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全身长毛,唯一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即人类。莫利斯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从起源、性行为、育儿、探索与游戏、争斗、觅食与进食、梳理与安抚等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生物行为。面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裸猿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反应与猴类和猿类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他在哪方面有独特之处?他的奇特之处与他的演化过程有何关系?我们的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眼睛的颜色,以及我们的解剖特征,而且在决定行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每一种动物都从行为模式的继承中获益;没有理由认为,人会有所不同。 作者简介 何道宽,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历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主要著译作有《中华文明撷要》《理解媒介》《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17世纪的荷兰文明》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性行为 第三章 育儿 第四章 探索与游戏 第五章 争斗:地位与领地 第六章 觅食与进食 第七章 梳理与安抚 第八章 人与动物 各章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裸猿》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导语 是性行为塑造了人类的文明还是人类文明决定我们的性行为?为什么只有人类才会大规模的同类相残?人类——这种全身裸露的猿,在动物学家莫利斯眼里是什么样子? 德斯蒙德?莫利斯的“裸猿三部曲”享誉全球50多年。50年过去了,但我们依然无法正视那个“动物的”自己。 2012年《新科学家》评选出的“帮助改变世界的十大大众科学书籍”中,第六本是《裸猿》。评奖语写:“《裸猿》从比较动物学和生物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先民和部落人的行为模式,涉及的主题有人类进化、性行为、育儿、探索、领地、进食、安抚以及人与动物的比较。读者从中顿悟:现代人的行为模式和远古的祖先息息相关,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是在树栖猿—地栖猿—狩猎猿的进化过程中确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