字母 我的第二个伯爵 可怜的罪人 今日是我的初次 认可 无花果树上的女孩(二) 欢迎你,索尼娅 三点十分 欲望的沟壑 现实中的女人 为什么说话? 鳏夫的证明 粉红灰尘中的脚 遥远的声音 不总是这样 再遇马特奥 一个奇迹 资本是另外一回事 茱莉斯卡难过了 过去未完成时 最新的陈旧 地下一层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所有这些钱 这点小平衡 我的长崎 四种口味的煎饼 咖啡残渍 译后记 序言 译后记 十几年前,当时国内还很难买到原版西文书籍。一 位外派乌拉圭的同窗好友,回国的时候送了我一本《咖 啡残渍》。这本薄薄的小书穿越了整个地球,礼轻情意 重,于是我开始仔仔细细地阅读。小说作者名为马里奥 ·贝内德蒂,国内很早就译介了他的主要作品,却遗漏 了这本小书。小说描述了蒙得维的亚市一位普通青年的 成长经历,通篇没有宏大叙事,没有炫技,语言平实温 馨,仿佛邻家闲谈。许多场景似曾相识,让我拾起童年 的些许碎片,让两座平淡的边缘城市跨越时空连通于文 字与精神之中。我情不自禁地把它译成中文,完成的译 稿存在电脑里,并跟随我穿梭于中国和拉美的城市之间 。十几年后,我惊喜地看到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贝内德蒂 的系列译作,忍不住询问是否对贝内德蒂的这本小书感 兴趣,出版社积极的回应让我欣喜若狂,希望这本小书 也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贝内德蒂出生于乌拉圭内陆小镇,三四岁时随家庭 迁至首都蒙得维的亚市生活,他的文学在这里生根发芽 ,传播到世界各地。哪怕后来辗转拉美和欧洲,但他的 心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他的小说文笔 简朴,像极了一幅素描画,没有使用同代拉美著名作家 那么多绚丽的技巧,这与乌拉圭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 也有一定的关系。乌拉圭被称为“南美的瑞士”。相较 其他拉美国家,这里发展指数较高,社会稳定,除去20 世纪70年代的军政府时期的动荡岁月,人民沉溺于“岁 月静好”,但也缺乏革新精神。 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贝内德蒂从没有停止过对它的 批判。他用《蒙得维的亚人》将同胞的心态称为“公务 员”心态,用《麦草尾巴的国家》揭露乌拉圭政府的伪 民主外壳与腐败的本质,以及共谋的懦弱的公民,他最 为畅销的小说《休战》则更为精准地展现了乌拉圭中产 居民的一种停滞的、死气沉沉的状态。《咖啡残渍》在 这些作品中很不起眼,但是作者曾在一次采访中承认: “我觉得我写得最好的小说就是《咖啡残渍》,这是我 唯一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虽然主人公是一个我虚构的 人物,但他就住在我住过的街区。”1992年,写这部小 说时,作者已结束了十二年的流亡回到国内,想借助主 人公的形象来回忆儿时记忆中的蒙得维的亚城。 《咖啡残渍》讲述的是一位蒙得维的亚市的青年克 劳迪奥从儿童时代到成长为艺术家的故事,只有短短的 二百页,但人物形象非常立体丰满。作者采取的办法是 选取简短的生活片段写成小章节,将其拼接起来。克劳 迪奥随父母不断搬家,因而接触了朋友、外籍女佣、租 客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一位神秘的女友丽塔开启了他 的艺术人生,也让他的青春蒙上一层阴影。最后,他结 识了一位可以迈入婚姻的姑娘玛利亚娜。他在丽塔和玛 利亚娜之间摇摆,最后坚定地拥抱了现实。这些故事的 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蒙得维的亚市,主要的街道和 建筑在其中穿梭,一些重大事件在故事中若隐若现。这 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者想要写一部更为 私密的传记式小说,不想填入太多的政治;另一方面, 乌拉圭是一个边缘小国,所以那里的人们对世界大事的 心态和感受与大国国民非常不同,有一种遥远的朦胧感 和漠视。 