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侍卫追忆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富察·建功 |
出版社 | 故宫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晚清侍卫追忆录》分上下两篇。上篇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便是作者的太姥爷,下篇主人公富察·多尔济为作者大姥爷(外祖父)。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提及的一个旗人多济,便是富察·多尔济。《晚清侍卫追忆录》中,作者以亲历的视角,用特色地道朴实的旗人北京话,向我们展示了晚清侍卫从一个下三旗的普通“孩珠子”一步步成长到宫廷侍卫的旗人生活,以及这样一个特殊身份近距离视角下的那段黑暗动荡迷茫的晚清历史。 目录 序 上篇 富察·阿巴力翰忆述录 第一话 因公入紫禁 第二话 旗人皆行武 第三话 男儿死于兵 第四话 难敌法英夷 第五话 勇士识恭王 第六话 驿站拿首辅 第七话 一夜风云换 第八话 入宫做侍卫 第九话 刑场斩肃顺 第十话 内廷遵百规 第十一话 太监莫小看 第十二话 两王一太后 下篇 富察·多尔济忆述录 第一话 薪火总相承 第二话 亲历小宫变 第三话 大清战万国 第四话 联军进北京 第五话 拼死逃活命 第六话 回京为鹰犬 第七话 逆夷众生相 第八话 恩海赛金花 第九话 大丧连亡国 第十话 旗人徒失意 尾声 编后记 序言 赵氏孤儿故事,在记述 春秋史事最为可信的史料 《左传》中只有寥寥几笔 ,而在其后两百余年的西 汉史学家司马迁笔下,却 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多了 大反派屠岸贾以及救孤育 孤的两位义士,最终成为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赵氏孤 儿故事蓝本。 此处司马迁据以成书的 资料,并非文献档案,而 是战国以来广泛流传的民 间讲史,而正是这种口述 历史提供的细节,使历史 丰满真实起来——至少看上 去是如此。 口述史学在人类社会的 应用可追溯至上古,希腊 史家希罗多德在著作中就 大量采信了口述历史所保 留的细节,这一传统延续 到近现代:已故晚清史大 家唐德刚先生,就坚持以 口述历史为基治学。 如今口述历史又逐渐风 行起来,也是由于人们逐 渐发现,从立场面目过于 明晰的文献人手研究行之 未远的历史,局限性颇大 。因而寻找历史当事人访 谈,就成为了拓展历史空 间,深入历史谜团的一条 新的可行之路,也给了普 通老百姓一个讲述和回忆 的渠道。 本书的作者富察·建功, 1955年生,祖上为镶蓝旗 富察氏。作者自小跟随姥 爷、姥姥生活,随外祖父 汉姓为李。 作者自小身子弱,因此 家里让他在8岁的时候习武 ,普通武术世家习学的武 术,大多偏重于打击类, 而作者的家传武学则是以 擒抱扭拉为主,到他年龄 渐长,方才从长辈那里得 知这种武学源自满族传统 的格斗技——布库。 然而作者学到的布库却 又不全然是单纯的摔跤术 ,而融合了太极拳的一些 手法在内,用他们家族的 说法是“太极串跤”。这种融 合满汉两民族武功精华的 格斗术,就是传自作者族 中的先祖,也就是本书的 两位主人公——任乾清门侍 卫前后共五十余年的富察· 阿巴力翰与富察·多尔济父 子。 本书上篇的主人公富察· 阿巴力翰是作者的太姥爷 ,出身于镶蓝旗富察氏, 族中曾有过福康安等清史 上垣赫一时的人物,及至 他的年代,富察氏已然不 复当年辉煌,他也只是清 朝皇帝亲军善扑营的一名 摔跤手。然而他在偶然的 情况下结识了晚清史上重 要的人物——恭亲王奕诉, 并且在他的率领下参与了 辛酉政变,因此大功打破 了只有上三旗才能贴身护 卫皇帝的潜规则,成为了 清朝宫廷禁卫中最荣耀的 乾清门侍卫,并在二十余 年的禁卫生涯中目睹了清 末宫廷生活中的种种。 相对于忠直单纯的富察· 阿巴力翰,下篇的主人公 ,他的儿子富察·多尔济的 经历则更为复杂。年少时 他就因为父荫被选拔递补 为宫廷侍卫,少年得志的 他本来只是一个相对单纯 的武者,在风云变幻的晚 清,却身不由己地被卷入 历史大潮中,亲身经历了 庚子拳变,联军入侵,清 帝退位等一系列重大历史 事件,末代皇帝溥仪在其 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 提到执著于复国的“旗人多 济”便是此人,他的经历与 心理均打上了颇具典型意 义的时代烙印,值得后人 研究与追思。 