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面之下(海洋生物形态图鉴)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托马斯·M.尼森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世界上的每一片海域都孕育着生命,从海岸到海底,由热带至冰川。海洋生物拥有绚丽、奇特的外貌,它们以有趣又匪夷所思的方式生活着。对于动物学与植物学研究来说,科学绘画能够展示动植物的形态与分类,色彩能够快速且准确地传达信息。据此,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副教授托马斯·M.尼森以自身40余年的授课经验为基础,联合经典畅销书作者温·卡皮特,推出了以海洋生物学为主题的涂色图鉴。全书详细介绍了18大类450余种海洋动植物的生境、摄食、繁衍、发育等生活方式,以及各生物之间的奇妙关系。用专业且精美的插图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深海潜水科考船等研究技术,呈现了海洋科技的独特魅力。不妨翻开本书,用色彩来认知神秘的海洋吧,窥探碧波之下的生命奇观。
作者简介
托马斯·M.尼森(Thomas M.Niesen)于俄勒冈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副教授,拥有40余年授课经验,研究方向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著有《太平洋西北地区海洋生物拾荒指南》《加利福尼亚州海洋生物拾荒指南》等—书籍。尼森喜爱冲浪、潜水、游泳、摄影和园艺,目前与妻子安妮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半月湾。
目录
序言
致谢
涂色指南
1 洋流和全球气候
2 上升流和厄尔尼诺现象
3 潮汐
4 潮间带格局
5 岩岸
6 潮池
7 盐沼
8 潮滩
9 沙滩
10 潮下带软质底
11 海藻床
12 珊瑚礁类型
13 珊瑚礁生物
14 真光层
15 弱光层与无光层
16 深海海底
17 深海热液喷口
18 海洋有花植物
19 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结构
20 海藻:红藻与绿藻
21 海藻:褐藻
22 海绵动物:海绵形态学
23 刺胞动物多样性:水螅体
24 刺胞动物多样性:水母体
25 海洋蠕虫多样性:常见蠕虫
26 海洋蠕虫多样性:穴居蠕虫
27 海洋蠕虫多样性:多毛虫
28 海洋蠕虫多样性:用触手摄食的多毛虫
29 软体动物多样性:双壳纲内部结构
30 软体动物多样性:双壳纲
31 软体动物多样性:有壳腹足纲
32 软体动物多样性:无壳腹足纲
33 软体动物多样性:鹦鹉螺
34 软体动物多样性:鱿鱼和章鱼
35 甲壳动物多样性:小型甲壳类
36 甲壳动物多样性:十足目
37 甲壳动物多样性:螃蟹
38 触手冠动物
39 棘皮动物多样性:海星
40 棘皮动物多样性:蛇尾和海百合
41 棘皮动物多样性:海胆纲动物和海参
42 海洋原索动物:海鞘和住囊虫
43 硬骨鱼多样性:鱼类形态学
44 硬骨鱼多样性:运动方式
45 硬骨鱼多样性:中上层鱼类
46 硬骨鱼多样性:底层潜居鱼类
47 硬骨鱼多样性:珊瑚礁鱼类
48 硬骨鱼多样性:海洋中层和深海鱼类
49 硬骨鱼和鲨鱼:结构对比
50 软骨鱼多样性:形态与功能
51 软骨鱼多样性:鲨鱼
52 魟鱼及其亲戚
53 海洋爬行动物:海龟和海蛇
54 海洋爬行动物:鬣蜥和鳄鱼
55 海洋鸟类:形态与功能
56 海洋鸟类:滨鸟
57 海洋鸟类:近岸鸟类
58 海洋鸟类:远洋鸟类
59 海洋哺乳动物:形态与功能
60 海洋哺乳动物: 鳍足类
61 海洋哺乳动物:齿鲸和回声定位
62 海洋哺乳动物:须鲸
63 鱼类的色彩:展示色
64 鱼类的色彩:保护色
65 鱼类的色彩:体色转变
66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色彩:展示色
67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色彩:伪装色
68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色彩:甲壳类和头足类
69 海洋生物的生物发光现象
70 海洋鱼类的生物发光现象
71 海洋里的声音
72 浮游植物的繁殖:硅藻和甲藻
73 海洋藻类的生活史
