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如知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他们一起整理、编写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大家编小书”是保证本书高质量的重要前提。
全书从北京猿人一直延伸到北伐战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史常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如知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他们一起整理、编写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大家编小书”是保证本书高质量的重要前提。 全书从北京猿人一直延伸到北伐战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伯辰,浙江金华义乌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朱元璋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 吴晗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尤精于明史的研究,代表作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明史简述》《历史的镜子》等。 目录 第一编 中国猿人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黄帝 炎帝 蚩尤 尧 舜 禹 夏 商 殷墟 甲骨文 文王 姜子牙 周公 春秋 战国 五霸 七雄 管仲 子产 卧薪尝胆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苏秦 张仪 火牛阵 完璧归赵 将相和 毛遂自荐 信陵君救赵 图穷匕首见 端午节 诸子百家 四书 五经 孔子 孟子 老子 墨子 韩非 孙武《孙子兵法》 班门弄斧 屈原 都江堰 郑国渠 第二编 秦灭六国 秦始皇 灵渠 孟姜女哭长城 陈胜 吴广 约法三章 鸿门宴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汉初三杰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赵过 苏武牧羊 昭君出塞 王莽 绿林 赤眉 党锢之祸 佛教 道教 《论衡》 班昭 张衡 张机 扁鹊再世 华佗重生 黄巾起义 赤壁鏖兵 曹操 文姬归汉 三顾茅庐 晋朝的建立 石崇、王恺斗富 八王之乱 南北朝 六朝 闻鸡起舞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魏孝文帝 葛荣起义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范缜 第三编 《文选》《文心雕龙》 《齐民要术》 《水经注》 云冈、龙门石窟 隋朝的建立 隋朝的崩溃 隋末农民起义 贞观之治 魏徵 文成公主 武则天 唐代的长安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刘知残杜佑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元稹 唐代著名书法家 唐代著名画家 唐代著名的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 孙思邈 玄奘取经 敦煌艺术 五代十国 周世宗柴荣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杨家将 澶渊之盟 范仲淹 包公 王安石 《水浒》描写的梁山好汉 方腊起义 契丹 女真 宋代临安 八字军 黄天荡之役 岳家军 郾城大捷 秦桧 唐宋八大家 宋初四大类书 《资治通鉴》 《梦溪笔谈》 李清照 辛弃疾 陆游 宋朝四大书法家 宋朝著名的画家 第四编 元朝 忽必烈 文天祥 元曲 郭守敬 黄道婆 红巾军 朱元璋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初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靖难之变 迁都北京 土木之变 于谦 戚继光 澳门被占 反税监、矿监的斗争 东林党 《永乐大典》 李时珍 潘季驯 徐光启 明朝著名画家 李白成 张献忠 努尔哈赤 吴三桂 史可法 江阴人民抗清斗争 郑成功 康熙皇帝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文字狱 马戛尔尼率团来华 嘉庆年间的秘密结社 《四库全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聊斋志异》 《红楼梦》 洪升 孔尚任 第五编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正式纪年 我国历史上的朝代 我国的民族 首都北京 六大名都 天干地支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赋税制度 我国古代兵役制 世卿政治官僚政治 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官制 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古代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 三教 九流 我国古代主要的农作物 四大发明 弓箭 弩 养蚕缫丝 六畜 真骨胄自 瓷器 砖瓦 漆器 煤 石油 酿酒 糖 茶 汉字 少数民族文字 文房四宝 书 报纸 锅灶 家具 跪拜 穿衣打扮 音乐 舞蹈 第六编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 林则徐 虎门销烟 关天培 陈化成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 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北伐 杨韦事件 石达开 曾国藩 湘军 帝国主义对太平天国的镇压 陈玉成 李秀成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革命文化 小刀会 大成国 捻军 张秀眉、杜文秀和李文学 宋景诗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 北京政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浮动地狱 租界 中国海关 第七编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天津教案 中法战争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斗争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邓世昌 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 公车上书 强学会 保国会 《时务报》 严复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大同书》 19世纪后期的反教会斗争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扫清灭洋 颐和园 慈禧太后 赫德 李提摩太 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银行 退款兴学 第八编 新政 预备立宪 派遣留学生 日俄战争 英国侵略西藏 1905年的反美爱国运动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保皇会 《革命军》《警世钟》 《猛回头》 苏报案 秋 序言 吴晗 我国历史时期这么长, 历史文献这么多,要人人都 学点历史,有点历史常识, 真是像前人所说,一部二十 四史,从何下手呢?