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心理冲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构成了社会心理学大厦的一根支柱,对态度、习惯、认知、角色、记忆研究等心理学诸多核心领域都很关键。本书讨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有的明确,有的隐晦,包括: 戈登·奥尔波特对态度冲突的思考,以及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种族态度提出了“内在冲突”的概念; 欧内斯特·迪希特在分析香烟市场时,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香烟品牌市场营销和人们吸烟习惯的冲突; 利昂·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这是态度改变的驱动因素; 格雷戈里·贝特森尝试把前后冲突界定为心理障碍的潜在先兆,并提出了“双重束缚”理论; 詹姆斯·彭尼贝克关于冲突的记忆和情感表露的研究; 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关于人类记忆的构建、回忆和复述的矛盾点的研究;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关于服从与矛盾心理的角色行为的研究; …… 认识到心理冲突的存在,理性思考心理冲突的方方面面,能帮助我们挖掘冲突背后的自动化和无意识的思维过程,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看待问题,从而放下矛盾和纠结,自信前行。 作者简介 杰弗里·贝蒂,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艾吉希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力项目硕士生导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客座教授。1994—2012年,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在符号学研究方面,获得英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心理学研究成果”斯皮尔曼奖和国际知名的莫顿最佳论文奖。 目录 第1章 态度冲突:关于偏见的研究 戈登·奥尔波特和内在冲突 偏见真的都是有意识的吗 第2章 习惯冲突:关于上瘾的研究 被忽视的健康警告 欧内斯特·迪希特和精神分析理论对上瘾的应用 洗去罪恶的沐浴仪式 为什么要吸烟 关于冲突的科学证据和研究经费 第3章 认知冲突: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 纳兹走上磅秤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价值 利昂·费斯廷格和认知失调 强制服从 第4章 表达的冲突:关于双重束缚的研究 格雷戈里·贝特森和双重束缚理论 “请不要把这看作惩罚”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 双重束缚无处不在,又难觅踪迹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之间的冲突 误人的心理学 第5章 记忆的冲突:关于情感表露的研究 詹姆斯·彭尼贝克和将创伤化作故事的艺术与科学 创伤性事件的叙述 成对的对比 情感表露中的非语言行为 情感表露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第6章 角色的冲突:关于服从的研究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服从实验中的角色冲突 服从实验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结语 序言 这事我要怪莎士比亚 。 “心理冲突”(conflicted mind)虽然以各种各样的 提法出现,但在心理学领 域早已遍地开花。它对态 度、习惯、沟通、认知、 角色、记忆研究等心理学 诸多核心领域都很关键。 在这些领域中,许多领袖 学者都围绕着心理冲突建 立起大大小小的知识体系 ,有的明确,有的隐晦( 但仍然有所联系)。有戈 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对冲突这一态度 的思考,以及对20世纪50 年代美国人的种族态度提 出的“内在冲突”(inner conflict)的概念;欧内斯 特·迪希特(Ernest Dichter)利用精神分析理 论研究香烟品牌市场营销 和人们吸烟习惯的冲突; 格雷戈里·贝特森 (Gregory Bateson)尝 试把前后矛盾的表达界定 为心理障碍的潜在先兆; 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认知领域中 强调了冲突的重要性,他 称之为“认知失 调”(cognitive dissonance ),而这通常是态度改变 的驱动因素;詹姆斯·彭 尼贝克(James Pennebaker)在其研究中 也提到了记忆冲突,他认 为情感表露(emotional disclosure)是应对创伤和 消极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 ,相互矛盾的记忆在情感 表露的过程中让记忆成为 较统一的故事叙述;斯坦 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电击实验中 ,研究过当必须服从上级 命令时,那些被试所经历 的角色冲突体验(毕竟这 些被试都必须担任他们不 喜欢的角色)。然而,当 说起“心理冲突”这个词时 ,人们的反应通常都是: “你在说哈姆雷特吗?”