74 无性繁殖
75 海洋生物的繁殖:浮游幼体形态
76 刺胞动物的繁殖:刺胞动物生活史
77 海洋蠕虫的繁殖:多毛虫生活史
78 软体动物的繁殖:双壳类生活史
79 软体动物的繁殖:腹足类生活史
80 软体动物的繁殖:头足类生活史
81 甲壳动物的繁殖:藤壶和桡足类生活史
82 甲壳动物的繁殖:端足类、口足类和十足类生活史
83 甲壳动物的繁殖:蟹类生活史
84 棘皮动物的繁殖:棘皮动物生活史
85 软骨鱼的繁殖:鲨鱼和鳐鱼生活史
86 硬骨鱼的繁殖:胎生鱼与怀卵鱼
87 硬骨鱼的繁殖:筑巢的鱼
88 硬骨鱼的繁殖:撒卵的鱼
89 加利福尼亚灰鲸的迁徙
90 象海豹群聚地
91 共生关系:互利共生——与藻类共生的无脊椎动物
92 共生关系:互利共生——清洁虾和清洁鱼
93 共生关系:互利共生——小丑鱼和海葵
94 共生关系:互利共生和共栖
95 共生关系:寄生
96 海葵的种内侵略行为:克隆群体之间的战争
97 竞争:藤壶之间的相互作用
98 “放牧”的帽贝
99 海棕榈藻的策略
100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防御反应
101 防御机制:盗取刺丝囊
102 防御机制:带刺的诡计
103 防御机制:向海星说不
104 逃逸反应:头足类动物的魔术
105 摄食:滤食形式
106 摄食:软体动物的齿舌
107 摄食:植食性无脊椎动物
108 摄食:掠食性无脊椎动物
109 硬骨鱼的摄食:进击与伏击
110 硬骨鱼的摄食:挑选、探寻和吸食
111 硬骨鱼的摄食:植食与掘食
112 海星与贻贝
113 海獭
114 研究海洋的新型工具
115 研究海洋动物的新型工具
最佳色彩使用指南
海洋生物学名附录
出版后记
序言
自1982年本书第一版问
世以来,我继续进行着海洋
生物学领域的授课与研究工
作。本书是我为非专业人士
编写的海洋生命科普图书,
涵盖了相关领域基本且重要
的精华知识点。新版中增添
了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描述
,补充了海鸟及海中发声的
内容,扩展了海洋生物共生
关系的相关章节,并更新与
完善了海洋无脊椎动物、鱼
类及爬行类动物的知识点。
此外,我增加了关于海洋科
技的两节,内容包括应用遥
感控制的水下交通工具,以
及装有微型计算机、能够通
过卫星向沿岸传输重要数据
的鱼标。希望读者能够在阅
读与涂色的过程中享受学习
的乐趣。
导语
从海洋生物学科研人员、渔业工作者、环境保育人士,到海洋生物迷、海鲜爱好者……人人皆可学习
115节海洋生物学课,涵盖18大类450余种海洋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摄食、繁殖、发育、共生、竞争、防御等关键信息,全面介绍海洋生命的运作方式。
梳理核心知识,掌握海洋生物学,一本就够。
600多幅精准的科学绘画多方位还原海洋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通过动觉学习将色彩转换成视觉印象,高效记忆知识点。
图文同步,一目了然,轻松提高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
附海洋生物的拉丁学名与英文俗名,专业审阅,系统编排,有助于查询与拓展。
后记
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
开端,绝大多数的外界信息
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而视
觉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空
间位置等,通过色彩和明暗
关系来展现。色彩能够将信
息快速且准确地传达给受众
。瑞士教育家约翰·裴斯泰
洛齐(Johann Pestalozzi)
与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认为,涂色书能
够加强人们对有形事物的认
知,提高创造力,激发人们
对枯燥的概念的理解。因此
,与绘画相结合的科普教育
,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
是一种促进大脑开发的方式
。涂色过程可以让大脑从杂
乱的信息中抽离,专注于当
下,让知识点在记忆中留下
视觉印象。如今,越来越多
的人在课堂和治疗中使用涂
色书来训练注意力,将涂色
当作一种轻松又有效的教育
方式。
据此,旧金山州立大学
的海洋生物学副教授托马斯
·M. 尼森(Thomas M.