何况历 史文献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 ,用当时通行的古文编写的 ,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年还不 能掌握、运用古文,这个关 过不了,要学,又何从学起 呢? 当然,这些年来,我们 也编出了几套篇幅不等的通 史,但是,一般地说,字数 都比较多,而且,对象都是 在学的各级学校的学生,对 广大青年来说,还是不大适 合的。 广大的城乡青年,都有 强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但 是缺乏可读的书,这个问题 必须解决。 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 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 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 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 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并且从 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教育。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特点 : 第一是形式活泼。针对 着读者对象,为读者设想, 这部书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 样写法,要不,已经有了那 么多套教科书了,何必重复 ?也不能写成历史故事,故 事必然会有虚构、夸张成分 ,而这部书的目的是给读者 以必需的历史常识,这个区 别是必须弄清楚的。当然, 更不能写成历史论文,只有 少数人才能读懂。经过研究 ,采用类目形式,而且要求 简短精练,每个类目一般只 有一千多字,具体说明一两 个问题。每个类目都有独立 性,各个类目之间又有连贯 性。读者随便抽出一点时间 ,就可以阅读一两个类目, 获得知识。既可以随时看, 也可以随时放下。把读过的 东西连贯起来,则又可以比 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发展 的基本面貌。 第二是取材广泛。由于 形式比较活泼,不必拘泥于 一定格式,在一般教科书中 所不可能接触到的题材,在 这部书里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除了比较系统地和全面地 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概况 以外,本书还写了历史上的 阶级斗争和生产进步,也写 了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历 史人物;既阐明了历史上的 光明面,也叙述了历史上的 黑暗面。此外,对于人民中 间口头传说的成语,如卧薪 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毛遂自荐、班门弄斧、约 法三章、破釜沉舟、四面楚 歌、扁鹊再世、三顾茅庐、 闻鸡起舞、风声鹤唳等,都 通过具体史实,给以详尽的 说明,这种叙述比一般辞书 要详细一些,丰富一些,也 更生动一些,使读者不但便 于记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 验、教训,获得启发。 第三是文字通俗。为了 使认得两三千字的读者都能 够读懂这部书,所有作者都 在写作中力求通俗,尽量避 免用生僻的字和词句,写法 也力求流畅,明白易晓。有 些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 等,其中有些较生僻的字难 于避免的,也用汉语拼音和 汉字注音,使读者省去翻查 字典的麻烦。在讲述中还穿 插了一些有关的故事情节, 做到比较生动活泼,容易阅 读。 此外,由于内容涉及的 方面多,篇幅也不免较多。 本书第一到第五编是古代史 部分:其中,第一编是先秦 ,第二编是秦汉到南北朝, 第三编是唐到宋,第四编是 元、明、清,第五编是古代 史专题知识部分。近代史部 分则是第六至八编。 最后,应该特别提出的 是,这部书的编写是集体劳 动的成果,是历史学界和其 他有关方面广泛支持的成果 。就单位来说,参加写作的 有二十多个,就写作成员来 说,一共有八十多人担任分 题撰写。从最初商定选题到 最后定稿,经过反复修改、 审订,都是通过广泛的协作 进行的。参加的人有青年人 、中年人,也有老一辈的长 者,充分体现了青老协作互 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 发挥了学术工作者独立钻研 的积极性。其中,参加制订 选题计划,讨论编写要求的 有(按姓氏笔画为序,下同 ):丁名楠、白寿彝、何兹 全、郑天挺、胡厚宣、谢承 仁、戴逸等同志,其他大多 数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 意见。参加审改稿件的,第 一编有何兹全、胡厚宜同志 ;第二编有何兹全同志;第 三编有邓广铭、汪篯、陈乐 素同志;第四编有郑天挺、 翁独健同志;第五编有何兹 全同志;审阅近代史的是戴 逸同志。此外,谢承仁同志 担负的劳动最为繁重,他参 加了古代史全部书稿的编辑 工作,逐篇逐段地协同进行 了审阅、修改和统一加工的 工作。在此,我们一并向他 们表示感谢。 附带声明两点。第一, 这部书是通俗读物,为了避 免在读者中引起对事物认识 的混乱,所论述的只限于学 术界已经论定的、有了一致 意见的。至于学术界尚在争 论,说法不一的问题,则尽 量不涉及。有些必须涉及的 问题,例如春秋、战国的起 讫年代,则把各家说法同时 提出。第二,在编写中,我 们主观上的要求是立论正确 ,要富有教育意义,但是因 为时间匆促和水平的限制, 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可 能还是会有若干错误的。同 样,在文字表达方面,虽然 力求通俗,但是也没有完全 做到,离生动活泼、浅显明 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我们热忱要求读者和各方面 专家,随时提出批评,以便 在再版时更正,使之不断提 高,成 导语 史学名家集体背书的经典历史入门读物。 正确开启你对国史的认知。 一网打尽中国历史上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文史常识。 知识点广泛扼要。 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 深入浅出,形式活泼。 