作者在接受读书习武的 家庭教育时就断断续续听 到亲朋议论家世,上学后 ,姥爷的弟弟(三姥爷)李多 增又率先亲口告知作者有 这样一段家史。再大一点 ,因为常听到姥爷的同辈 朋友聊及这些事,于是作 者便开始刨根问底,姥爷 、姥姥也就不时对他详细 讲述了这一桩桩过往。幼 时的记忆极为深刻,加以 叙述的人物又行之未远, 作者不禁一一追录,并为 了更真切地还原场景,采 用了第一人称口述的手法 。 作为口述历史,本书的 主要价值大概是以下几点 : 其一,以细节丰富历史 。书中所谈到宫廷侍卫生 活的种种细节无疑是极好 的原始史料。 其二,提供重大历史事 件的其他视角。本书可能 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变 中,亲身参与的下层官兵 的视角,书中记叙的他们 对奕诉、奕谡等大人物的 看法以及与之的互动,是 真正将人物放在了历史中 ,让他们面对来自当时社 会不同阶层的期待与评判 ,并在这种种期待与评判 中与之互动,让这些过去 常被简单概念化的人物立 体了起来。 其三,有助还原重大历 史事件的真面目。书中以 参与者的角度记叙了抓捕 肃顺、两官西狩等历史事 件的细节与时序。在原有 的史料中,这些记载或模 糊不清,或语焉不详,而 本书中的记载,无疑是对 之极好的补充和校正参考 。 笔者有幸率先阅读此书 稿,并应邀略作评注。其 实,此书稿本身就是一座 难得的信息宝库,有心者 自能从中挖掘出大量线索 ,所谓注释云云,不过是 为爱好者提供一些阅读指 向与背景知识。相较于正 文,在达者眼中自是灾梨 祸枣,难值一笑了。 王题 导语 在《晚清侍卫追忆录》中,作者富察·建功采用第一人称口述的手法,追忆了其太姥爷和大姥爷作为晚清侍卫在宫廷工作时的所见所闻。 本书可能是第一次提供了辛酉政变中,亲身参与的下层官兵的视角,书中记叙的他们对奕等大人物的看法以及与之的互动,是真正将人物放在了历史中,让他们面对来自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期待与评判,并在这种种期待与评判中与之互动,让这些过去常被简单概念化的人物立体了起来。 后记 回首一下和王题老师一 同在稿件中摸爬滚打的三 个多月,仿佛有一半的我 穿去了晚清,带着王题老 师的导游器,尾随着书中 的主人公游览了一圈。 书中印象最深的,莫过 于祺祥政变和恭亲王奕诉 的形象了。 关于祺祥政变,无论是 主流观点还是清官戏说, 还是官方口径的史料《清 史稿》,以及关于辛酉政 变的第一手史料《热河密 札》,给我的印象基本都 是,叔嫂合谋,完成了单 纯地发生在上层统治者间 的一场宫廷政变。但是在 书中,作者的太姥爷,祺 祥政变的参与者,一个下 层善扑营武官,给我们提 供了另一个审视这场政变 的视角——下层官兵的视角 。在一个普通的下层善扑 营武官眼里,他在甚至不 知道这是一场宫廷政变的 情况下,仅凭着对恭亲王 本人的信服,就参与了政 变。因为在他或者说在他 们,这些下层官兵眼中, 恭亲王“文武双全”,“简直 就像京戏里的角儿——八贤 王,他不仅毫无王尊傲慢 ,而且甚是和善谦谨”,而 且只有他懂“逆夷”的那点事 儿。比起完全不了解世界 只会空喊喊口号的“强硬民 族主义者”肃顺,他们觉得“ 大清国”就该是恭亲王这样 的人来掌管。 而恭亲王的形象也因之 在我眼前丰满了起来,不 再只是“暗绰绰地叔嫂携手 搞政变”,“放眼世界的洋务 先驱”,这两张脸谱的简单 贴合。而是一面穿着皮鞋 ,系着腰带,举着洋酒, 拿着雪茄,与列强周旋于 谈判桌之上;一面耍两趟 单刀,拍着年轻侍卫肩膀 一同饮酒吃肉,海聊讪侃 ,划拳大醉,和衣同睡。 于是我发现,想使一个 历史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不应仅仅是着眼于公私两 个方面,以私补公甚至以 私反公,这样其实还是没 有逃脱脸谱化的旧趋势。 我们要还原的历史人物形 象,应该是在所处环境中 ,面对来自当时社会不同 阶层的期待与评判,并在 这种种期待与评判中与之 互动的立体形象。 由此,我又想到了冯老 师自上任以来就对我们提 出,并且要求我们用编辑 生涯来回答的那个问题:“ 什么是故宫学?”由此次工 作,联想到我社之前在社 会上广受好评的太监谈往 录、宫女谈往录等出版物 ,我隐约给出了一部分答 案:太监、宫女、侍卫, 乃至侍医、戏子,再现这 些曾经生活在故宫中的人 物眼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与 人物,使其成为历史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就是 故宫学难以替代的学术与 社会价值之一。 