陷 于尴尬境地的我只能回答 :“不,不一定要提他。” 这就是我怪莎士比亚的原 因。哈姆雷特的那句台词 实在是太强有力、太戏剧 化了,在人们的脑海中挥 之不去。我还是想说,这 句台词在一般概念和运作 机制上都跟心理冲突存在 很大的偏差。 我承认,在给这本书 命名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好 玩的名字,比如《两面神 效应:为什么你爱说一套 做一套》,这是基于我的 一场非常真实的噩梦,这 场梦也许是心理冲突其中 一个角度的体现,不过我 不想把它的讨论范围限制 在“说”和“做”上。我也想 过《心理冲突的明暗显晦 》,这个标题比较吸引人 ,因为这和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提 出大脑中的两套系统(系 统1和系统2)如出一辙( 他很喜欢强调这是一个假 设概念)。他提出,系统l 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 ,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 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 态。然而,随着我对这本 书的深入研究,我越来越 热衷于研究这个学科里这 些绝妙现象的潜在缺陷( 也许不全是欧内斯特·迪 希特的观点,但绝对包含 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观点 对后世影响巨大)。尽管 这些判断借助事后经验总 是来得更简单些(研究新 主题的发展也是),这本 书的副书名因此或多或少 已经给出了暗示,所以我 需要让主书名更精简。 正如我上面所说的, 人们对书名中的“心理冲 突”的反应很有意思,我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类反 应,而且有这两类反应的 人都对自己的反应颇具自 信。他们会说“我明白了” ,语气就像这是一场我给 他们做的测试。最常见的 反应确实还是哈姆雷特内 心的矛盾,有时记忆更多 地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呈现 出来,人们脑海中呈现的 是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而不 是约翰·吉尔古德(John Gielgud)、梅尔·吉普森 (Mel Gibson)或是肯尼 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塑造的哈姆雷 特形象和他优雅的腔调。 在影片中,奥利弗身穿黑 白配色的礼服,倚靠在城 墙上,凝视着城堡下的波 涛汹涌,还有那万丈深渊 (真是一种非常直观的隐 喻)。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 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 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 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 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 种是更勇敢的?死了,睡 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 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 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 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 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 局。 人们会告诉我,这就 是哈姆雷特的心理冲突, 反思生死、思量结束自己 的生命,在冲突的两端徘 徊权衡。这反映了他对此 世的无力感,对此他只能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 毒箭”,而他残存的主动 权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求“心头的创痛,以及 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 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 消失”。哈姆雷特的第一 反应便是自杀能给他带来 力量,他终于可以掌控自 己的命运,用以对抗生活 残暴本身。死亡此时投来 了橄榄枝,它是一种解脱 、一种安睡,在这场安睡 里,可以结束“心头的创 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 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 这是人生一切问题的终极 解决方案,是一个“求之 不得的结局”,当然,这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对我来说,社会心理 学中的“心理冲突”这一概 念不能悬在空中,不能不 聊好莱坞,不能不聊马盖 特、谢菲尔德,也不能不 聊贝尔法斯特废弃加工厂 里令人扫兴的环境——在 那 导语 我们有时能意识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往往随即就忽略它,并用一些惯用的话搪塞过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做。”“我保证不会再犯了。”“我刚刚不在状态。” 