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布尔乔亚经验(1感官生活上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彼得·盖伊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彼得·盖伊对于从19世纪2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世界布尔乔亚阶层的感官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研究。在这一时间段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不可逆转的、常常是痛苦的根本变迁。布尔乔亚求爱的方式和教育的理想、对女性的描绘和建筑的品味,还有其他诸多的文化特性,都发生了重大转型。全书梳理并引用了一系列丰富的一手资料,如大量布尔乔亚的日记和书信、小说中的情爱段落,以及绘画等,试图重现19世纪布尔乔亚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冲突。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德裔美国史学家,耶鲁大学荣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曾于此任教。著作等身,研究广泛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早期代表作之一《启蒙时代》(The Enlightenment: An Interpretation)在文化史研究领域具有典范意义,五卷本《布尔乔亚经验》(The Bourgeois Experience: Victoria to Freud)是其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目录
总导言
概论
1.纲领
2.经验的维度
第一章 定义的张力
1.从名到物
2.简单化的诱惑
3.认知的战争
第二章 变迁的缔造者与殉道者
1.新的流行
2.快车时代
感官生活
布尔乔亚经验,I:情色日记
1.梅贝尔·卢美斯
2.梅贝尔·卢美斯·托德
3.梅贝尔·卢美斯·狄金森
第一章 甜蜜的布尔乔亚性爱
1.两人的天堂
2.不确定的数字
3.性的问题
第二章 攻势的女人与守势的男人
1.前进中的女性
2.危险中的男人
3.望而生畏的女人
4.心理和身体的性
第三章 现实的压力
1.生命和死亡的事实
2.从意识到控制
3.关于马尔萨斯的争论
第四章 饱学的无知
1.虚假的纯真年代
2.焦虑的职业
3.向知识的逃亡
第五章 身体知识
1.柏拉图式的放纵
2.身体的经验
3.冲突中的读者
4.距离的信条
第六章 自我的强化
1.寻求安全
2.作为文化症候的社会科学
3.舒适的民主化
4.私人的经验
附录
关于梅贝尔·托德日记中的性象征符号的说明
文献综述
插图出处
致谢
索引
序言
1.纲领
此项写作计划将囊括几
卷大部头的著作,因此读者
完全有权利了解将要读到的
内容。我相信,通过阅读,
读者最终将同意我的观点:
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时期
的中产阶级〔2〕经验值得
—实际上也强烈地要求—我
们进行系统的研究。我的探
讨将从19世纪初开始,一直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
把19世纪20年代(在某些
地方稍早几年)作为合适的
时间起点,因为诱使历史学
家对“维多利亚人”大加讽刺
的中产阶级保守的性爱观和
道德的严肃性,在1837年
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前的一二
十年就已经确立了。1914
年正是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
德·弗洛伊德的事业如日中
天之时,这一年明显可以作
为我的时间终点:第一次世
界大战(还有其他的诸多事
件)戕害了作为我的研究主
题的那种中产阶级文化。在
这一段时间中,西方文化经
历了不可逆转的、常常是痛
苦的根本变迁。这种变化并
不是协调一致的,这样就为
我们做出某些归纳总结留下
了足够的空间。我将在此后
的几章展开详细的叙述;但
在此时,我要概括性地指出
:我把19世纪划分成前后两
个阶段—主要是19世纪50年
代和19世纪90年代,并着
重探讨此间发生的意义深远
的文化变迁。在这几十年中
,求爱的方式和教育的理想
、对手淫的恐惧和体罚的观
念、对女性的描绘和建筑的
品味,还有其他诸多的文化
特性,都发生了重大转型,
有时是难以觉察的,有时甚
至是完全不可辨认的。我在
各卷中作为标题使用的术语
,也只不过是这些变迁的标
记。敏锐的历史学家不止一
次地指出,维多利亚女王不
属于维多利亚人;同样,弗
洛伊德也不属于弗洛伊德学
派:他们不对围绕他们的名
字所编织起来的神话负责。
我只是要使他们起到一种提
示的作用:19世纪90年代
的中产阶级文化与半个世纪
之前的中产阶级文化已经大
相径庭了。
我是从广泛的人类学意
义上来使用“文化”这个词的
,在这里也需要稍作说明。