Niesen)以自身40余年的授
课经验为基础,联合《人体
解剖学涂色书》《生理学涂
色书》《地理学涂色书》等
经典畅销书的作者温·卡皮
特(Wynn Kapit),推出了
以海洋生物学为主题的涂色
书,书的内容与质量远超同
类著作。全书涵盖18类450
多种海洋动植物的详细介绍
,用专业又精美的手绘插图
展示了海洋生物的结构、生
活方式,以及各生物之间的
奇妙关系。同时,本书还讲
解了深海潜水研究船等科研
技术,为读者呈现了海洋科
技的独特魅力。
自第1版问世起,历经近
40年,本书大获好评,成为
北美海洋生物学领域的畅销
科普书。书中对海洋生物插
图的选择和处理十分细腻,
对动植物的形状、颜色、质
感等细节的还原准确且兼具
艺术性。富有场景感的插图
与文字有节奏地搭配,引导
读者观察知识点、图案与颜
色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了
读者的联想空间,加深了读
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了
互动的趣味性。正文中的加
粗文字与插图中的镂空标题
相对应,便于读者迅速找到
目标生物,避免了注意力的
转移。顶视图、侧视图、全
景图、细节放大图等不同视
角,多方位还原了海洋生境
与生物的结构。插图的大小
适宜,既方便涂色,又能显
示丰富的细节。与此相比,
第2版完善了书中的海洋生
物学知识,为读者展现了一
个更为精妙的海洋世界。
海面之下,不仅仅是蓝
色的。大多数的生命形式是
从海洋栖息地中进化而来的
。据科学界估计,人类需要
3~10个世纪才能系统地罗
列出所有的海洋生物。海洋
与陆地并非割裂开来,生活
在水下的生物同时也在塑造
着水面之上的世界。当你使
用涂色书认识这些生物时,
你会与关键术语产生视觉上
的联系,沉浸在逼真的海洋
世界中。无论你是参加学校
的课程,还是对海洋生命的
运作方式感到好奇,本书都
能满足你的求知欲。
服务热线:133-6631-
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20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用生动的图画展现
了海洋世界的生物多样性。
作者为海洋生物学研究人员
,他用精准、翔实的语言描
述了这些奇妙的生物,并将
彩笔交给读者来上色,让读
者有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的空
间。此书寓教于乐,比绘本
更丰富,比教科书更有趣,
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山东大学海洋哺乳动
物保护生物学教授祝茜
很高兴这本大部头的海
洋生物科普译著上架了。这
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我不禁感佩于作者的巧思。
他用引导读者“涂色”的方式
来“科普”,文字深入浅出,
配图生动有趣。整本书如一
位耐心的导师,春风化雨般
地帮助读者建立起科学的思
维和方法,让海洋生物学不
仅真,而且美。我非常喜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研究员李新正
这是我见过的相当硬核
的涂色书了。我也与画师做
过这类生态系统图,深知背
后要查多少资料,花多少时
间。而这样精美的图片,本
书里竟然有这么多,真让人
惊喜,足以看出作者的专业
素养。可贵的是,译者也是
研究海洋生物的专业人士,
译文严谨。本书不仅是一本
涂色书,还是一本干货丰富
的海洋科普书。
——《海错图笔记》系列
作者、《博物》杂志编辑张
辰亮
精彩页
1 洋流和全球气候
海洋是地球上最庞大的生境①,它的存在对陆地生境而言至关重要。海洋能够调节地球的气候模式。
太阳能是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均匀地接收阳光。近赤道处相对于地球其他区域更靠近太阳,且阳光能直射至此。因此,赤道地区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能。而由于阳光只能斜照至地球的两极地区,大量的阳光被反射,两极地区接收的太阳能较少。根据太阳辐射程度的差异,我们或许会推想,赤道地区的海水会沸腾,而两极地区的海水会冻结。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直射至赤道的太阳能被海洋及其上方的大气层重新分配到了全球各地。
