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宝塔(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德)恩斯特·伯施曼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于1906年从北京出发,历经四年时间、先后游历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行程数万公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专业系统的考察,留下了8000多张照片、2500多张草图、2000多张拓片和1000多页测绘记录。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多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
伯施曼留下的这些带有详细数据的照片、拓片及临摹的图画,成为很多文物古迹少见甚至是唯一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它们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文物古迹修复、古城复建等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数据。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都深受伯施曼的影响。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的说法,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第三卷,初版于1931年,共收录500余幅照片和手绘图,50余万字,按照宝塔的定义、建造时间、材料、形制及其演变历史分门别类、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宝塔的发展及保存状况,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宝塔史”,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和宝贵的历史资料。
作者简介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年至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年至1935年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中国祠堂》《塔》《普陀山》等作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风景与艺术中的中国宝塔
1.风景中的宝塔
2.宝塔实例
3.艺术与日常中的宝塔
第二章 大型宝塔的主要形制
第一节 级塔
1.方级塔
2.多角级塔
第二节 天宁方塔
1.直隶与河南的四座宝塔
2.河南与西安的四座大型砖塔
3.北方省份和四川的八座宝塔
4.云南省的七座宝塔
第三节 叠层塔
1.不同省份的六座宝塔
2.山东的三座宝塔:邹县宝塔、汶上县宝塔、灵岩寺宝塔
3.山西和四川的五座宝塔
第四节 层塔
1.北方省份及四川的十座宝塔
2.浙江、江西、安徽的二十六座宝塔
3.浙江杭州府的雷峰塔和保俶塔
4.江苏省苏州府的宝塔
5.浙江、江苏、湖北的六座宝塔佳作
6.广州及广东省西江边的宝塔
第五节 外廊层塔
1.外廊方层塔
2.外廊八角层塔
3.金山塔、松江府塔、上海塔
4.江苏苏州的北塔
5.杭州与海宁州的宝塔
6.诗歌
第六节 琉璃塔
1.河南开封府铁塔
2.江南报恩寺琉璃塔
3.临清州和景州宝塔
4.热河的两座琉璃塔
5.北京颐和园的五座琉璃塔
第七节 石塔
1.山东神通寺朗公塔
2.河南、直隶和山东的其他宝塔
3.湖南
4.带角柱的宝塔
5.杭州府和灵隐
6.福建福州和福清的宝塔
7.福建泉州府的宝塔
8.厦门和潮州的宝塔
第八节 群塔
1.北京双塔
2.有关双塔的文学作品
3.三塔
4.小型宝塔的塔群
第三章 宝塔的其他形式
第一节 铁铜塔
1.当阳和镇江的宝塔
2.山东和陕西的四座铁塔
3.浙江和江西的金属宝塔
4.四川峨眉山上的铜塔
5.山西五台山大显通寺五座铜塔
第二节 墓塔
1.佛龛式墓塔
2.柱形塔
3.由坟冢及瓮棺发展而来的瓮塔
4.墓林
第三节 香塔
第四节 内塔
序言
本书作者恩斯特·伯施曼
(Ernst Boerschmann,
1873-1949),是国际学界
公认的第一位以现代科学方
法记录、考察并著书,向西
方介绍中国古建筑与文化内
涵的德国建筑学家与汉学家
,长期致力于我国晚清民国
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他历时二十多年,行程数万
里,跨越广表的中华大地,
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录和图
像资料,出版了至少六部论
述中国建筑的专著。本书《
中国建筑和宗教文化》(三
卷),正是伯施曼关于中国
古代建筑和文化研究的代表
作。
伯施曼的中国考察显然
