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拥挤通常会让人很烦,但为什么逛庙会时的拥挤会被看作“热闹”? 高温通常会让人烦躁,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去沙漠探险? 噪声通常会让人抓狂,但为什么在婚礼现场上的高分贝音乐却让人沉浸其中? …… 环境,就是“环”着我们的“境”,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境”,不仅取决于外面有什么样的物体和形态,还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也就是说,环境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人与外物互动的产物。 本书就如同一个翻译,向你传译不同的环境分别在说什么,你又会在环境中听到什么,而你听到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你的情绪的。也许改变心情可以从改变环境入手。 作者简介 朱建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的创始人,这一本土心理疗法促进了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著作有:《意象对话案例督导集》《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焦虑的中国人》《心灵的年轮》《中国的人心与文化》《释梦》等。 目录 心由境造,境由心生 “怎么看”的艺术 人与环境的对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心眼看世界,万物皆清楚 我们生活的环境 透过文化的眼睛去看世界 从“心理考古”看环境意象 乡恋与乡愁 为什么会水土不服 人人都需要私人空间 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间这么难 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家居中的势 房子也是有生命的 建筑材质的象征意义 心由境造:人人都能看懂的环境心理学 环境色彩的象征意义 桥、竹子、利器意象的意义 房子如何满足人 “穿心”怎么伤了我们的心 孙尚香的刀枪 耳朵的美景 最不想听到的声音 气味也能影响人的幸福感 没有书架的家出不了“状元” 贼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做生意的环境要有“生意” 什么样的环境能疗愈情绪 门前流水尚能西 性格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之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问 点题之美 设置环境,让环境说话 山的诱惑 别让环境像面破鼓 “公地悲剧”:光天化日之下的环境污染 污染人心 我们该怎样放生 少一些包装,多一些幸福 女性更路痴吗 在网络信号的有无之闻找平衡 有文化的环境,才是真正有“人”的味道 乾隆爷吃过多少有名小吃 后记 序言 虽然环境心理学曾是社 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但两者关注环境的不同 方面。社会心理学比较多 地关注人际环境,而环境 心理学则更加关注物理环 境。两个领域的工作彼此 呼应、互相补充。但相比 来看,社会心理学教学和 研究的影响要远大于环境 心理学,无论是放眼国际 还是调研国内心理学培养 单位,开设环境心理学课 程的院系和相关的教科书 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其实 与各方需求形成了越来越 强烈的对比,比如建筑、 设计、装潢以及城镇管理 等领域都很需要环境心理 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普及和 指导。 朱建军教授的 这本《心由境造:人人都 能看懂的环境心理学》很 是应时应景,是一本非常 棒的环境心理学科普小书 。本来,在很多人的印象 里,朱建军教授是释梦大 师,我们这些老朋友都戏 称他为“朱洛伊德”。但其实 他也是国内较早涉猎环境 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学者, 还领衔翻译过美国最经典 的环境心理学教材。 记得六年前,我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项的《 环境心理学》教材时,除 了经典的章节内容,有四 位老师建议增加颇具中国 特色的章节,内容或与国 内外这些年的研究热点有 关,或与个人的兴趣和思 考相联。其中,我在我们 教材的主编序言中特别记 录了与朱建军教授的交流 过程,回顾如下: 这本教材分为五个部分 ,共16章。前面13章中, 有12章是经典的章节内容 ,而池丽萍教授所撰写的 第10章“地方依恋”则是近 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后 面3章的内容是在研讨和酝 酿全书大纲时,由赵富才 教授(环境与心理健康) 、尹可丽教授(文化与环 境行为)和朱建军教授( 环境的意义与价值)提议 增加的内容。特别值得一 提的是,在最初的章节设 计中,本来只有15章内容 。但是,在朱建军教授与 我沟通他希望承担撰写的 章节内容时,提出“现有的 环境心理学研究,受认知 和行为模型的影响太大, 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中有 更多的不同范式的研究, 比较想写‘环境的象征意义’ ,内容是人对环境的意义 的理解,而不只是对环境 的心理反应”。我觉得这样 的思考对学科发展是非常 有益的,于是当即决定增 加一章。另一方面,虽然 作者们在每一章节的撰写 中都会包括一些目前国内 的相关工作,但在这一版 《环境心理学》教材中能 够有几章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中国特色,还是很令 人兴奋的。希望我们的这 些努力能够使更多学科参 与到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 发展过程中,体现并促进 多学科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和贡献。 看到今天的这本《心由 境造:人人都能看懂的环 境心理学》的成稿,特别 感慨建军教授的执着。他 把他的积累最终用这样轻 松的形式呈现出来了。尽 管没有一般教材中典型的 术语、文献以及理论的系 统说明,但环境心理学常 见的问题指向的思考却被 他娓娓道来,真的是人人 看得懂、个个悟得出。这 种风格也许与他一直从事 咨询实践有关,不以单向 的输出为目的,而是追求 彼此和谐的共鸣。 我很喜欢这本非正统但 绝对正派的环境心理学科 普作品,希望大家也喜欢 。 是为序。 导语 这是一本关于环境心理学的书。