咖啡残渍是人们喝完咖啡后留下的印记,有一种占 卜术就通过观察这个残渍来解读人生,预知未来。正如 书名暗示的一样,小说的故事中也有许多神秘的地方, 预示了一种命运的安排。例如不断出现的三点十分,“ 三点十分我发现了丹第的尸体;我妈妈是三点十分去世 的;丽塔三点十分闯进了我的阁楼;我和娜塔莉亚的第 一次也是在三点十分”,他也靠画钟表上的三点十分获 得了艺术上的成功,靠押注三和十赢得了赌局赚到了买 婚房的钱。一位赌场服务员曾帮他看过喝完的咖啡杯, 里面显示着一位女性和一棵树,那就是幽灵般的丽塔。 他在朋友家听无线电波时,还奇迹般地听到丽塔在呼叫 他。这些神秘的迹象都暗示了过去的一种力量在拉扯他 ,而他的人生就像小说最后描写的那样,在螺旋上升, 每次绕回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过去,但离得更远,可以 看得更清楚,最终克劳迪奥决定拥抱真正的现实。 我也喜爱阿根廷的阿尔特,他和贝内德蒂都扎根于 本乡本土,生于斯长于斯,热爱自己的城市,是布宜诺 斯艾利斯市和蒙得维的亚市的漫步者和书写者,这些根 深蒂固的归属情感恰好是高速现代化和全球化冲击下的 中国失去和忽视的东西。在今日的中国,一切坚固的东 西都在烟消云散,本乡本土的文化和语言在消亡,新时 代的邻里正在变成五湖四海的异乡人,新的社群和新的 城市文化还在形成中。在现代都市中忙碌生活的您,是 否也怀念儿时的生活?那时,我们在模糊的世界背景下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邻里如亲人的小巷中,听着 鸟叫,闻着花香,和小伙伴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在无 所事事的下午沿街溜达。希望《咖啡残渍》能让您在快 节奏的生活中感到一丝温暖,露出浅浅的微笑。 导语 所谓成长,就是学习向珍视的一切告别的过程。 我写得最好的小说就是《咖啡残渍》,这是我唯一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虽然主人公是一个我虚构的人物,但他就住在我住过的街区。 ——马里奥·贝内德蒂 书评(媒体评论) 我写得最好的小说就是《咖啡残渍》,这是我唯一 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马里奥·贝内德蒂 精彩页 搬 家 自我记事起,我的家庭总在搬家。但是,得说清楚,这绝不是因为我们付不起房租,而是为了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原因很荒谬,但也没什么丢人的。我得承认,一次又一次地打开箱子、衣柜、盒子、行李,对我来说是一件乐事。所有的东西又被放进衣橱、橱柜、壁橱、抽屉里,尽管大部分的东西(不总是那些)依旧待在大大小小的盒子里。新家(我们从来不是房东,一直都是房客)在短短几天内就有了永久住所的样子,或者至少是一个固定住所的样子,我觉得我父母真是这么计划的。但要不了一年的时间,要么是父亲,要么是母亲,两人意见从来没一致过,又开始对房子评头论足(一开始是隐晦的,后来越来越明显)。其实,他们就是有了换新地方的念头了。一般来说,我父亲的理由是房子光线不足、墙壁太潮湿、走廊过于曲折、周遭环境太吵、邻居经常窥探我们的生活等等。我母亲的理由更加多样,但这长长的理由清单上一定会出现例如光照过多、环境太干、家里空间太大、跟邻居没有交流、街上毫无生气等等。另外,我父亲很喜欢周围环境安静的地方,我母亲更喜欢热闹的市 中心。 您别担心,我不会跟您讲这些房子里的故事,我就从生命中发生重大事件的地方开始讲起(或是,如诗人在一篇媚俗的文章的开头所说:“对世界来说是小事,对我来说是大事。”)。我出生在正义街和新帕尔米拉街交界处的一栋房子(的顶层),我们在那住了三年。那次可算是长了,后来我们越搬越频繁。我对这个家的记忆不深了,唯有对家里的一扇天窗印象深刻,它开关的时候特别吵,但我们也不会经常打开它,因为它的撑杆在院子里的墙上,而且非常硬,只有两个强壮的人一齐用力才能开得动。下雨天,这个倒霉的杆子会导电,所以这天窗只有在晴天才能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