有助于构建人类经验的造物
都归属在这个广泛的标题之
下:社会制度、经济发展、
家庭生活、道德和宗教信条
、医生的焦虑、时尚潮流、
情感结构,甚至还有政治体
制。毫无疑问,尽管每一种
文化都表现出显著的特点和
一定程度的连贯性,但其各
分支却显示出某种程度的独
立性,甚至各自毫不相干。
在其他场合,我曾经半开玩
笑地说过,“维也纳”不仅是
一个真正的城市,而且是文
化史家的创造,因为他们试
图寻求一个广阔的框架,以
便能涵盖在几平方英里内存
在过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的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
生活。对我而言,这不仅仅
是一个玩笑:西格蒙德·弗
洛伊德的文化与雨果·冯·霍
夫曼斯塔尔〔1〕的文化已
经截然不同了—前者深受德
国古典主义、19世纪实证主
义思想以及众多犹太医生的
影响,后者还包括那个想象
的城市中众多杰出的居民。
我的观点非常清楚:文化更
加复杂,更具有非连贯性,
远比学习现代西方文明的学
生所了解的更加令人惊讶。
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此消
彼长,对于试图阐明文化的
历史学家来说更加曲折复杂

我所说的“中产阶级”与“
真正含义。这些精神的与社
会的画像,尽管不是完美地
反映文化的镜子,但也是理
解文化的明确线索。所有这
些,将引领我们面对那宏大
而复杂的拼图,而这正是我
旨在恢复、重建和重述的19
世纪的中产阶级经验。
文化”这个概念相比,同样
难以捉摸、难以界定,但通
过这篇导言,以及我所列举
的人物表,还有我所引用的
主要文献,“中产阶级”这个
概念的意义将凸显出来。我
的男女主人公是医生、商人
、教师、家庭主妇、小说家
、画家、政治家,还有因为
经营有方而获得了一定的经
济独立和社会声誉的工匠,
更有为数不多的贵族—尽管
他们的真正身份令人怀疑,
但他们的姿态却是真正的中
产阶级。在我看来,最理想
的文献常常是无意识的内心
表白,例如私人日记、家庭
通信、医疗诊断书、家庭手
册、宗教小册子,还有艺术
作品。我将重塑颅相学的片
段、解读亲密的信件、阐释
画作、分析梦境。19世纪中
产阶级经验丰富繁杂,既简
明清晰,又深奥难解;既有
章可循,又杂乱无章。
在这个引人入胜的、非
连贯的领域,我既找到了欧
洲的材料,也找到了美国的
资料。实际上,美国的材料
占据了相当有利的地位。这
些材料非常引人注目,因此
人们在搜集材料时,绝对不
会错过;对我来说,利用这
些材料不仅仅有地利之便,
还有其他更多有趣的原因。
这些材料对于身后事件解释
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期
望之外。总体上来说,除了
极少数显著的欧洲材料之外
,美国人留下的日记、日志
和信件相比于那些来自法国
、德国或英国的材料,远没
有那样深思熟虑、无可挑剔
。现在看来,这些来自美国
的材料也是当事人生前恳求
销毁的,却又有意无意地希
望保存下来。并且,我对这
些美国材料的解读也在很大
程度上证实了当代评论家的
预言:尽管美国有其无可置
疑的欧洲渊源,但大多数美
国人的观念还是预示了欧洲
的未来发展
导语
五卷本《布尔乔亚经验》,是文化史巨擘、耶鲁大学荣休教授彼得·盖伊晚年代表作,备受赞誉。获美国历史学会前主席戈登·克雷、布克奖委员会主席格约翰·贝利共同推荐,被《纽约时报》誉为“历史学领域划时代的里程碑”。
引用大量布尔乔亚的日记和书信、小说以及绘画、音乐等材料,收录62幅插图,用近似文学的笔调,重现一个急剧动荡的时代中,19世纪布尔乔亚在文化上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布尔乔亚们谨慎保守,另方面,在隐蔽的环境中,他们又直接坦率。
以心理线索追踪19世纪布尔乔亚阶层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打破以往对维多利亚时期布尔乔亚谨慎保守的刻板印象。
书评(媒体评论)
彼得·盖伊大胆进入了一
个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他
从私人精神领域入手的历史
研究,让几乎所有其他学者
甘拜下风。这五卷不仅吊足
了公众的胃口,也挑起了学
界兴趣,提问、审读与修正
接踵而来。同时,他也让弗
洛伊德的信徒们激动不已。
这部巨著无疑是历史学领域
划时代的里程碑。
——《纽约时报》
最重要的文化史研究巨
著之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
义,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强
烈的人文关怀。它注定要改
变我们对于现在和过去的观
念。
——《民族》杂志
精彩页
第一章 定义的张力