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众所
周知,19世纪后半期以来,
伴随着西方国家东进殖民的
过程,各国学者也陆续来到
中国内地,对各种文物古迹
遗存进行考察。不可否认的
是,这些考察混杂着多重动
机,既包括对东方文化的兴
趣,也包括对东方文物的觊
觎以及向东方殖民的政治意
图。以往学界较为熟悉的是
当时各国在中国西北地区展
开的考察活动。如德国在
1902—1913年,由格伦威
德尔(Albert Grunwedel,
1856-1935)和勒柯克
(Albert von Le Coq,
1860-1930)分别率领的四
支吐鲁番考察队,在我国新
疆地区获取大量古代艺术品
和文献材料。和英国的斯坦
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法国
的伯希和,俄国的科莱门兹
、科卡诺夫斯基、科兹洛夫
、奥登堡及日本的大谷探险
队一样,他们除了获取大量
中国古代文物文献之外,也
留下了丰富的考察记录。除
了西北考察之外,西人的考
察范围也扩展到中国的其他
地区。在伯施曼之前踏遍中
华大地的德国学者是地理学
家、地质学家冯·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
,1868年到1872年,他先
后七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
,他先后发表了五卷带有附
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
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这套巨著是他四年考察的
丰富实地资料研究的结晶,
对当时及以后的地质学界都
有重要影响。伯施曼的考察
和研究则有不同,重点在中
国古代各种建筑及其背后所
蕴藏的历史文化精神。
清末的中国正经历着前
所未有的巨变,身为异国人
的伯施曼很早就意识到保存
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可是
,就像强占国土一样,白种
人同样会强迫中国人接受现
代化的机器与建筑,其本土
文化传承由此不复存在。寺
院沦为瓦砾,宝塔化为废墟
,一如它们今日正在经历的
这般。”更难能可贵的是,
作者是站在尊重彼邦文化的
立场上力图保存中华文化传
统的,“感谢数千年来几乎
未曾改变的内涵传承,原始
而古老的素材被完好保存在
中国的风俗、礼仪与建筑之
中,呈现于我们眼前。我们
需要做的,仅仅是认真阅读
、感悟这些素材。”本书第
一卷中,作者选择了观音菩
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对普
陀岛的概貌进行了介绍,重
点对普济寺、法雨寺、佛顶
寺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寺
及岛上的宗教生活进行了详
细的解说。作者在考察法雨
寺玉佛殿的观音像时,就欧
洲与中国在雕塑领域所秉持
的艺术观作比,指出与欧洲
重视艺术品本体相反,中国
的佛像雕刻却具有生命内涵
与现实意义。他认为,中国
匠人并不完全遵照自然主义
写实风格,对佛像进行一板
一眼的临摹重复,而是倾向
于以某种艺术风格,很多时
候甚至是较为奇伟瑰丽的风
格,将神祇形象与普通凡夫
区分开来。在他看来,中国
人是艺术风格塑造与表现领
域的大师,“西方的自然主
义雕塑只是丧失了创作意义
与生命动力的呆滞物体,而
反观中国雕塑艺术品,虽然
其风格略为固化,在不同文
化圈的西方人眼中稍显千篇
一律,却仍然彰显着生命力
与表现力,是一个富有生机
的活体。这也许就是‘理念’
对阵‘形式’的胜利。”作者对
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之情
,溢于言表,类似的例子在
书中多处可见。“所以,赶
在这些含义深刻、样式繁多
、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
构造建筑杰作,还未在种族
交流大潮中,如明珠蒙尘般
被完全抛弃湮灭之前,我们
应当以绘画、文字、照片等
形式,保留下它们的光芒。
很遗憾,中国大地上的建筑
此刻已直面消亡的威胁,因
此,时不我待。对建筑师而
言,这项科学研究更是一项
刻不容缓的任务。”作者说
出了自己的期望,“若德国
人能将自己的勤奋与资金投
入到这项梦幻的任务中,通
过有条不紊的研究,在中国
建筑艺术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那么这将是1900年远征
在科学、艺术领域带来的后
续影响,也将成为在建立稳
固的贸易关系之外,远征结
出的另一枚耀眼硕果。如果
我们的政府能放眼长远,引
领中国艺术史研究,世界学
术界将因此受益良多,德国
人民将因此受益良多。”
本书第二卷中,作者以
祠堂为研究对象,参照欧洲
梳理建筑及艺术文物的思路
,按地域省份分类,有计划
地归纳整合这些传统的中式
庙宇。从早期的尧、舜、禹
,到著名的历史人物介之推
,三国时期的刘备、庞统、
诸葛亮、赵云、关羽,从象
征国家级祠堂的文庙到地方
氏族的宗祠,通过作者细致
入微的记录,人们得以窥见
数千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