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专为那些想要践行和教授自我关怀以提高心理幸福感的专业人士而写。他们大多数人都想把自我关怀带入自己的工作,例如心理治疗、教练、医护、商业与教育。 如果你想成为或已经是静观自我关怀课程(或其他相近课程)的教师阅读第一部分自我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培训,第二部分教授静观自我关怀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将有助于你充分掌握静观自我关怀的理论、科研和课程的基本教学经验与方法。 如果你是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第一部分自我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培训,将带领你全面回顾自我关怀的研究文献。 如果你是教练/培训师阅读第二部分教授静观自我关怀,将帮助你提升教学与训练的六大能力。 如果你是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第四部分将自我关怀融人心理治疗,将帮助你充分理解自我关怀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和联系,将智慧与关怀相结合,更加安全地处理创伤。 如果你只是出于个人原因对自我关怀感兴趣这本书也依然是为你而写,相信每一个章节的故事都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姜帆,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职业译者,曾从事心理学图书编辑工作,现致力于为中国读者介绍值得传播的思想。 目录 作者声明 推荐序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自我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培训 第1章 静观自我关怀导论 第2章 什么是自我关怀 第3章 自我关怀的科学 第4章 教授自我关怀 第二部分 教授静观自我关怀 第5章 理解课程设置 第6章 讲授教学主题与指导练习 第7章 做一个充满关怀的教师 第8章 促进团体的互动过程 第9章 问询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10章 发现静观自我关怀/第1课 第11章 践行静观/第2课 第12章 践行慈爱/第3课 第13章 发现你的关怀之声/第4课 第14章 深刻的生活/第5课 第15章 静修 第16章 与困难情绪相处/第6课 第17章 探索有挑战性的关系/第7课 第18章 拥抱你的生活/第8课 第四部分 将自我关怀融入心理治疗 第19章 静观自我关怀与心理治疗 第20章 心理治疗中的特殊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序言 作者的旅程 2008年,马萨诸塞州 巴里镇的冥想协会举办 了首届科学家冥想静修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静 修中结识。从那以后, 静观自我关怀课程便一 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克里斯汀是一位发展 心理学家,她在21世纪 初给出了自我关怀的操 作性定义(Neff,2003b); 她还开发了“自我关怀量 表”(self-compasslon scale ,SCS;Neff,2003a), 该领域的大多数研究都 采用了该量表。克里斯 甘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以来,他一直尝试将静 观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 。从静修地开车前往机 场的路上,我(克里斯) 建议克里斯汀创建一门 课程来教授自我关怀。 她却答道:“什么,我吗 ?我这辈子都没有办过工 作坊,你一直在办工作 坊和教静观,都教好多 年了,应该你去教。”就 在那一刻,我们灵光一 闪——我们应该合作! 我(克里斯汀)最初在 1997年想到了自我关怀 这个概念,那是我在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 人类发展博士生的最后 一年。为了努力完成博 士学业,我承受了很多 压力,这些压力通常都 与写论文有关。那时, 我的第一段婚姻刚刚破 裂,尽管我已经开始了 一段新恋情,但我依然 时常感到羞愧与自我怀 疑。我有一位思想开放 的母亲,她在洛杉矶的 郊区把我抚养长大,我 从小就对东方思想感兴 趣,但我从未认真练习 过冥想,也没有研究过 佛教哲学。尽管如此。 我很快就开始阅读美国 的佛教经典著作了,例 如莎伦·扎尔茨贝格 (Shaion Salzberg)的《慈 爱》(Lovingkindness, 1995)以及杰克‘康菲尔德 (Jack Kornfield)的《心旅 》(A Path with Heart)。从 此以后,我的人生就有 了新的转折,再也不同 以往了。 虽然我知道佛教徒反 复强调关怀的重要性, 但我从未想过关怀自己 可能和关怀他人一样重 要。然而,在我参加我 所在城市的一个冥想小 组的第一个晚上,带领 这个小组的女士就谈到 了,除了关怀别人,关 怀自己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像对待那 些我们深切关心的人一 样,善待自己、理解自 己。我的反应是:“什么 ?你是说我们可以善待自 己?那不是很自私吗?”然 而,我很快就明白了, 你必须关心自己,才能 真正地与他人建立联结 。如果你在试图善待他 人的同时,却不断地评 判和批评自己,那你就 是在人为地制造边界与 差别,这只会让你产生 疏远与孤立的感觉。这 种感觉与合一、相互联 结以及大爱是对立的。 而无论从哪种文化传统 来说,合一、相互联结 和大爱都是大多数精神 成长之路的终极目标。 所以,我努力试着善待 自己,这种新的自我关 怀让我更有力量且更从 容地应对生活中的难题 。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 我在丹佛大学的苏珊·哈 特(Susan Harter)那里接 受了两年的博士后培训 ,她是自尊研究领域的 领军人物。我想更多地 了解人们如何发展自我 概念以及自我价值感。 我很快就了解到,心理 学研究已经不再倾向于 把高自尊水平作为心理 健康的终极目标了。尽 管已经有成千上万篇文 章讨论自尊的重要性, 但研究人员已经日渐明 确,当试图获得并保持 高自尊的时候,人们可 能会掉进这些陷阱:自 恋、不断与他人攀比、 自我防御式的愤怒、偏 见,等等。我意识到自 我关怀可以完美地替代 对于自尊的不懈追求。 为什么?因为自我关怀与 自尊一样,可以防止自 我憎恨,但不需要把自 己看作完美的,或是比 别人更好的。 1999年,我受聘于得 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担任教育心理学系的 助理教授,很快我就决 定研究自我关怀。在那 时,还没有人发表过文 章来为自我关怀下定义 ,更不用说做过什么研 究了。我决定进入这个 未知的领域。并开始了 这项我毕生的工作。 然而,直到几年之后 ,我才完全领会到了自 我关怀的力量。我的儿 子罗恩(Rowan)在2007年 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 我相信,正是对自我关 怀的践行,才让我在罗 恩的幼年保持理智。由 于自闭症患儿有很严重 的感官问题,所以他们 很容易暴怒。在这种时 刻,这些孩子的父母唯 一能做的,就是尽力保 护孩子的安全,等待他 们的情绪过去。每当我 的儿子在商店里莫名其 妙地尖叫、乱跑时,我 就难免招致陌生人责备 的目光,此时我除了自 我关怀,也没有别的办 法。在困惑、羞愧与无 助中,我能做的就是安 慰自己,给予自己最需 要的情感支持。自我关 怀逐渐帮我摆脱了自怜 与愤怒,还让我在面对 罗恩时保有足够的冷静 与爱,尽管在面对他时 ,我难免会感到巨大的 压力与绝望。当然,有 时我还是会感到沮丧或 不知所措,但我注意到 ,每当我因罗恩而变得 烦躁时,他自己也会变 得更加烦躁;相反,当 我平静下来,为自己的 遭遇而关怀自己时,他 也会平静下来。此外, 当我善待自己时。我发 现自己就有了更多的情 绪资源来耐心地关怀罗 恩。我很快就意识到, 在面临困境、身受压力 的时候,践行自我关怀 是帮助儿子和我的最有 效的方法之一。 心理学家为自身的问 题找到解决方案,便会 产生新知,这种现象在 心理学领域并不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