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我们内心的“黑箱”里发生了什么?这些过程从何而来?它们又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作者贝蒂从动力、社会心理学实验、文化压力等维度,深度解读了我们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和行动。 后记 本书探索了许多殊途 同归的主题,那就是心理 冲突。几十年来,心理冲 突出现在社会心理学各领 域的研究中。它以明确或 含蓄的形式在众多富有影 响力的理论家的研究中出 现,这些研究都为社会心 理学构建起基础原则。这 其中的人物显然都是各自 学科中的“巨擘”——戈登· 奥尔波特、利昂·费斯廷 格、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詹姆斯·彭尼贝克;还 有些学者如格雷戈里·贝 特森等,他们身处前沿的 跨学科领域(如人类学、 控制论和心理学);有些 人更在心理学之外,如欧 内斯特·迪希特,从精神 分析到市场营销再到商业 领域都能见到他的贡献。 虽然领域各异,但上述所 有人都在心理学史上留下 了重要的遗产,既有认知 上的贡献,也有实际意义 。迪希特处理心理冲突的 方式,对潜意识的探索, 让人们享受着慢性自杀式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知 道这是有害的)的说服技 巧,都非常奏效。他留下 的遗产,其“实际意义”是 ,经过一系列吸烟的功能 分析和充满心计的营销广 告,迪希特让我们染上烟 瘾,至今都没法戒掉。 我们普遍认为,社会 心理学中的心理冲突是需 要解决的问题(在费斯廷 格的认知失调研究中,我 们需要通过改变的行为或 态度来解决认知失调问题 )、或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贝特森的双重束缚研究 )、或人性对恶的愚忠引 发了全人类的恐慌(米尔 格拉姆关于服从的研究) 、或致使我们对痛苦的审 慎思考(奥尔波特作为能 说会道而敏感的哈佛高才 生对种族态度的研究,他 的处境有点像哈姆雷特, 只不过他受到的是知识的 折磨);或是在创伤和负 面记忆中,我们需要重新 对记忆进行组织和解决, 以帮助我们克服这段经历 (彭尼贝克关于情感表露 的研究);或者作为一种 可以被利用的东西,欧内 斯特·迪希特和部分学者 意识到我们的意识、认知 和语言只是我们的冰山一 角。无论如何,迪希特的 独特之处就在于,他能时 刻准备好在人类的思维中 继续深入挖掘,直达我们 的潜意识。他似乎通过这 种方式挖掘到了不少钱财 ,至少在香烟销售方面是 这样的。 那么,从这一系列主 题迥异的研究中,我们能 得出哪些更广义的教训呢 ?我认为,第一个重要的 教训就是不应该忽略任何 心理学研究背后的政治、 文化和社会背景。我所描 述的研究项目,就其设计 、解释和结论而言,并不 是在文化真空中产生的。 值得记住的是,它们都想 以某种方式得出关于人性 的普遍真理,产生关于人 类行为及其影响的文化模 因和常识。这些研究的发 现不仅能为当代西方社会 原本已有的行为(当然, 这以时代为前提),还能 为其所在文化、各种事件 (我们通常所知甚少)、 种族主义和时代局限性的 学术界帝国主义提供解释 、合理化和各种借口。它 们都植根于特定的时代和 特定的地点,对某些具有 独特和可识别特征的个体 进行观察或实验。所有的 实验和研究都是在特定的 政治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其对理论思想的发展、 对研究的实施、对“模棱 两可”的行为样本的处理 (如编码和描述)、对实 验研究者本身的行为(如 费斯廷格在芝加哥做的邪 教研究中实验卧底的行为 )的“促进”研究,并常得 出戏剧性结论,这对这些 领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 的。这一点适用于我在前 几章中讨论的所有研究。 米尔格拉姆在纳粹被逮捕 、并被拖到纽伦堡以反人 类罪受审后对美国公民的 服从性进行了研究;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女性 在家庭中的角色的迅速改 变(对某些研究者来说, 显然变化得太快了),贝 特森开展了双重束缚研究 ;奥尔波特对种族态度的 研究反映了自己在美国那 段重要时期里对哈佛学生 的反思,当时人们越来越 不能接受对黑人的明显偏 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几十年里,随着消费需求 不断提升,迪希特的销售 技巧由此诞生;彭尼贝克 对情感表露的运作机制的 识别,为当今的时代思潮 做出了解释:“说出来就 好了。”这些背景对心理 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事实上,我已经说明 了这些背景对研究的实施 和研究的结论产生的影响 。我也解释了研究中的特 定重点,比如被强调的事 物,以及被忽略的事物( 如费斯廷格在研究强制服 从性实验中忽略了个体差 异、米尔格拉姆没有对“ 老师”在接到“科学家”的直 接命令后的反应进行认真 分析)。这些实验或多或 少都涉及人类的心理冲突 ,但在其描述和分析上很 大部分都明显带有研究者 自己的裁量权。 我认为我们要时刻谨 记在心,这些不仅仅是单 纯的学术话题,它们都是 经典研究,大多产生于心 理学的“黄金时代”,是莘 莘学子学习心理学的绝佳 人门课程。这些理论和假 设对人们的生活都非常重 要。我也解释过这些理论 与我生活经历的相关之处 。有时,这确实是很个人 化的故事,比如我在与母 亲对话的时候察觉出双重 束缚的现象(并在哲学老 师的鼓励下指责了我的母 亲),或在贝尔法斯特街 头混乱的环境下思考帮派 成员是否服从命令的先决 条件,毕竟对权威的服从 有多种形式。我讲的这些 故事并没 书评(媒体评论) 人的成熟是从意识到 自己内心存在种种冲突并 学会接纳它开始的。如果 你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 心,就该读一读这本书。 ——吴冕 实用心理学 主编、蘑菇心理联合创始 人 《冲突的演化》是一 本有趣且理性、鼓励反思 意识的书。我们常常因为 理想自我而立下“flag”, 却被自己的行为默默“背 叛”。拉康说,这是我们 与镜子自我的距离。本书 作者贝蒂从动力、社会心 理学实验、文化压力等维 度,深度解读了我们为什 么会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和 行动。本书内容非常丰厚 ,故事、实证、理论层出 不穷,无论是专家、学生 还是心理学爱好者,都值 得一读。 ——糖心理 心理咨询 师孵化平台、心理学普及 平台 精彩页 有人说,心理学家有时会与他们的研究课题很相配,正如狗与他们的主人很相配一样:剑桥公爵夫妇所养的皇家可卡猎犬;还有常常被起名为“帕奇”的警觉的公牛猎犬,与之匹配的主人形象是成天身穿泥褐色连帽衫的胖乎乎的年轻人;还有那条叫个不停的西施犬,长长的绒毛常被用粉红色蝴蝶结扎成小辫子,露出尖尖的小牙,舒服地躺在纤瘦女明星挎着的篮子里。人们总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性。 一开始,我对心理学家和研究课题的关联性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但是当我在剑桥大学读书时,我确实遇到一位来我校访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人类的攻击性。在他的研讨会上和后续在学院的酒吧里与他接触了几次后,我惊觉这个人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攻击性的人之一。他坐在酒吧凳子上,衬衫的扣子没扣好,皱巴巴的衬衫里露出浓密而蜷曲的胸毛,跟人们讲着笑话。当别人说话时,他使劲地点头,时不时地打断别人说话。他还伸手把掌心对着别人,就像士兵用来挡箭的盾牌一样来阻止别人发言。过了几分钟后,他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慢慢地把坐在隔壁长凳上的讲师挥舞的手压了下去。在这家简陋局促的小酒吧里,小桌上摆满了一杯杯满满的啤酒,讲师的手逐渐被压在湿漉漉的桌面上,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不已。虽然只是放了一小会儿,但失礼的画面在大家的记忆中挥之不去。这位年轻的讲师过早秃顶,为人真诚。他立刻闭嘴,让这位美国心理学家发言。获得发言权的心理学家更是提高了音量,更有压制性,还坐得格外笔直,简直想蹲在座位上来增加自己的高度和权威。这时,他的衬衫又爆开了一颗纽扣,露出更多油腻的卷毛。他可能是认为自己的观点刚刚遭到了质疑,所以这只是在反击。一位在场的同学发誓,他目睹这位心理学家伸手去拿温啤酒时在低声谩骂:“你们这帮自以为了不起的剑桥败类,不管你们多努力都比不上我。”在那位年轻的讲师被温啤酒稍稍打断时,轻轻地甩着袖子,但仍保持着英式的礼节,无意惹恼任何人。他看起来有点沮丧,来回抚摸稀疏的头发,仿佛在自我安抚。 我从厕所回来碰到了这位讲师,他冲我笑了笑,礼貌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研究人类的侵略本性了。我想他可能有这类问题,而他这么做是在尝试了解自己。即使按照他的文化标准,这种说话的方式也是咄咄逼人的。”怪不得这位美国心理学家会说,那些质疑他的评论是剑桥学者特有的被动攻击(passive-aggessive style)表现。 可事后我也确实想到,这位美国心理学家“高度投人”的风格,可能只是出于热情,而非在谈话中施加控制。毕竟打断别人说话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打断方式是出于积极目的,而他打断别人可能只是因为他心血来潮罢了。他去压制讲话者的手势动作也可能是受到其自身文化的影响罢了,而不是我和在场的其他人看到的那样,直截了当地进行攻击。我想这就是人在做判断时最大的特点:一秒做出判断,并把结论从个人扩散至群体。在这里,是从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扩散至所有美国人。我们还迅速把行为评判转向稳定的性格倾向评判,比如“他总是会打断我”“他们一贯盛气凌人”“美国人都是一帮好斗的家伙”。 有时,心理学家及其研究主题之间的匹配并不是那么明显,但这种现象仍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这个研究领域而不是其他领域?这其中是否有更深层的联系?有时一项研究主题如此庞大,以及它对研究者影响如此深,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让他把这项研究放在首位,更好奇研究者怎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项研究成果,甚至还能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得出这样的而非其他的观点。 戈登·奥尔波特和内在冲突 研究偏见现象最大的贡献者,莫过于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了。 耶鲁大学教授约翰·F.多维迪奥(John F.Dovidio)研究小组在2005年指出:任何做偏见研究的学生,要是他忽略了奥尔波特的研究,就完全可以被认为不入流……在奥尔波特的著作《偏见的本质》(The Nature of Prejudice)出版半个世纪后,这本书在偏见研究中仍被广泛引用。其影响范围之大和持续性之久不言而喻。 问题来了:是什么在引领着奥尔波特?他在关于偏见心理运作研究中有何独特洞察,让他做出了其他人没有做到的非凡成就?我认为,他首次看清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下,个体的内在冲突以及如何学会处理内在冲突。当然,他在此时也看到了人们对持有种族的观点和表达观点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