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面是鼓励生育和支援育儿的层层政策,一边是迟迟得不到改善的低生育率;一边是日益短缺的劳动力资源,一边是不断呈现全新成果的AI技术;一边是岌岌可危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边是仍有望继续延长的人均寿命。 当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充满困惑: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真的只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吗?AI技术到底是会夺走我们的饭碗还是会为我们带来新的转机?等待少子老龄化社会的是不是只有经济衰退这一条路? 日本的成年人纸尿裤销量超过婴儿纸尿裤,面对这一事实,是束手无策地陷入悲观绝望,还是从中寻找新的生机?本书提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观点和启发。 深入讨论这些事关重大的问题,往往容易使人心情沉重,但本书作者却凭借多年以来的深入思考和博闻强识,通过轻快、洒脱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指出经济衰退并不是必然,人们完全可以从更广阔、更乐观的视角找到未来的希望。 作者简介 吉川洋,日本宏观经济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师从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立正大学校长,2010年获得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曾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在多个政府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中担任委员或会长。他长期参与日本经济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被誉为“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著有《宏观经济学研究》《日本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经济高速增长》《转换期的日本经济》《经济困境中,谁的经济学管用》《通货紧缩——解析日本慢性病的全貌》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经济学是如何考虑人口问题的 日本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 世界的人口 人口过剩的烦恼 近代欧洲的“人口爆炸” 经济学家的人口观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 数量方法 关于交易条件 人类社会进步了吗 凯恩斯的“人口论” 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 恶魔P与恶魔U 瑞典的人口论 育儿援助政策的起源 第2章 人口减少与日本经济 日本会消失吗 超老龄社会的社会保障 财政破产危机 财政赤字为何会持续扩大 市町村会消失吗 明治时期的城市人口排名 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不是人口 创新的作用 软技术进步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经济高速增长的机制 AI、IT会夺走人类的工作吗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4. 第3章 长寿——经济增长的果实 发达国家出生率的下降 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变化 寿命的延长 中谷宇吉郎的惊叹 平均寿命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寿命 新自由主义关于寿命的观点 战后日本的经验 全民保险的设立 基尼系数 富裕阶层的“富裕程度” 寿命的基尼系数 第4章 对我们而言,经济到底是什么 经济与奢侈 一个国家经济的活动水平——GDP的计量 不完善但却有用的指标 什么是经济增长 需求的饱和 恩格尔定律 成熟经济承受的下行压力 产品创新 凯恩斯的“未来论” 穆勒的零增长论 静止状态下的幸福论 要增长还是要平等 经济增长是否必要 经济增长的恩惠 娱乐的作用 创新的局限与寿命 日本经济的未来 补论:基于logistic模型的经济增长过程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 济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和 社会都进入了一条长长的隧 道之中。从那时至今这长达 四分之一世纪的闭塞感并不 是某一个单独的原因造成的 ,但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了六 分之一的今天,人们常把人 口减少作为一个负面因素提 出来。 人口,可以说是思考21 世纪日本的关键词。本书的 目的就是尝试探讨人口与经 济的关系。人口堪称“人类 历史总决算”,是十分复杂 的现象,很难仅凭某个现有 学科阐明其全貌。因此本书 从根本上来说,应该算是关 于经济与人口的关系的随笔 集。 经济学这门学问成立于 18世纪,当时的欧洲也正处 于人口爆炸的时代。