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本书形式活泼,各个题目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内容简短精悍,给读者以必要的历史常识;取材广泛,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著名人物及历史掌故,不同于教科书和辞书;有趣好读,内容中穿插故事情节,生动呈现有温度、有态度的中国历史。 精彩页 中国猿人 从人的形体上讲,儿子总是像父亲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父亲;父亲总是像祖父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祖父。照此往上推,我们的远祖,以至人类的祖先,一定有些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相像的,也一定有很多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不相同的。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192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五十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种牙齿和下牙床化石,既像人的,也像猿的,到底是什么动物的呢?这不禁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注意。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猿人”的化石。“猿人”,是介于人和古猿(古代的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考古学家们把在周口店发现的这种猿人称作“中国猿人北京种”,或者简称为“中国猿人”,俗名叫作“北京人”。192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区再次发掘,发现了一块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牙齿、下腭骨、躯干骨化石,另外还有许多猿人制造和使用过的石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掘,新的发现也很多。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北京人”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大约有五十万年(也有人推定为四十万年)。现在让我们看看,“北京人”和我们今天的人,在外貌上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相像。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猿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极其相似,下肢骨虽然也具备了现代人的某些特征,可是还保留了明显的原始性质。至于其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则更为显著,像低平的前额,隆起的眉脊骨,高高的颧骨,上下齿喙向前突出,没有下颏(kē),脑壳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髓的重量只有现代人的80%,等等。但是,从肢骨发达的情况来看,可以肯定,“中国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同时根据发现的石器,还可以肯定,它们能够制造工具。直立行走,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能制造工具,这是人和一般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使人从普通动物中区分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劳动。猿人进化到脱离动物的范畴,进入人类的领域,首先就是从双手得到解放,成为劳动的器官,能够劳动、创造工具这一点开始的。“北京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上肢骨极为相像,就是劳动的结果;下肢骨的进化比上肢骨落后,头部的进化相对比较缓慢,这正是说明下肢和脑部的发展是随着手足的分工而进化的。“中国猿人”体质形态的变化,正好证实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真理。 四五十万年前,我国华北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得多,那时周口店附近,林深草密,莽莽榛榛,到处是各种飞禽野兽出没的场所,也是“北京人”生活活动的地方。在这块原始的土地上,谁是真正的主人呢?不成问题,是“北京人”。 “北京人”成群地居住在龙骨山边的洞穴里,过着比野兽稍强的、极其简单的原始人群的生活。他们从离自己住处不远的河滩上,拣来了各种大小不同的鹅卵石,打砸成各式各样的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用它来作为围捕野兽、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的工具,或者作为防御猛兽袭击的武器。这种工具,只是经过初步加工,还相当粗糙,科学家们把它叫作“旧石器”。所谓“旧石器”,是和以后人类进步了的石器——“新石器”比较,相对而言的。“北京人”不但能制造石器,而且还能利用吃剩下来的兽骨,制成各种使用的骨器。考古学家们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还发现有用火烧过的石块、骨骼,还有木炭和深浅不同的灰烬堆积。由这些可以断定,“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知道了用火烧熟食物,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火的使用,在人类生活上有着极重大的意义。由于用火,肉类可以熟食,这样便大大缩短了胃肠的消化过程,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由于用火,人类便增加了防御猛兽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总之,“中国猿人”为了迫使自然界服务于自己的生存目的而付出的各种劳动,已经在他们居住的四周环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大致了解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生活的粗略概况,主要就是因为这些遗留下来的劳动印记(包括他们所创造的劳动工具在内),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科学的线索。 (桂琼英)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