请给太阳及其辐射的能量上色。为地球上色。使用不同的颜色给三圈环流上色。
赤道附近海域上空的太阳辐射能够使表层海水升温,并引发水体的蒸发现象。在地球接收的太阳能(solar energy)中,近一半的能量用于将高密度的液态水转化成低密度的气态水。当水蒸气上升至远离赤道的大气层中时,它们就开始冷却,进而凝结,最后变成落下的雨滴或露水。随着液态水转化为密度更小的水蒸气,空气变得更轻、更湿润;而干燥的空气密度更大,会下沉。这样一来,赤道附近较轻的上升空气形成了一个大气低压区;而赤道以南及以北的空气由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了大气高压区。
高压区和低压区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大气环流圈的生成。无论是在北半球,抑或是在南半球,我们都能找到三个大气环流圈(即三圈环流):除了前文描述的赤道环流圈(equatorial cell),还包括中纬度环流圈(mid-latitude cell)和极地环流圈(polar cell)。这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圈如由太阳辐射和海水蒸发所驱动的热力泵般运作。当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时,其储藏的能量被释放了出来,加热了高纬度区上方的空气。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辐射至赤道地区的三分之二的太阳能被重新分配给了地球的其他地区,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通过洋流的运动来分配。
请给行星风的底图上色。注意观察图中风的运动方向,为不同方向的风涂上对比色。
地球上方的气压始终趋向于平衡状态。因此,高压区的空气会流向低压区。我们将这些流动的空气称之为“风”。赤道环流圈内的风是吹向赤道的。气流走向的偏移与地球自转相适应的现象被称为科里奥利效应(Coriolis effect)。从两个半球吹向赤道的风受到了西向推力的影响;相反,中纬度环流圈内的风则受到了东向推力的作用;而极地环流圈内的风则受到西向推力的作用。这些在全球大气环流圈里流动的风就被称为行星风(planetary wind)。
风的命名取决于其生成方向。在赤道环流圈里,吹向赤道的行星风为东信风(eastern trade wind)。中纬度环流圈内的风被称为西风(westerlies,又叫西风带)。
请给太平洋的表层洋流上色。
东信风吹过海水表面时,海水变得温暖,开始运动,形成了表层洋流。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当洋流迎面遇到大陆时,它们就会分开,向北或者向南流动,最终完成整个大洋环流过程,回到赤道。在太平洋地区,南北半球的大洋表层环流是呈对称分布的。
请为北美洲涂色。用冷色给加利福尼亚寒流上色,用暖色给墨西哥湾流上色。
全球尺度的海水表层洋流影响着各地的天气。在北半球大洋盆地②的上方,海洋表层水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顺时针环流。在太平洋海区,海水在赤道地区被加热,而后沿着亚洲海岸线向北流动,再向东流向寒冷的北方高纬度区。当流到北美洲时,海水会改变方向,开始沿着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线向南流动,进而形成加利福尼亚寒流(California Current)。至此,这条洋流在赤道处吸收的热量都已释放完毕,水体温度降低。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人们来到海边游泳时,能够体验到加利福尼亚寒流带来的寒冷。加利福尼亚寒流继续向南流动,流至赤道海区,循环重新开始。该寒流冷却了其上方的空气,也调节了沿岸地区的气候。
在美国的东海岸地区,夏季期间,墨西哥湾流(Gulf Stream)沿着海岸向北流动,为赤道至墨西哥湾之间的海域带来了温暖的海水,也提高了沿岸地区的气温。
P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