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命的印记(百年新文学作家作品论) |
分类 | |
作者 | 张挺玺 |
出版社 | 贵州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百年新文学作品的著作。全书精选了文学评论,不仅对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评析,还从多角度研究了这些作品对国家、民族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文学领域和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个体命运与社会变迁交织,生命在追求与挣扎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本书着重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历史变革的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了新文学作家作品思想对社会的引导力,以及在变革时期的影响力,彰显了人才和思想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张挺玺,男,1976年生,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基础教育学院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等。在《当代文坛》《电影文学》《贵州社会科学》《电影评介》《文艺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等期刊报纸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参加和主持国家级、省级社科课题10余项。曾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最受欢迎教师”“本科教学质量奖”“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奖”“校级教学成果奖”“全国及贵州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目录 上篇 作家作品个案研究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龚自珍:九州生气待英豪 左宗棠:日暮乡关何处是 梁启超:大气磅礴启寰宇 王国维:“知”与“情”,两相难 李叔同:一弯明月向何方 苏曼殊:不知何处是家乡 鲁迅:“动物世界”里的人性 鲁迅:寻找自由的悲凉 鲁迅:走向辽远的阿Q 陈寅恪:昂首向天任逍遥 傅斯年:大气磅礴英雄气 张元济:书中乾坤映日月 金岳霖:大爱无私情亦真 丁西林:谎言背后的悠远 沈尹默:月夜下的遐思 废名:《桃园》深处的凄凉之美 废名:“醉眼”朦胧中的渴望 冯至:寂寞,因为绯红的花朵 李金发:被世界抛弃的宿命 梁遇春:流浪中的归宿 林徽因:爱重两重山 石评梅:生之尽时爱无息 台静农:被悲凉笼罩的喜庆 徐志摩:康桥背后的艳影 徐志摩:人间四月芳菲尽 许地山:空山灵雨背后的凄楚 郁达夫:从沉沦中觉醒 沈从文:徜徉在人性的殿堂里 巴金:人格的魅力 曹禺: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 赵树理:山药蛋的芬芳 穆旦: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艾青:我爱这土地 田汉:生命与艺术的互证 张爱玲:在人性扭曲的背影里 路翎:两个世界里的人生 丁玲:任意人生火红烈 何其芳:独语深处的寂寥 李健吾:多维向度下的心灵变奏 戴望舒:雨巷深处的孤寂 孙犁:荷花淀里的诗情画意 张天翼:生命的印记 萧红:萧萧风雨凋落红 徐迟:漂泊的香港岁月 顾城:童话王国里的精灵 郭路生:食指的力量 刘索拉:别无选择下的生机 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人生 三毛:性灵独抒下的孤寂 海子:大海春暖花开 伍立宪:在边缘屹立 钱理群:生命的基石 下篇 作家作品综合论述 1943: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拐点 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 1943:走向大众化的解放区文学 先锋派:从先锋走向写实 文体创新与通俗审美 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浪漫的叩问理性的回归 后记 序言 文化何来,由人化文; 文化何用,由文化人。文学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悠 久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着 重要的文化功用。文学是艺 术化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 文人墨客用自己情感浸染成 的文本给历史演绎出五彩缤 纷的时代画面。从甲骨文到 今天的智能语言,从刀笔吏 到今天的激光照排,不同时 代的作家作品带着生机勃勃 的时代气息充溢在人类历史 的长河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离不开这些时代 的“符号标记者”。如果没有 这些作家作品的生命记忆, 就没有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如果没有这些作家作品的 情感蕴藉,也就没有浩瀚的 中华文库。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一时代有一 时代之文学。当我们回首20 世纪,对这个一百年文学成 果回望总结,我们会发现, 新文学百年来的发展和百年 中国的发展血肉相连,密不 可分。从古文到白话文,从 晚清到新文学,从文学革命 到革命文学,从新民主主义 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百年文 学,硕果累累。 文学是人学,是人写的 、写人的、给人看的。文学 是作家用自己的睿智眼光和 至深情感对历史的艺术观瞻 。在一个个作家的生命印记 中,我们体味生命的成长、 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 民族的复兴。