在19世纪中产阶级经验中,存在一个令人担忧而又常常不易察觉的因素,那就是中产阶级对其自身定义的焦虑,即中产阶级的内部等级秩序、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其他阶级的关系、政治前景以及其道德特征。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在《名利场》(Vanity Fair)中写道:我对中产阶级情有独钟。萨克雷和他的读者们都认为,这种吸引力的意义已经足够清楚了,但要究根问底起来,可能他们都不甚了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令人疑窦丛生:理想、前景以及术语的意义并非问题的全部。社会金字塔为各种理想抱负和地位升迁提供了基础,但这个金字塔的形态却由于细微的社会等级差别和不同的利益冲突变得部分地模糊起来,为加入或脱离中产阶级或在中产阶级内部升迁都导致了激烈的斗争,而社会金字塔的上层边界和下层边界往往消失在这种激烈斗争的迷雾之中。承载了中产阶级历史的种种传奇,以及长久以来对中产阶级声誉的辩论,这两者纠合在一起,并终于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审慎的乐观主义情绪之中,产生了中产阶级认同意识的危机,而这种危机甚至到了自我愤恨的边缘。中产阶级意识中宽容大度和狭隘偏执的矛盾特性曾经使19世纪的许多人迷惑不解,而到20世纪,当历史学家致力于反思性地建构这段历史的轮廓时,这种迷惑可能进一步加深。
然而,各种传奇、矛盾和精神扭曲常常是理解历史现实的钥匙。事实上,在对19世纪中产阶级的任何有意义的定义之中,这些都将被证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我看来,阶级就是多种欲望和焦虑构成的一个大家族。利益的聚合、政治上的压力、法律上的分类和共同的观念意识——所有这些都只能部分地赋予各种阶级以一种表面上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但是,所有的阶级都是一种扩展的家族,分支众多,而且纷繁芜杂。与将其联结在一起的纽带相比,将他们区分开来的张力往往更强大,而在这种紧张关系中,最显著的症候就在于其名称。
1.从名到物
19世纪关于阶级的词汇相当混乱,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那个时代的作家的关注。1893年,美国学者查尔斯·尼达姆(Charles K.Needham)在翻译一位德国医生关于反对妓女合法化的小册子时,遇到了德语的“市民”(Biirger)一词,并停下来思考了一番。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在脚注中写道:“这个词完整的意思并不能用英语短语‘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来翻译,尽管在前面几章中我偶尔是这样译的。英国和美国的生活状况不同于德国,因此英语中没有一个单独的词能传达这个意思。”尼达姆相当敏锐地察觉到,语言表述上的困难反映出了实质上的差异。德语的术语清楚地表明了这些差异:在“市民阶层”(Bugertum)和时髦的外来词“布尔乔亚”(bourgeoisie)之间,存在细微的、但很显著的差别。直到1918年,托马斯·曼仍然赞许“市民”这个词,而贬低“布尔乔亚”(bourgeois)这个词,他遵循的正是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修辞学传统。进而言之,“市民”一词既是一个法律概念,又是一种社会标签:它清楚地表明了一个国家的公民或一个阶级的成员,对于这种细微的差别,任何德国作家都不可能不注意到。再者,德国人不仅使用“市民阶层”这个词,同时还使用“中产阶级”(Mittelstand)一词。这个名称的奇特的语言史提供了更丰富的证据,进一步证明:19世纪语言使用上的不确定性往往代表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紧张的程度。
19世纪早期,歌德、黑格尔以及他们同时代的人将“中产阶级”视为体面的和富有的人群,包括在其上层中那些高级的政府公务员,还有其他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到19世纪中叶,这个术语则用以指代小商人和制造商。19世纪70年代,随着新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下层的动荡,还有那些经常导致倾家荡产的投机活动,“中产阶级”被降低为小布尔乔亚(petty bourgeois)的同义语,用来指称两类人:第一类是指那些苦苦挣扎、努力使自己免于破产的小店主:第二类人是指蜂拥抢占毫无前途工作的职员,而新兴工商业帝国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对于这两类人中的大多数而言,他们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前景忧心忡忡。经济学家开始区分旧的中产阶级与新的中产阶级,并为前者的衰败和后者的穷困感到担忧。因此,到19世纪90年代,“中产阶级”这个名称开始用来代表一个陷入持续困顿中的社会部门,并成为需要寻求对策的一个社会问题。…伴随着其不可抗拒的衰落,这个名称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记载德国中产阶级本身紧张关系的文献了。
P21-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