作者朱建军是意象对话创始人,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认为环境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人与外物互动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影响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人们对于环境的理解,其实就是与环境在对话,而这个对话是通过对意向的解读来实现的。本书介绍了人和环境之间是如何用意象进行对话的,以及人和环境之间,是如何通过意象来互相塑造的。如果我们懂得一些环境心理学,就会知道环境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与环境互动,进而在拥有美好的环境的同时,也拥有美好的心境。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少实用的环境心理学知识,既有理论讲述,也有生动的案例,通俗易懂,读起来也很有趣味性。本书既可为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作为普通读者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后记 说起这本书的缘起,先 要说说我工作的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以及我所 在的具体院系——人文社 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我的专业是心理咨询, 每当我说我在北京林业大 学心理学系工作时,常常 会听到这样的反应:林业 大学怎么会有心理学系? 难道你是给树做心理咨询 吗? 如果认真地解释,我会 说,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 综合性大学,它的专业不 限于林业,还包含很多和 林业无关的,比如外语系 、法律系和经济管理系等 ,当然也有心理学系。我 所研究的心理咨询,主要 还是针对人的。不过这样 说太烦琐了,所以我常常 会简单地回答说:“我是在 树林里给人做心理咨询的 ,那里效果好。”当然,这 也不是事实,不过话说回 来,在树林里不管做不做 心理咨询,人的心理状态 一般都会比较好。据说, 北京林业大学以前是研究 砍树的,后来改为研究种 树以及环境保护等,所以 ,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 系的确免不了要研究树, 还有环境。因此,环境心 理学也是我们系的一个研 究方向。我也就参与了一 点点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工 作,比如翻译一些环境心 理学的书,研究环境对心 理的作用等。 不过,在翻阅环境心理 学文献的时候,我的中国 心时常受到刺激。业内一 般认为中国的环境心理学 比较落后,所以更多地推 崇西方(主要是美国)的 环境心理学。美国的环境 心理学的确有其长处,研 究认真细致,方法缜密,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一些东 西,让我感觉无趣。那么 ,到底缺少什么呢?我觉 得是缺少中国人所倡导的 那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爱 。没有理智的爱是盲目的 ,但是有理智而没有爱, 就只是冰冷的科学。大气 污染、土壤沙化、动植物 濒危甚至绝种,往往不是 因为人们不科学,恰恰是 借助了科学的力量而造成 的。古代中国人所倡导的 人和大自然之间的融合, 本来刚好可以弥补现有科 学的不足,却没有被心理 学界认识——这有点刺激 我。 然而,中国古人的东西 直接搬来用也不方便,毕 竟那些阴阳五行被一些江 湖人士弄得过于玄虚,是 当代追求真理的人所不能 接受的。我们还需要借助 更理性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 因此,我想做一点事情 ,启发后人研究一些新形 态的环境心理学。 现代西方主流的科学思 想的根源是希腊哲学,比 如,毕达哥拉斯对数的理 解,成就了当代科学心理 学的量化研究等。而现代 西方人的精神沿袭了基督 教的传统,基督教认为人 是上帝最重要的造物,所 以大地山河、鱼鸟草木都 是上帝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而准备的。在这种理念下 ,人是主体,环境则是为 人服务的。 中国人的精神源流则是 先秦的思想。先秦的诸子 百家,大多对环境都不是 这种功利性的态度。中国 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 大而言之,人要与天地精 神相往来;小一点说,人 本身就是一个小天地,要 和天地自然相调和,才能 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因此,古代中国人和环境 之间的关系最为和谐。春 风秋雨、花开花落、小桥 流水,构成了中国人的日 常生活。唐诗宋词,都在 教中国人如何理解自然、 感受自然和回应自然。中 国古人不会粗暴地改造自 然,而是和自然相融合。 即使是大兴土木,也会尽 量适应原来的环境。 我认为这种精神是一种 和环境之间的对话。看云 卷云舒,感受斜风细雨, 是在聆听自然环境对我们 说话;而手植松柏、凿池 筑台,则是在回应自然。 而在这种聆听与回应的对 话中,有一种人和环境之 间的深情。正所谓:“我见 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 应如是。”古人隐居深山, 以现代人的心情揣度,一 定会觉得他们异常孤独。 毕竟在深山中,人烟稀少 ,难得有多少交往,和城 市中灯红酒绿的繁华不可 同日而语。其实不然,当 人们懂得和环境、自然对 话,那么鱼鸟麋鹿都是朋 友,花树水月都是朋友, 隐士有最多的朋友,也有 最丰富的心灵。 因此,作为心理学家, 我研究了人和环境的心理 对话,并发现人和环境对 话的基本方式是利用心理 意象。这本书就是介绍人 和环境之间是如何用意象 进行对话的,以及人和环 境之间是如何通过意象来 互相塑造的。 知识的作用是交流。本 书中,我用日常的语言, 把我对环境心理学的初步 研究呈现给大家。书中当 然也不可能都是阳春白雪 ,也有不少实用的环境心 理学知识,希望能对大家 有所启发。也希望我们都 能爱惜环境、保护环境, 同时也让我们内心拥有美 好的心境。 书评(媒体评论) 我很喜欢这本非正统但 绝对正派的环境心理学科 普作品,希望大家也喜欢 。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 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中 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 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朱建军先生以意象对话 思想为工具,为我们揭示 了环境与人心的微妙关系 。该书带给我们一个重大 启发:通往心理健康的途 径,除了探索个人的内心 和人与人的关系,还可以 从改变环境入手。 ——譬非 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 系副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 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部非常有趣的环境心 理学著作。 ——吴建平 北京林业大 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 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 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 业委员会秘书长、副理事 长 环境与人的关系不是单 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直 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静 态的而是动态的。基于此 ,该书对环境与人之间的 意义连结过程做了精彩阐 释,即“心由境造”。或者, 可以加上一句“境由心生”。 ——田浩 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 系副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 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 委员会委员 心与环境的关系,其实 是很难截然区分的,心中 有境,境中有心。朱建军 教授在书中以通俗易懂的 方式阐述了这一道理。他 在书中还引用了文化现象 (如堪舆术)来说明,体 现出了环境心理学的意义 。总之,开卷有益,这是 一部蛮有乐趣且值得一读 的作品。 ——徐钧 南嘉心理咨询 中心主任 精彩页 如果你在旅行时身边恰巧有位导游或者摄影师,那么他可能会告诉你可以从某个角度去看,带着某种预期去看,你就会看到特别的景象。例如,我到桂林漓江旅游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说,江边有片崖壁,如果你仔细看,就能看出许多马的形象,而且你能看到的越多,就说明你越聪明。于是我们大家就仔细看,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一些马的形象。导游又说某座山的形状是猴子摘桃,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猴子的形象。 然而,我们的身边并不总是有导游或摄影师,因此设计者可以在环境中设计一些告诉我们“怎么看”的设施。 旅游风景区的观景平台就是这样一种设施,它告诉我们:这里是适合观赏美景的位置。 风景区建筑中的其他一些构造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比如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花窗。它精确地决定了你站在那里向外看,会看到什么东西。因此,一个花窗就等于一幅摄影作品,而这幅摄影作品的内容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花窗的边框构成了这幅作品的画框。花窗就是设计者的语言,它对每一个来园林中游玩的人说:“来,站在这里往外看一看,景色不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人和后人以建筑为媒介进行的对话”。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栏杆,对向它走来的人说:“倚靠着我,你会在这里看到美丽的风景。”水边的栏杆,是让人们看水用的;高台的栏杆,是让人们往远处看用的;院子里的栏杆,是让人坐下看花用的。如果一个地方没有风景可以看,就不需要栏杆。“独自莫凭栏”,意思是说“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去观景了(免得伤感)”,而不是“不要扶着栏杆”。 借景也是“怎么看”的艺术。如果附近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筑设计,让这些风景看起来像是建筑群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看”的艺术。i 现代建筑也一样控制着我们的眼睛。海滨别墅的落地窗无疑是为了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大海;在电视塔顶层或其他城市制高点开一家餐厅,其巨大的玻璃窗告诉我们,可以在这里俯瞰城市全景。可以说,任何窗户都在无形中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相应的方向。因此,景区建筑的所有窗户的设计,都要考虑“从这里看什么”。我们平时的住房,从窗户看出去是什么,对我们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窗户朝南、朝东,还是朝西,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窗外的东西是会让我感到愉悦,还是感到压抑,或是感到丑陋肮脏”。如果窗外的景色是美丽的,那么我们的心情就是愉悦的,如果窗外是令人压抑或者肮脏的景象,我们的心情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不巧的是,我们的住房窗外的确有不理想的景象,那么可以通过窗帘来调节我们的视觉感受,从而减轻不好的影响。 室内环境中,镜子或者其他能起到镜子作用的反光体,对我们的“看”也是比较关键的。镜子就是用来看的。镜子安装在哪里,决定了我们在什么地方看,从什么角度去看,以及会看到什么。 镜子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身后。人没有前后眼,但是有了镜子,使我们似乎有了“后眼”。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这和安全感有关系。我们的眼睛不能看到自己身后,所以身后象征着“未知区域”。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未知的,而这些未知区域常常让我们感觉到危险。这与我们在走夜路时,总是担心身后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却很少担心迎面走来一只鬼类似。 从理论上讲,镜子能让我们看到身后,我们应该感到更加安全,因为我们的视野没有死角了,有什么危险就更容易看到。但是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从镜子看到身后反而会让我们更加恐惧。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夜里站在酒店厕所的洗手池前,总觉得镜子上会突然有什么可怕的人或怪物出现在自己身后。 P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