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于一(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首部散文集,以长文为主,夹以若干短文,仅十八篇文章,篇篇精彩,再加上其文体和“书体”的独特,遂形成一本完美之书。这是一个伟大诗人的精神自传,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布罗茨基以创造性的诠释与解读,完成了他对阿赫玛托娃、奥登等人的致敬,对个人价值的有力捍卫,还有对独裁者罪行的揭露和控诉。这样的控诉使用的不是公共语言和措辞,而是站在“一个诗人对一个帝国”的高度。而这个高度,又源自他的一个信念:语言高于一切,甚至是时间崇拜的对象,诗歌则是语言的至高形式。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布罗茨基自小酷爱自由,因不满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 布罗茨基从1955年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卓越的诗才很快使他崭露头角,被称作“街头诗人”,并受到阿赫玛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1963年发表的著名长诗《悼约翰·邓》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1964年,布罗茨基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送往边远的劳改营服苦役。服刑18个月后,经过一些前苏联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被释放,获准回到列宁格勒。从此,布罗茨基的作品陆续在国外出版。从1965年起,布罗茨基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西德和英国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1965)、《山丘和其他》(1966)、《诗集》(1966)、《悼约翰-邓及其他》(1967)、《荒野中的停留》(1970)等。 目录 小于一 哀泣的缪斯 钟摆之歌 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 在但丁的阴影下 论独裁 文明的孩子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1899—1980):讣文 自然力 涛声 诗人与散文 一首诗的脚注 空中灾难 论W.H.奥登的《1939年9月1日》 取悦一个影子 毕业典礼致词 逃离拜占庭 一个半房间 导语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首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本书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书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 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精彩页 小于一 1 跟一般失败比较,试图回忆过去就像试图把握存在的意义。两者都使你感到像一个婴儿在抓篮球:手掌不断滑走。 我对我的生活的记忆,少之又少,能记得的,又都微不足道。那些我现在回忆起来使我感兴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们的时刻。如果不是这样,则它们无疑都已被别人更好地表达过了。一位作家的传记,是他的语言的转折。例如,我记得,在我十岁或十一岁的时候,想到马克思的名言“存在决定意识”,觉得只有在意识学习掌握疏离的艺术时,这个说法才是真的;之后,意识便独立自主,并可以决定和忽略存在。在那种年龄,这不啻是一个发现——却说不上值得记录,因为这肯定已被别人更好地阐述过了。“存在决定意识”是精神楔形文字的完美例子,至于谁首先破译它其实并不重要。 因此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纠正记录(根本没有这样的记录,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也是未被歪曲的),而主要是为了一个平常理由,也即作家为什么写作——刺激语言或被语言刺激,并且这一回是被一门外语。我所记得的那么一点点,又因为用英语来回忆而缩得更小了。 首先,我最好还是相信我的出生证,上面写明我1940年5月24日生于俄罗斯列宁格勒,尽管我厌恶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这座城市。很久以前,普通人都仅仅用“彼得”——来自彼得堡——这个诨号来称呼它。有两行旧谚: 老彼得摩擦 人民的两肋。 在民族经验中,这座城市肯定是列宁格勒无疑;在其内容的日益粗俗化中,它愈来愈成为列宁格勒。此外,作为一个词,“列宁格勒”对俄罗斯人的耳朵来说,听起来已经中立如“建筑”或 “香肠”。然而我宁愿称它“彼得”,因为我尚能记得这座城市看上去还不像“列宁格勒”时的样子——就在战争刚结束之后。偏灰、暗绿色的建筑物表面留下一个个弹孔;空荡、没有尽头的街道,没几个过路人,车辆也少;一种因此而来的近乎饥饿的表情,有着更明确的,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说更高贵的面貌。一张清瘦、坚硬的面孔,其河流那深奥莫测的闪烁反映在其空洞的窗口的眼睛里。既然是一个幸存者,就不应以列宁来命名。 在那些庄严的、布满痘疤的建筑物表面背后——在旧钢琴、破地毯、沉重铜框里蒙尘的油画、围城期间被铁炉消耗掉的家具残余(尤其是椅子)中间——一种微弱的生命正开始发出微光。我记得,当我上学途中经过这些建筑物正面时,我完全沉浸于想象在那些有鼓起的旧墙纸的房间里,到底正发生什么事情。我必须说,从这些建筑物正面和门廊——古典的、现代的、折中的,连同它们的廊柱、半露柱和涂上厚厚泥灰的神秘动物和人物的头像——从它们的装饰和支撑阳台的女像柱,从它们入口处壁龛里的躯干雕像,我所学到的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要比后来从任何书本学到的都多。希腊、罗马、埃及——它们全都在那里,全都在轰炸期间吃了炮弹。从那条流向波罗的海的灰色、反光的河流和河流里偶尔一艘在急湍中挣扎的拖船,我学到的关于无限和禁欲的知识,要比从数学或芝诺那里学到的更多。 所有这一切,都与列宁无关,而我想,大概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对他不以为然了,与其说是因为他的政治哲学或实践——我七岁的时候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不如说是因为他那无所不在的画像,这些画像充斥于几乎所有课本,所有教室墙壁、邮票、钞票等,描绘他一生不同年龄和阶段的形象。有婴孩列宁,金黄色鬈发,看上去像一个小天使。然后是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的列宁,秃头、紧张,脸上那个毫无意义的表情可以被误解为任何东西,就说是有目标吧。这张面孔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每一个俄罗斯人脑中,并暗示某种标准的人类面孔,因为它完全缺乏任何特征。(也许恰恰因为这张面孔没有任何特征,所以它暗示诸多可能性。)然后是稍老的列宁,头更秃,留楔形胡须,穿三件式暗色套装,有时候微笑,但大多数时候是站在某辆装甲车上或某次党代表大会讲台上向“群众”发表演说,一只手伸向空中。 ……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