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付楠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长篇是苏州评弹艺术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长篇经历了艺人、文人、听客、出版商等众多群体的集体建构,形成了以相对固定的情节为骨架和开放式的故事框架为编创空间的特殊叙事模式,这使长篇成为一种集文学性、生活性和教化功能于一身的通俗文学样本。《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以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着眼于“书内”,探讨了传统长篇主要情节中衍生出的关于科举、忠奸、两性的话题,并展示了经过艺人二次创作后融入其中的世俗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则立足于“书外”,考察了传统长篇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流变历史。 作者简介 付楠,江西南昌人,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史,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出版艺术评传《别开生面书岁华·赵开生》,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目录 分序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传统长篇 二、江南社会 三、传统长篇中的共性表达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苏州弹词的研究成果 二、其他戏曲、曲艺的研究成果 三、江南区域社会史研究成果 第四节 弹词传统长篇与江南社会的互动 第一章 书中骨:传统书目中的官绅生活描写 第一节 书目中的官员群体 一、官员形象 二、忠奸斗争:书目中的官场生态 三、书目中所反映的官员职能 第二节 书目中的士绅 一、书目中的士绅形象 二、士绅的家庭生活 三、士绅的权力表现 第三节 论功名——书目中的科举意识 一、小民看科举 二、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科举状况 三、科举对江南区域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众生相:弹词传统长篇中的市井人群和世俗社会 第一节 传统弹词长篇中的浮世众生 一、僧道和民间宗教人群 二、市井商販及相关从业人员 三、婢从仆役 第二节 弹词长篇中的明清社会风俗 一、岁时民俗:端午节 二、宗教风俗:吕仙崇拜和“吕仙诞” 三、丧葬礼俗 第三章 压制与适应:弹词传统长篇的演化道路 第一节 受压制的火种:清代说书的表演情况 一、清代说书表演的兴盛 二、清代官府对说书表演的查禁 第二节 雅化和转移:弹词艺人和传统长篇的应对 一、雅化的适应:马如飞和《珍珠塔》 二、改头换面和另寻他处:苏州申氏家族与《玉蜻蜓》 第三节 到上海去:传统长篇的新机遇 一、“吴宫花草移植沪上” 二、租界环境的包容性 三、传统长篇的多形式移植 四、弹词文本出版的兴盛情况 结语“流动”的评弹传统书目 余论 评弹对社会的影响——以20世纪50、60年代评弹作品为主的考察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 究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关 系,是社会史的延伸,属于 历史学的前沿。20世纪初我 在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基 础上,制订研究计划,组织 学术队伍,开始艰难的探索 。近20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 丰硕的学术成果,还打造了 一支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的 学术队伍。前后有18位博士 生与6位硕士生与我一起开 拓了“社会文化史”这一新领 域。本书的作者付楠博士就 是其中之一。 2014年11月,我去江西 师范大学参加中国社会史学 会第十五届年会时,历史学 院院长万振凡教授推荐了他 的学生付楠报考我的博士生 。她此前的硕士论文是以抗 战时期的江西荣军为研究对 象,考察伤残军人制度和这 一群体与江西地方社会的互 动关系。虽然这一主题与江 南文化、苏州评弹并无关联 ,但我从她的论文和交流中 看出了她质朴扎实的治学态 度,以及具备了初步的研究 能力,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考试过程中,付楠扎实的基 础、勤奋好学的态度、踏实 肯干的个性都让我对她颇具 好感。而更让我感动的是, 在上海师大尚未决定录取她 之前,江西师大已到了接受 或放弃录取资格的截止日期 ,她选择了放弃本校博士录 取的资格。这种破釜沉舟、 勇往直前的精神,难能可贵 。把这种精神用来治学,还 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 苏州评弹的研究系统是 由艺人、书场、听众、书目 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 不可。苏州评弹的系统又是 产生、存在于江南社会的环 境之中,并与环境交换着信 息与能量(知识、价值和市 场)。我们可以从苏州评弹 看江南社会,也可以从江南 社会看苏州评弹。随着时代 变迁主轴的运动,系统与环 境之间是动态的,系统内部 的要素之间也是动态的。他 们之间会由适应到不适应, 也会由不适应到适应,不断 在调整中。在这个庞大的系 统中,对任一要素进行细微 的研究(子课题),都会涉及 四大要素间的互动和四大要 素与苏州评弹整体的互动, 以及整体与环境的互动,从 而呈现复杂、宏大社会的面 相。在我设计的苏州评弹研 究规划中,各个子课题以不 同要素(加之时间、空间、 人群等因素的变化)为切入 口,进而多层次、多角度地 呈现江南社会。组合成一幅 生动、有机、多元的江南历 史文化图景。以往我们团队 对于艺人、书场这两个要素 为切入点的子课题涉入较早 ,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而 听众、书目两个要素的子课 题起步较晚。 对书目的研究,是从我 的博士生金坡开始的,他的 博士论文《评弹艺术的轻骑 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 究(1949—1966)》已由商务 印书馆出版。金坡的研究主 要是从书目与时代变迁的关 系出发的,从书目的角度清 晰地展示了17年苏州评弹的 新路向及时代命运。我要求 付楠着重对传统时期书目加 以研究。这是一个长时段的 研究,不仅要关注书目与时 代变迁的关系,更要从苏州 评弹书目的艺术本质和艺术 规律出发,去揭示其与江南 社会的互动关系。 苏州评弹这一曲艺形式 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盛于 江南。“仓廪实而知礼节”, 苏州是天下“四聚”之一、全 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丰足 的物质基础之上,民众开始 寻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在 这种市场需求增加的背景下 .晚明、清代戏曲表演活动 、通俗文学出版愈加兴盛, 评弹就是受惠于这一社会情 境下的曲种之一。艺人将坊 间话本、弹词小说进行改编 演绎,在“背包囊,走官塘” 的过程中将这些通俗文学以 曲艺表演的形式传播到江南 地区乡镇市集。艺人传唱后 经过优化的评弹故事又会再 次回到出版市场。这种形式 上的转化会重复发生,故从 一开始,评弹表演和通俗文 学就是一体双生。 正是评弹书目这种一体 双生的特点,使书目在长期 的流变过程中与其他要素、 环境产生了多重的互动。第 一重是表演过程中与听众的 互动。评弹表演首先是一种 市场行为,艺人不断与听众 产生互动,在漫长的市场竞 争淘汰过程中,谭正璧《弹 词叙录》中所录的400余本 弹词小说,能在评弹中占有 二席之地的经典书目十不存 一,可谓是大浪淘沙余真金 。这些能留存下来的书目, 凝结了艺人接受听众反馈、 打磨书目的努力,是反映江 南社会民风民俗、社会心态 、价值观念的珍贵素材。在 苏州评弹300余年的发展历 史中,艺人根据听众反应对 书目进行筛选一表演一改编 一传承的链条是持续且反复 进行的。第二重互动是书目 文本所体现的通俗文化与精 英文化的互动。转换成文字 形式的出版物显然比游走于 “桥庙村浜”的艺人更利于各 级官府和士绅的管控和影响 。清代文艺政策对戏曲表演 和通俗文学的压制是明显的 ,且对出版物的查禁力度更 强。而士绅对书目或打压, 或修订,也反映了上层精英 文化对下层通俗文化的渗透 改造。在长篇的文本中,能 很轻易看到文人的“雅化”、 教化的印记。这些对文本的 影响,都不可避免地反馈到 了表演中。第三重互动就在 于表演与文本的互相转化。 前两重互动均会在文本与表 演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影响, 并衍生出更加丰富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