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科学童话:菌儿自传》《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主要讲述了一些有意思的科学现象、原理等,将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轻松、活泼。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窥探细胞“永生”的奥秘,了解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跟着灰尘到处旅行,寻找“大海”中的宝藏……科学趣谈里有着数不清的趣事等着我们去探索。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是这三部分中最具趣味性的,它以第一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日常看不到的细菌世界。主人公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它有时在食道探险,有时在“肺港”战斗,有时在“水国”漂流……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出现它的身影。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选录了高士其的科学小品文,它们是高士其在不同时期写成的。这部分内容不像《科学童话:菌儿自传》那样由一条主线连接在一起,而是介绍了细菌的衣食住行、气味的组成等不同的知识,虽然谈的都是生物界细微琐屑的内容,却又与人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18年,高士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获得多个科目的优等奖章。1925年被保送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毕业,留校攻读医学博士课程。在研究脑炎病毒时,染上脑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最后全身瘫痪。193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等职。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半个世纪中,他在轮椅和病床上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主要著作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他的作品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为中国科普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利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谈眼镜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技术革命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血的冷暖 未来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 笑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智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细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序言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 话。”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 的精华,是文学巨匠、思 想巨擘智慧的结晶,是我 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食粮。 名著犹如一面镜子,既 能照出人的本性,又能照 出世间的美丑。名著源于 现实生活,名著中的人就 是作者对现实中的人的再 塑造,名著中描摹的人性 的善、恶、美、丑就是现 实中人性的真实反映,名 著中建构的世界就是真实 世界的缩影。因此我们阅 读名著,就是在名著中阅 读自己、阅读世界。 走进名著,开始快乐阅 读吧!阅读会使你发现真 实的自己,辨识自己身上 的优点、缺点,摆脱平庸 与狭隘,使自己的人格得 到升华:阅读会使你练就 一双智慧之眼,分清是非 ,辨别美丑,学会用正确 的眼光看待大千世界;阅 读会培养你的审美观,充 实你的思想,使你成为一 个通情达理、身心健康、 感情真挚、品德高尚的人 。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 速发展的阶段,尤其需要 经典名著的滋养。为此, 我们遵从中小学生的阅读 特点,精心选编了这套丛 书。本丛书包含童谣、儿 歌、寓言、童话、小说、 诗歌、散文等多种作品, 这些作品或是指引时代的 航标,或是传承千年的箴 言,或是激荡人心的妙笔 ,都能如春风细雨般滋润 每一位小读者的心田。另 外,我们精心设置了“阅读 速递”“名师导读”“名师点评 ”“品读赏析”等栏目,希望 以此为同学们搭建一架通 往文学世界的桥梁,让同 学们能感受到经典名著不 朽的艺术魅力。 