他们从不同角 度和维度,通过不同的体认 和感知铸就恢宏的20世纪文 学丰碑。一个生命有一个生 命的自我演绎,一个生命有 一个生命的历史解读。我们 从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作家 生命中,体会和理解他们的 痛苦和快乐;我们从他们的 作品中破解他们对历史和时 代的傲气风骨和歌哭。文学 的幽深源于生命自我体味的 谙熟。不同的文学体式和风 格给后人树立了不同的审美 范式和价值标杆。 跨越时空,在和这些生 命的碰撞中,我们心神交汇 ,心领神会。自从有志于学 ,二十多年来,每每和这些 “精神上的伴侣”相遇,我便 不能自持,不禁把对这些新 文学先辈的敬重化作文字, 使它们也成为我的生命印记 。在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解 读中,留下我这一个生命的 历史记忆和文化反思。20世 纪30年代著名批评家刘西渭 (李健吾的笔名)的《咀华 集》《咀华集二集》对我个 人的文学评论产生了很大影 响,他的“印象批评”弥漫在 我后来的文学评论中。“个 人化”和“随笔风”成为我的 评论文章特点的同时,也成 为我的“诟病”。我释然,这 不就是我的“生命印记”吗? 二十多年来,从手抄钱 理群先生《心灵的探寻》, 到2002年暑假(当时我还 在山东聊城一中工作)带着 学生去北京大学参加夏令营 ,拜访季羡林、钱理群,何 祚庥;从2009年来贵阳在 钱理群先生高徒朱伟华老师 门下求学,硕博连读、寒窗 十年,到自己的文章不断见 诸报刊,我完成了从一个中 学老师到大学老师的跨越, 尤其是十年的专业修养,完 成了我对新文学百年作家作 品认知的精神蜕变。 今年七月,钱先生再来 贵州。在朱老师的带领下, 我带着孩子和洪权兄、祖君 兄前去拜望,相聚安顺绿隐 山房,知八十四岁的钱老先 生已经出版自己的第一百本 著作,心中更是敬佩不已。 钱先生的这种学术追求令晚 辈们望尘莫及。在论及《钱 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时 ,钱先生说:“文学史的大 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 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 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 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 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 就谈不上文学史。另外也有 一个现实针对性,就是现在 很多学生学现代文学,普遍 不太重视作品,很少下功夫 读原著。很多中文系的学生 是凭分数分配到中文系,并 非喜欢文学,我就想引导学 生系统地、重点地读一些作 品。”谈到此,我突然发现 ,自己的这本作家作品论不 正是和钱先生的想法一致吗 ?安顺的七月,凉风送爽, 老爷子和我们这些晚辈一一 合影留念,还给我家孩子和 洪权兄家孩子留下墨宝以资 鼓励。陪老爷子吃过晚饭后 ,在回贵阳的路上,我就想 ,这不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 个生命的真实的影响吗?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同 的时代产生不同的作家,文 学是作家创作的,却是反馈 给不同时空阅读者的。通过 作家作品,我们能看到一片 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 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影响 另一个心灵。我们能看到麦 子和麦子聚成了丰收的麦田 ,小溪和小溪汇成了浩渺的 大海。 2023年8月于学府青藤家 中 导语 文化何来,由人化文;文化何用,由文化人。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悠久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用。文学是艺术化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用自己情感浸染成的文本给历史演绎出五彩缤纷的时代画面。本书旨在表达对百年新文学作家作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想表达自己文学的求学、问学的生命经历和情感历程。 后记 这本集子的书名来源于 2015年1月14日我发表在《 文艺报》上的《生命的印记 ——张天翼创作历程漫谈》 ,借“生命的印记”为名,一 是想表达对百年新文学作家 作品的敬仰之情,二是想表 达自己文学的求学、问学的 生命经历和情感历程。这些 文章是我二十多年来,在中 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阅读痕 迹和精神成长痕迹。这些内 容涵盖了晚清到新时代的新 文学作家,贯穿了我从大学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术历程, 见证了我从中学教师到大学 教师的精神发展历程。在我 二十多年来的求学和教书生 涯中,无论多么坎坷曲折, 我都没有放弃对阅读的追求 。因为我明白,阅读是在培 养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一个 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 神发展史。 集子有些论文已经在《 当代文坛》《电影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电影评介 》《文艺报》《贵州师范大 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 等期刊、报纸发表。集子的 上篇是作家作品个案研究。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 所以把魏源、林则徐、曾国 藩、左宗棠、梁启超放在集 子里,是因为没有这些“开 眼看世界”的先贤,新文学 也许是个更漫长的历史。从 晚清到新时代的今天,新文 学走过百年,名家辈出,名 作涌现。我把钱理群先生纳 入此集是基于先生以一百部 著作的丰富书写,为我提供 了近一个世纪的,超乎文学 批评的,涵盖了文化、思想 、社会、政治多个层面的写 作范式。