亚当· 斯密等经济学家自然对人口 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 中,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最为有名,任何人在探讨 人口问题时都会想起这部名 著。本书第1章在简要回顾 人口问题的历史之后,会依 次介绍18世纪的马尔萨斯、 同为英国经济学家并在20世 纪上半叶研究了人口减少对 经济的影响的凯恩斯以及先 于其他国家着手解决人口问 题的瑞典经济学家们。 自古以来,关于人口问 题,人们曾经从“过多”“过 少”等相反立场进行过各种 探讨。在今天的日本,人口 减少已经催生出许多问题, 对社会保障、财政以及地域 社会产生的影响尤为严重。 第2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 讨。 人口减少的确是重要问 题,不过在日本,人们在考 虑经济增长问题时,“人口 减少悲观论”有些过于严重 了。第2章后半部分还会做 详细阐述,决定发达国家经 济增长的不是人口,而是创 新。一些人认为,劳动人口 数量的减少导致日本今后很 难实现经济增长,能保持零 增长就已经不错了。另一方 面也有一些人担心,AI(人 工智能)的发展会逐渐夺走 过去由人类从事的工作。这 些问题也将在第2章予以讨 论。 从19世纪末期开始,欧 洲的人口减少趋势越来越明 显,这并不符合马尔萨斯的 “人口原理”。该原理认为, 人均收入增加之后,儿童数 量也将增加,人口规模将会 扩大。达尔文曾从马尔萨斯 的理论中获得灵感,自从他 写出《物种起源》以后,人 们普遍认为,在生物世界中 ,生物的数量也会随食物的 增加而增加。然而在人类社 会,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 ,人口却开始出现了减少。 与此同时,人们的寿命开始 显著延长,这也是马尔萨斯 曾强烈否定的。说到“差距” ,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收入 差距,但其实在寿命方面也 存在“差距”。寿命的延长也 与创新有着密切关联。第3 章将探讨人口减少与寿命的 问题。 无论是人口还是寿命, 都会受到“人均”收入的极大 影响。“创新”能够提高人均 收入,也是推动发达国家经 济增长的源泉。 不过话说回来,经济增 长是一件好事吗?经济增长 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很久之 前就有人提出过的疑问。在 经济学领域,以19世纪的知 识巨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的“零增长理论”最为著名。 归根结底,这些问题最后都 会归结为一点:对人类来说 ,经济意味着什么,21世纪 的日本必须对此做出回答。 第4章将会探讨这个内容。 导语 人口减少就注定要走向衰退吗?经济学的回答是“No”! 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匠心之作,揭示如何破解少子老龄化社会的下跌魔咒! 荣获《钻石周刊》经济类图书第1名,日本新书大奖第2名! 引发各重量级媒体热议,上市仅8个月销量即超100000册! 契合“人口红利”“老龄化”等超热话题,帮助我们从更广阔、更乐观的视角找到未来的希望! 后记 2016年6月,日本公布了 每五年一次的“国势调查”的 2015年速报数据。相比上 次2010年的调查结果,少 子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为26.7%,首次超过“每4 人中有1个老人”的比例。这 是主要发达国家中的最高值 ,超过急速老龄化的意大利 (22.4%)和德国(21.2% )等。另一方面,日本15岁 以下人口的比例为12.7%, 是历史最低值。现在,日本 儿童的数量已经不足老年人 数量的一半。 在这个背景之下,日本 人口将继续减少。如果不采 取任何措施,现有的1亿 2711万人口预计将在2065 年减少至8100万。对此, 日本政府提出了维持1亿人 口的目标。旨在进一步改善 生育和育儿环境的“育儿支 援”政策的确非常重要,但 即使出生率提高,仅凭此也 不可能实现“2065年维持1亿 人口”的目标。由于日本年 轻女性的减少过于严重,即 便每名女性的生育数量增加 ,也已经难以阻止人口减少 的大趋势。 如果真的想阻止人口减 少,关键是参照德国的选择 ,接受外来移民。本书没有 涉及移民问题,但关于接受 移民的问题,人们持有各种 不同观点。最近,考古学和 人类学研究已经阐明,在远 古时期,有多个人种经由从 北到南的各种路线,移居到 了我们现在居住的日本列岛 。学校的历史课告诉我们, 在有了历史记录之后,仍有 大量渡来人(归化人)将先 进的大陆文化输入日本。21 世纪的日本人可能需要重新 回顾一下日本这个国家的形 成轨迹。 正如本书第2章所介绍的 ,人口减少是日本面临的重 要问题,但人口减少会导致 经济难以增长的观点是不正 确的。这是本书反复强调的 一点,在现在的情况下,我 们更应该想到熊彼特提出的 革新的作用。 本书虽然微不足道,但 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我 曾有幸参加2014年在内阁 府召开的“选择未来”研讨会 ,会上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 ,所以将当时得到的启发都 写了下来。在写作本书的过 程中,资料收集等一切工作 都得到研究室宫川修子女士 的大力协助。另外,中央公 论新社编辑部田中正敏先生 也为我提出了许多十分准确 的建议。在此,我向两位表 示衷心的感谢。 对学者而言,每写一本 书都是一个里程碑。我愿将 这本小书献给去年与我一起 迎来结婚40周年的爱妻节子 、刚刚开启人生新旅程的女 婿隆志和女儿桃子。 