导语 本书名为《灰尘的旅行》,作者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一直以来,科学都以一种神秘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高高在上,令普通的读者望而却步……在全书中,作者彻底揭去了科学的神秘面纱,以菌儿为主人公,以自述方式描写了细菌在人体内妙趣横生的经历,说明了细菌如何在体液里流动,如何在呼吸系统中循环,如何聚集在肠胃里发挥作用。还介绍了细菌从何而来,如何与人类共生,如何分裂繁殖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人们对细菌有了形象的认知,学会区分细菌的优缺点、预防细菌入体,也增强人们卫生知识的认知。 书评(媒体评论) 亲近文学,就是亲近高 雅,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 质。阅读,永远是聪明人 的选择,并且能让聪明人 变得更加聪明。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冰波 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 的高度和宽度。从孩童到 成年,在通往一切希望之 路上,最大的捷径,莫过 于多阅读些有价值的书了 。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汉语言文学家,北 京大学教授,翟民安 书籍,是生活的显微镜 ,是情感的放大镜。与读 书相伴的,是心灵的呼吸 、情感的拔节和思想的萌 发。阅读,能满足我们对 生活更多的想象,能激发 我们对人生更多的憧憬。 在阅读中,我们涵养才气 与诗意,丰润精神与思想 。愿你成为一个专业的好 读者!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语文教研组长,成都市未 来名师,唐霖勇 精彩页 科学趣谈:灰尘的旅行 名师导读 科学的世界里有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和无数的奥秘。树皮、破布能造纸,植物、动物、人类的身体里都有铁,人们对于热和冷的感知并不是绝对的,灰尘去过无数的地方旅行……科学的世界是那么神奇,正等着我们前去探索呢! 细胞的不死精神 嘀嗒嘀嗒,嘀嗒又嘀嗒…… 壁上挂钟的声音,不停地摇响,在催着我们过年似的。 不会停的呀!若没有环境的阻力,只有地心的吸力,那挂钟的钟摆,将永远在摇摆,永远嘀嗒嘀嗒。 苹果落在地上了,大海的潮水一涨一退,天空星球在转动,也都为着地心的吸力。 这是18世纪,英国那位大科学家牛顿先生告诉我们的。 但,我想,环境虽有阻力,钟的摇摆虽渐渐不幸停止了,还可用我的手,再把发条开一开,再让钟摆摆一摆,让它又嘀嗒嘀嗒地摇响不停了。 再不然,钟的机器坏了,还可以修理的呀。修理不行,还可以拆散改造的呀。 我们这世界,断没有不能改良的坏货。不然,收买旧东西的人,便要饿肚皮。 钟摆到底是钟摆,怕的是被古董家买去收藏起来,不管环境有多么大的阻力,当有再摇再摆的日子。 地心的吸力,环境的阻力,是抵不住、压不倒的,人类双手和大脑得一齐努力抗战哪。你看,一架一架、各式各样的飞机,不是都不怕地心的吸力,都能远离地面而高飞吗? 这一来,钟摆仍是可以嘀嗒嘀嗒地摇响不停了。也许因外力的压迫,暂时吞声,然而不断地努力,修理,改造,整个嘀嗒嘀嗒的声音,万不至于绝响的呀! 无生命的钟摆,经人手的一拨再拨,尚且永远不会停止;有生命的东西,为什么就会死亡?究竟有没有永生的可能呢? 死亡与永生,这个切身的问题,大家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 在这年底大战临头的当儿,握着实权的老板们,没有一丝生气,害得我们没头没脑,看见一群强盗来抢,就东逃西躲,没有一个敢出来抵抗,还有人勾结强盗以图分赃哩。真是1935年好容易过去,1936年又不知怎样。不知怎样做人是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死的问题愈加紧迫了。 然而这问题不在于我们悄悄地绝望了。 我们不是坐着等死,科学已指示我们的归路和前途。 我们要在生中探死,死里求生。 生何以会生? 生是因为,在天然适当的环境之中,我们有一个不能不长、不能不分的细胞。 细胞是生命最小最简单的代表,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不论是穷得如细菌或阿米巴,一条l生命,也有一个寒酸的细胞;或富得像树或人一般,一身也不过多拥有几万万细胞罢了。山芋的细胞,红葡萄的细胞,不比老松老柏的细胞小多少;大象、大鲸的细胞,也不比小鼠小蚁的细胞大多少。在生物的一切不平等声浪中,细胞大小、肥瘦的相差,总算差强人意吧。 这细胞,不问它是属于哪一类生物,落到适合于它生活的肉汁、血液,或有机的盐水中,就像磁石碰着铁粉一般高兴,尽量去吸收那环境的滋养料。 吸收滋养料,就是吃东西,是细胞的第一个本能。 细胞吃饱了,会胀大,胀得满满大大的,又嫌自己太笨重了,于是不得不分身,一分而为二。 分身就等于生孩子,是细胞的第二个本能。 分身后,身子轻小了一半,食欲又增进了。于是两个细胞一齐吃,吃了再分,分了又吃。 这一来,细胞是一刻比一刻多了。 生物之所以能生存,生命之所以能延续下去,就靠着这能吃能分的细胞。 然而,若任细胞不停地分下去,由小孩子变成大人,由小块头变成大块头,再大起来,可不得了,真要变成大人国的巨人,或竞如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大汉,或如佛经中的须弥山王那么大了。 为什么,人一过了青春时期,只见他一天老过一天,不见他一天高大过一天呢? 是不是细胞分得疲乏了,不肯再分哪?有没有哪一天哪一个小时,细胞突然宣告停业了倒闭了呀? 细胞的靠得住与靠不住,正如银行、商店的靠得住与靠不住,不然,人怎么一饿就瘦,再饿就病,久饿就死呢?不是细胞亏本而招盘吗?那么,给它以无穷雄厚的资源,细胞会不会渡过死亡的难关,而达永生之域呢? 这是一个谜。 这个谜,绞尽了几十位科学家的脑汁,费光了好几位生理学者的心血,终于是打破了。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