把伍立宪纳入本集 是想把埋没于文学史地下的 活化石置于地平线上,走进 文学史记。下篇是作家作品 综合论述,取自我近年来已 经发表的新文学领域的研究 论文。 感恩自己,永不言弃, 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的精神 导师钱理群先生,并义无反 顾地到北大拜望。更庆幸自 己能在其高徒朱伟华先生门 下苦读十年,因此有机会和 老爷子不仅有精神上的相遇 ,更多次在贵州有切实的生 活上的相聚。 感恩朱伟华老师,我在 博士毕业论文后记中曾不止 一次地感谢她。朱老师不仅 在学业、工作、生活,甚至 情感上都给予了我关心和支 持。何其幸哉! 感恩父母,能从山东远 道而来,为我们这个家庭遮 风挡雨,帮我们照看两个年 幼的孩子。同时也要感谢妻 子的辛勤付出和对我学业的 支持。 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张 元珂老师、青岛大学文学院 刘东方老师、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袁洪权老师、日本早 稻田大学董卉川师弟。感谢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 ·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基础教育学院的领导和同 事。感谢我的研究生刘圆圆 和邓会。 特别感谢为本书出版付 出巨大辛苦汗水的贵州民族 出版社黎弘毅老师,没有他 的认真编辑和校核,就不会 有此书的面世。 2023年8月23日于贵州师 范大学作 精彩页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①。梁启超还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鲁迅曾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才在民族的行进中点燃起熊熊的智慧火把。郁达夫的《怀鲁迅》足以证明一个民族对思想家的渴望和期待。一盏灯固然不能照亮已经降临的黑暗,但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进取的希望。有的人因为一个思维火花的绽放就能扭转乾坤。放眼历史和当下,思维的力量无时不在叩打着探索的心灵。思想的力量,小可以制事,大可以制世。对于本该熟悉的思想,却陌生得如此之深,实在是国人的悲哀。看着别国运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来对付我们,我们的心中该掀起何等的波澜呢?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先行者吉田松阴说,启发他的书就是中国大学者魏源作的《海国图志》,而口号就是魏源呼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同样的一部书,在中国却没有被接纳和应用,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束之高阁。这也是固守一隅、夜郎自大的我们,在民族的进程里,饱受欺凌和侮辱的原因之一。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历史给国人一个鲜活的本土明证。 我们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把思想付诸现实并以此自强的力量和环境!近些年来,中西方的比较学渐隆,在各个方面的比较彰显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真切。没有比较,就难以发现差距;看不到差距,就难以寻求弥补差距的方法。一个盲目无知、唯我独尊的民族注定在辉煌的顶峰如昙花一现般地走向衰落。 魏源这位“腹中孕乾坤”的先哲,在经历了人仕的坎坷之后,用自己的才智给国人和为政者打开了一条通向世界的天路。在“变易”的哲学中映照出一个追求变革的形象。他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只有向世界学习,才能寻求自己的通达之路,也只有了解和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才能壮大自己。 世之将衰,人能不哀?是在萧衰的悲凉中一蹶不振,还是在逆境中寻求自强,不同的人在国运将倾的阴影下有不同的利益交割之虑。只有真正胸怀天下的思想家才能在此时挺立起民族不屈的脊梁。也许颓倒的大势不能挡,但民族的涅槃开始了。 《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无疑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命题,在近代的屈辱中探索着走向富强的立国之路,为苦难中的仁人志士做出了最初的探索和奠基! 挨打的教训时时在警策着我们,只要思维的灯不灭,路就一定能通向理想的山巅。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一个无视世界发展趋势的民族,一个“朕即国家”、故步自封的民族,一个缺乏自我认知的民族是不会有长远发展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尽头,庆幸,我们睁开了眼睛。怀着对思想先驱的敬畏和景仰,让我们来解读这位开眼看世界的伟人。 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潮流中,当蒸汽机的威力足以推动整个世界的进程时,自然经济的中国无疑也身处在被动自我转变的浪潮中,但无力的封建王朝却仍然坚守着天朝上国的自欺欺人观念。被动的局面注定了挨打的结局。 一个不在被动中反思,不在反思中进取的民族,只能任人宰割。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潮流,只有敢于接受,敢于学习,才是这个民族的出路与动力。作为朝廷重臣,林则徐面对受制于鸦片的困苦百姓,民族危机感油然而生:“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毅然站出,捍卫民族尊严:“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是一个民族斗士在紧要关头发出的震天动地的怒吼!这一声怒吼已经打开了中国近代的大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