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一直告诫我们,要反对用描述人类情感的词语解释动物行为,要提防拟人化限制我们理解动物本来面貌的能力。在《野兽正义》中,马克·贝科夫和杰茜卡·皮尔斯毫不含糊地挑战了这个观点。
将行为研究和认知研究紧密结合,凭借有见地的行为观察和各种动物的趣闻轶事,贝科夫和皮尔斯令人信服地表明,动物展示了众多道德行为,包括公平、共情、信任和互惠。最终,他们获得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结论: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并不存在道德鸿沟,道德毫无疑问是一种人类和其他社会性哺乳动物共享的进化特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野兽正义(动物的道德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马克·贝科夫//杰茜卡·皮尔斯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科学家一直告诫我们,要反对用描述人类情感的词语解释动物行为,要提防拟人化限制我们理解动物本来面貌的能力。在《野兽正义》中,马克·贝科夫和杰茜卡·皮尔斯毫不含糊地挑战了这个观点。 将行为研究和认知研究紧密结合,凭借有见地的行为观察和各种动物的趣闻轶事,贝科夫和皮尔斯令人信服地表明,动物展示了众多道德行为,包括公平、共情、信任和互惠。最终,他们获得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结论: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并不存在道德鸿沟,道德毫无疑问是一种人类和其他社会性哺乳动物共享的进化特征。 作者简介 马克·贝科夫,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荣誉退休教授。他发表了1000多篇科学及科普文章,著有30本书,包括《动物的情感生活》《犬类机密》等。 目录 中文版序 动物的情义 序言 走进《野兽正义》 第一章 动物社会的道德:丰富的证据 第二章 野兽正义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及其含义 第三章 合作:报恩的大鼠与挠背的狒狒 第四章 共情:水槽里的小鼠 第五章 正义:野兽的荣耀与公平游戏 第六章 动物道德与反对意见:一个新综合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动物的情义 一项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发现,得到过不熟悉的老鼠 帮助的老鼠,基于先前被帮 助的经历,更容易去帮助既 不沾亲也不带故的路鼠甲或 路鼠乙。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或许你觉得,这不过是老 鼠的本能使然。 动物园里一只名叫库尼 (Kuni)的倭黑猩猩,拾起一 只撞上围栏玻璃的不能动弹 的椋鸟,将它带到外面,让 其站好。见乌无动静,库尼 便在空中挥动它。鸟仍不飞 ,库尼又将其带至围栏最高 处,轻轻抚展其翼,然后掷 向空中。鸟还是不飞,库尼 就一直在旁守护,直至恢复 过来的椋乌安全地飞走。你 若见到这一幕,定会觉得那 首风靡一时的歌曲《你拔擢 了我》(You Raise Me up) 是多么应时应景。如何解释 库尼的行为?或许你觉得, 库尼具有更加复杂的本能而 已。 这两个案例都出自本书 ,除此之外,本书还记录和 讨论了大量令人大开眼界的 动物行为案例。通过对这些 动物行为案例进行科学的和 哲学的分析,本书的两位作 者得出的结论可用一句话来 概括:人类并不孤于德,动 物也是情义辈。因此,所有 这些行为都是道德的(或不 道德的)行为,对它们的解 释不是基于动物的本能,而 是基于动物的情义。 人类是有情有义的存在 ,这当然不在话下。但要说 动物也有情义,许多人一下 子不能接受,甚至感到被冒 犯。我们不是把最不德的行 为称为“兽行”吗?还有比“ 禽兽不如”更强烈的道德谴 责用语吗?在普遍的认知中 ,动物与道德、情义,不仅 是不相干,而且是对着干。 孟子不无戏谑地说:“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但这种“几希”之物,正好属 于伦理和道德的范畴。笛卡 儿认为,非人类动物不过是 复杂的机械装置,它们尚且 缺少原始的感受疼痛和体验 愉悦的能力,更谈不上从事 更高端的、为人类所独有的 道德之举。无论如何,道德 将人与兽区隔开来之类的认 知,可以说是跨文化的共识 。 本书的立论如果成立, 那么这种共识不过是一个源 远流长的偏见而已,它扭曲 和阻碍了我们对动物本性的 理解。就此论辩折冲而言, 这本书在立意上是反潮流的 ,在方法上是开脑洞的,在 效果上可能是触灵魂的,值 得好学深思者一读。 追究两个问题对于理解 本书主旨极为重要。首先, 说动物也是有情有义的是什 么意思?其次,这么说的根 据何在?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 们看到了一个对所涉动物的 限定和一个对道德的定义。 由于书中对动物道德行为的 研究主要以一些哺乳动物为 案例,将动物情义的想法外 推到其他动物就显得不够谨 慎,因此,本书想要达到的 是一个谦和一点的结论:至 少某些非人类动物展现了道 德之举。 对道德的定义是本书最 重大的创见之一,同时也是 最能招惹异议和反驳的交火 点。作者将道德定义为“培 养和调控社群内复杂互动的 一组相互关联的、顾及他者 的行为”(第10页)。从进化 论的视角看,道德是作为群 体生活的适应策略而在人类 和其他动物身上进化出来的 特征。在动物的群体生活中 ,道德行为有助于生存和繁 殖上的成功。相同的进化起 源并不意味着相同的道德内 容。不同的物种、不同的动 物种群由于身处不同的环境 、面临不同的进化压力,会 发展出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 与之相应的道德条则。与动 物的道德相比,在人类身上 展现的道德行为或许具有更 高级、更复杂、更精巧的模 式,但这些物种间的差异只 是程度上的,而非种类上的 。 行为模式上的精细和粗 放,并不对应于道德上的完 整与欠缺。粗放、原始的道 德行为依旧是完整而非残缺 的道德行为。这就是书中的 另外一个关于道德的独特见 解——道德在物种上的相对 性(species.relativity)。根 据这种相对性,每一个进化 出道德行为的物种都有其独 有的行为库。动物的道德行 为不应被理解为只是作为进 化顶端的人类道德的早期遗 痕,它们自身就是饱满、健 全的道德行为。作者用俄罗 斯套娃的类比来说明人类道 德与动物道德的异同。人类 与其他社会性的哺乳动物共 享道德行为的内层,人类独 有的,借由语言、自我意识 和反思判断等能力而达成的 道德行为,尽管标志着与动 物行为在种类上的不同,不 过是既有的道德行为内核外 面的锦上添花,不能剥夺动 物行为的道德地位。 作者更进一步把这些内 层道德行为套分为三簇,分 别称为合作簇、共情簇和正 义簇。合作簇包括具有如下 属性的行为:利他、互惠、 诚实、信任。开头的老鼠案 例就属于“普遍互惠”(gener alized reciprocity)之情形。 共情簇则有如下属性的行为 :同情、怜悯、悲伤和安慰 。开头的库尼呵护椋鸟案例 属于这一簇。正义簇的行为 包括分享、平等、公平和原 谅。这种分类法本身就是一 个有趣的话题。我们依据什 么原则将这些行为归类?依 据它们在选择上的优势来划 分似乎希望不大,因为它们 按照设定都是适应性的。依 据心理学来划分则会导致过 度的拟人化以及植入过多的 先入之见,因为我们尚未发 展出独立于人类心理学的动 物心理学来。作者并未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