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南旧事(全彩插图版互联网+创新版)/小学生课外阅读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林海音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作者五岁时,一家人从中国台湾迁居到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生活重现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也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返。作者因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早年随父母到北京,曾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并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等职。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著有长篇小说《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散文集《窗》《剪影话文坛》等。
目录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后记
序言
林海音(1918-2001),
中国当代女作家。她一生
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
篇小说集,其中《城南旧
事》最为著名。这部作品
是作者对现实的刻骨体验
和对童年的深情追忆。最
初创作《城南旧事》的冲
动,林海音在《冬阳·童年·
骆驼队》中曾谈道:“我是
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
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
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
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
传体小说,作家借童年英
子纯净而质感的目光,以
北平生活为背景,讲述了
一个个哀婉动人的城南故
事,展开了一幅幅北平的
风物画,同时也完成了她
对美好童年的眷念与回味

《惠安馆》讲六岁的英
子跟随全家来到北平,在
椿树胡同住下的第一个冬
天里发生的一连串故事:
秀贞本是“长班老王”之女,
与大学生思康相爱,后来
思康因故返乡一去不回。
秀贞未婚先孕生下女儿小
桂子,却被秀贞母亲弃于
城门下,于是秀贞疯了。
小英子不懂什么是“疯子”。
在她看来,“那疯子还不就
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
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
姑娘一样!”于是她和秀贞
渐渐亲近,成了忘年交。
慢慢地,小英子在各种传
言中,也在秀贞自己的絮
叨中模糊知道了小桂子,
后来小英子又发现自己的
好朋友妞儿与被弃的小桂
子极为相似,于是领着她
去见秀贞。秀贞与妞儿相
认后,便带上妞儿去福建
找思康。在去送别秀贞和
妞儿的那晚大雨瓢泼,小
英子晕倒了。十天后醒来
的她从大人们的只言片语
中听出秀贞和妞儿在过火
车道时被火车撞死了。妞
儿到底是不是小桂子呢?
小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令
人猜测的谜。
《我们看海去》讲述了
英子偶然在荒草丛中认识
了一个小偷的故事。英子
那时刚上小学,她的家搬
到了新帘子胡同。小英子
最喜欢背诵那首新学的诗—
—《我们看海去》。当她认
识“草丛中的那个人”时,她
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贼
。就像她一直分不清蓝的
天与蓝的海那样。“那个人”
有着厚厚的嘴唇,长着一
副老实人的面相。他为了
生计,为了实现年年考第
一的弟弟漂洋过海念书的
理想,以偷窃为业。他一
次次问,“小英子,你说我
是好人?坏人?嗯?”后来
英子在学校毕业典礼的来
宾席上也见到了他,就猜
想可能那个考第一的同学
就是他的弟弟。
后来英子看到他被捕就
又困惑了,她真是搞不清
贼是好人还是坏人……《兰
姨娘》则讲述了从封建家
庭中逃到英子家的兰姨娘
与常在英子家躲风声的进
步学生德先叔相恋的故事
。这时,英子家又搬到了
虎坊桥大街。英子不喜欢
德先叔,因为他不苟言笑
,但英子喜欢兰姨娘,因
为她可以带小孩儿去城南
游艺园。当她有一天偶然
发现爸爸捉住兰姨娘的手
时,她瞬间想到自己的妈
妈,那时妈妈又怀上了宝
宝。于是英子用一个孩子
的方式,撮合德先叔与兰
姨娘在一起,后来他们真
的相恋了,一起携手南下