为此,以央视与故宫的 合作为契机,在编辑室领 导和同仁的指导帮助下, 与央视进行了跨媒体合作 的初步尝试,试图将本书 的一些内容以更为直观的 形式展现在读者和观众的 面前。期望能够让读者看 到一座活起来的故宫,也 是我作为故宫人和出版人 的小小理想。 那最后我还想学习一下 奥斯卡获奖感言之类,感 谢王志伟对辛酉政变路线 的浅析和图片资料的提供 ,感谢许世嘉的资料提供 ,感谢赖利对部分图片资 料的整理,以及感谢在书 稿梳理编辑过程中,给予 极大支持和帮助的蔡治淮 老师、李文君老师、冯印 淙老师和其他同仁们。 刘玮 2011年10月 精彩页 第一话因功入紫禁 “生百日,炕上抓,左手弦来右手匣。”这是满洲旗人哼唱给出月窠儿孩珠子的童谚。同汉族的区别是,唯独没有书和纸笔。一个是小小的弓弦,是勇武的象征;再有便是盛宝锦匣,是财富的象征。意思是,只要勇武,便可拥有八方财宝。八旗满洲正是靠勇武强大了自己,不然的话,也会和许多民族一样,雁过不见得留声。 待到孩珠子已知道我满洲家家都是旗下兵时,也学会数道羡慕侍卫亲兵的童谚了,那就是:“着高靴,顶凤翎,腰里系着金蟒绳。背鸟铳,御刀挎,身上扛件儿黄马褂。”这是八旗人对内卫亲军的羡慕之词。但这与“库布赫刺汶”(镶蓝旗)的男人毫无关系,因我们不在上三旗。 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蓝旗、镶白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入关前,上三旗中有正蓝而无正白,顺治初年,多尔袭用自己所统辖的正白旗取代了正蓝旗的位置。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洲、蒙古上三旗才能充任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 旗人内素来有“从龙入关”之说。虽还有“引龙入关”“附龙入关”之说,却渐被淡忘。引龙的是吴三桂,附龙的即是多尔衮。自国王爷(摄政王多尔衮)挥戈入关,顺治爷在武英殿登基承统,所有的官佐,随多尔衮打到关里后,其在军中威名,已大过本人的能耐。但难办的是,不论哪个氏族里只会有限提升将佐尉校,并不能将所有的巴图鲁都列为高枝。稍定南方后,怨言最大的,莫过八旗满洲中的王亲贵胄。只皇族宗室享有功名爵位的,便超过预想人数。虽则用层层提拔来安抚人心,但仍于实际需求差之甚远。 入关后的八旗满洲开始跑马占地。固山占旧明王府,甲喇占街巷,牛录占村庄。有没功名不过是今天的事情,但旗人绝不能没有土地。古来打渔狩猎的满洲人,得到祖辈向往的万里江山后,自然要人人均分。既有家奴,又有田土,驾驭千万黎民,才算是千百年梦想实现。旗人跑马占地的欲望,比过眼烟云的功名利禄的诱惑,要大得多。你争我夺的结果就是一个,皆在窝里掐起来。于是给自己也编出些话来:“耗子抗枪——窝里横。”也叫“算命的遇上打卦的——自家人死掐”。 满族在关外时,已经逐渐向农耕民族转化,顺治元年十二月,满洲贵族为了解决移都北京后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入关定居的生计,发布了圈地令,名义上说是把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实际上却是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畿辅地区汉族居民的产业,受地的八旗贵族、官兵还借口土地瘠薄,不断新圈拨换,实则是侵吞民田, 清廷每次下令圈占时都声称“以后无复再圈氏地,庶满汉两便”,实际上每每食言自肥,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发布了“嗣后永不许圈”的谕旨,被后世列为清初恶政之首的圈地才告结束。 于是,主与主相互间开始薄情寡义,奴与奴也因主不睦而对立起来。立有勋功的奴才,被尽数“抬旗”,摇身成了新主子。山东和辽南一带汉人,皆曾被旧朝挤兑到白山黑水来谋生,对旧明怨恨到牙根里头。此时南方人都管八旗汉军叫“巴结汉奸”。而汉军将官,都想做主子,尽管主子上边,总有数不清的主子。但汉军们,以同八旗满洲结亲为荣,满汉联姻是百年的时髦。 八旗满洲能挣气候,主要是靠汉、蒙、回、藏多族。但只要是跟着八旗走,就会有房有地分财宝,还可娶萨里甘(妻),纳福七黑(妾),生孩珠子,这便是光宗耀祖。不怕你是罪囚,也不怕你是降将,更不怕是没出头之日的奴才。 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