吉川洋 书评(媒体评论) 联合国中方案预测结果 显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 到2050年将减少2亿人…… 到2040年左右,中国将进 入老龄化的后期阶段,即以 长寿为主导力量的老龄化阶 段……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 经势不可当,从现在开始亟 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 口与劳动绿皮书》 最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保 障成本上升带来的财政负担 和人口减少造成的区域社区 崩溃,即“消失的城市和村 庄”。但是我仍认为,将经 济停滞归咎于人口下降是一 个错误。 ——吉川洋 精彩页 经济学家的人口观 自古以来,人口问题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做过探讨。在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在18世纪迎来人口爆炸的欧洲,经济学家作为全新学科的承担者,自然地对人口问题展开了研究。 尽管详细论述过程可能略有不同,当时的标准观点是,人口众多是社会富裕的象征,反之则是社会贫困的表现。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1723—1790年)在《国富论》(1776年)一书中曾作如下阐述: 在任何国家,衡量其繁荣程度的最明确的尺度都是人口的增加数量。(《国富论》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人口的增加数量”,而不是人口本身的多寡。另外,亚当·斯密还指出,带来(实质)工资“提高”的不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而是持续的“增长”。 除了亚当·斯密,还有不少经济学家也相信人口增加是好事。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年)就经济学史留下了浩瀚著作,他在书中指出,在18世纪中期之前,经济学家都是“人口膨胀主义者”: 无一例外,经济学家均认为人口众多、人口增加是好事。在18世纪中期之前,与其他问题相比,众人在这一点上的意见要一致得多。人口规模大、人口增加是财富最重要的象征,同时也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有学者甚至认为人口本身就是财富—一个国家所能拥有的最大资产。(《经济分析史》第五章)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正是在这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生活在欧洲“人口大量增加时期”,他的《人口原理》(1798年初版)对后世带来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很多读者一定听说过这本书。 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66年出生在英国的萨里地区,他是一名富裕的农场主的次子,他的父亲曾与卢梭和休谟都有往来。马尔萨斯曾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求学,毕业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成为家乡牧师候选人。两年之后,马尔萨斯匿名出版了第一版《人口原理》,当时他年仅32岁,还是单身。马尔萨斯后来与同时代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多次展开论辩,留下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价值尺度、说明和例证》等著作,但他还是将年轻时所著的《人口原理》视为自己的代表作,直到60岁之际发行第六版为止,他在近3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对这本书不断进行修订。然而遗憾的是,凯恩斯(1883—1946年)在为自己的老师马歇尔所写的传记当中,曾对《人口原理》做出如下评价: 在经济学领域,杰出的学术著作在教育上或许是有用的。每一代人可能都需要一本这样的著作。但是,现实中的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游离于现实的经济理论只会徒劳无功,考虑到这一点,为了确保经济学的持续进步和现实意义,想构建新经济学的人就应该多创作一些小 册子,而不是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人口原理》原本是具有讨论性质的小册子,但马尔萨斯却在第2 版时将它改成了学术著作而毁掉了这本书。李嘉图的许多伟大成果基本都是以小册子的形式面世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把撰写大作的荣耀全都让给亚当·斯密一人,自己则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核心问题,专心从事广泛传播小册子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也会因为命运的偶然赢得不灭的价值……(Keynes,J. M.“Alfred Marshall,1842-1924”) 被凯恩斯评为最精彩的初版《人口原理》,的确是一本具有明确批判对象的讨论性书籍。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创作宗旨是正面批判当时英国政府推行的《济贫法》,全盘否定了以英国的威廉·戈德温和活跃在革命后的法国的尼古拉·孔多塞为代表的“进步史观”。马尔萨斯在论述中所依据的正是他有名的“人口原理”。 P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