《驴打滚儿》的故事主
角是英子家的奶妈,也就
是贯穿在整个《城南旧事
》中的宋妈。宋妈喜欢给
英子姐弟讲她家小栓子和
丫头子的故事。宋妈刚生
丫头子不久,便做了英子
弟弟的奶妈,那时小栓子
还小,丫头子更小。宋妈
日日思念自己的孩子,可
英子一家也离不开她,所
以她已经四年没回家了。
正当她满心等着丈夫把与
英子同岁的小栓子领来时
,得到的消息却是小栓子
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溺水身
亡,而丫头子当年就被狠
心的丈夫卖给了别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
也不再是小孩子》写了由
于父亲的离世,英子记忆
中的童年也随之消逝。那
时英子小学毕业了,她作
为一名优秀毕业生代表同
学们上台领毕业证书并致
谢词。她实现了爸爸当年
的愿望,可爸爸却躺在医
院看不见这一幕。当她拿
着毕业证书急急忙忙回到
家时,得到的却是爸爸离
世的消息。似乎在那一瞬
间,英子长大了。童年就
这样,永远成了回忆。
导语
《城南旧事》是林海英步入文坛30年的经典之作。这本自传体小说,将作者的童年生活细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语言结构独特,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独具一格。作品以孩童清澈的视角,在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社会情况的同时,为读者展现出一段段不一样的悲欢故事。
后记
一九五一年七月,我写
过一篇题名《忆儿时》的
小稿,现在把它抄录在下
面:
我的兴趣很广泛,也很
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
,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
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
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
怕,越怕越听。猛一回头
,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
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
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
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
恿大人讲下去。在我七八
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
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
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是在
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
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
。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
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
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
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
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
。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
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匣
子,里面全是新新旧旧的
灯泡,贴几个钱,拿家里
断了丝的跟他换新的。到
今天我还不明白,他拿了
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
,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
来了,看见那人背着“话匣
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
在要说电唱机了),提着
胜利公司商标上那个狗听
留声机的那种大喇叭。我
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
亲叫他进来。母亲被搅不
过,总会依了我。只要母
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
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大
声喊:
“唱话匣子的!别走!别
走!”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
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
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
,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
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
街坊的小孩和老妈子。讲
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
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
平话叫做“听蹭儿”。我有时
大大方方地全让他们进来
;有时讨厌哪一个便推他
出去,把大门砰的一关,
好不威风!
唱话匣子的人,把那大
喇叭按在匣子上,然后装
上百代公司的唱片。片子
转动了,先是那两句开场
曰:“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
老板唱《宇宙锋》”,金刚
钻的针头在早该退休的唱
片上摩擦出吱吱扭扭的声
音,嗞嗞啦啦的唱起来了
,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
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
,还要加价呢!不过因为
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
片《洋人大笑》,还没唱
呢,大家就笑起来了,等
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
儿更笑得凶,闹哄哄地演
出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
局。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
我们现代不同,比如妈妈
那时候交给老妈子一块钱
(多么有用的一块钱!)
,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
南游艺园”去,就可以消磨
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
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
时候的母亲并不注重“不要
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教条

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
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
她安排,她爱听张笑影的
文明戏《锯碗丁》《春阿
氏》,我就不能到大戏场
里听雪艳琴的《梅玉配》
。后来去熟了,胆子也大
了,便找个题目——要两大
枚(两个铜板)上厕所,
溜出来到各处乱闯。看穿
燕尾服的变戏法儿;看扎
着长辫子的姑娘唱大鼓;
看露天电影郑小秋的《空
谷兰》。大戏场里,男女
分座(包厢例外),有时
候观众在给“扔手巾把儿的”
叫好,摆瓜子碟儿的,卖
玉兰花儿的,卖糖果的,
要茶钱的,穿来穿去,吵
吵闹闹,有时或许赶上一
位发脾气的观众老爷飞茶
壶。戏台上这边贴着戏报
子,那边贴着“奉厅谕:禁
止怪声叫好”的大字,但是
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儿痒
痒,非喊两声“好”不过瘾。
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
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
上车就睡着了。我不明白
那时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
,已经十二点多了,还不
许人家睡,坐在她们(母
亲或者老妈子)的身上,
打着瞌睡,她们却时时摇
动你说:“别睡!快到家了
!”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
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觉
?母亲说,一则怕着凉,
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

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
改建成屠宰场,城南的繁
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
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
,便有不胜今昔之感。这
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
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
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
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
。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
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我记得写上面这段小文
的时候,便曾想:为了回
忆童年,使之永恒,我何
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
为背景呢!于是这几年来
,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
这几篇。这些故事不一定
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
候,人物却不断地涌现在
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
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
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
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
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
在草堆里的小偷儿。读者
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
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
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
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亲
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
年结束了。那时我十三岁
,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
所该负的责任。如果说一
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
话,父亲的死,是我生命
中一个重要的段落,我在
一九五一年父亲节写过一
篇《我父》,仍是值得存
录在这里的:
写纪念父亲的文章,要
回忆许多童年的事情,因
为父亲死
精彩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一九六〇年十月
P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