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间词话》久经不衰?它的现代性奥秘又在哪里?本书中,作者陈建华教授使用实证与历史脉络化方法,在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整体构架中解读《人间词话》,指出它由于西方哲学与本土诗学的融合、碰撞而趣味横生,歧义纷纭,其中的“境界”说核心则是一种新的科学世界观,含有欧洲启蒙思想的个人主义与理性精神。
本书由三篇文章组成,读者可循序渐进体味王国维由叔本华转向康德的经历,进一步了解王国维与康德哲学、时代及清末文论的生产场域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观照,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断面而发现幽微之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境界(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精) |
分类 | |
作者 | 陈建华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为什么《人间词话》久经不衰?它的现代性奥秘又在哪里?本书中,作者陈建华教授使用实证与历史脉络化方法,在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整体构架中解读《人间词话》,指出它由于西方哲学与本土诗学的融合、碰撞而趣味横生,歧义纷纭,其中的“境界”说核心则是一种新的科学世界观,含有欧洲启蒙思想的个人主义与理性精神。 本书由三篇文章组成,读者可循序渐进体味王国维由叔本华转向康德的经历,进一步了解王国维与康德哲学、时代及清末文论的生产场域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观照,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断面而发现幽微之处。 作者简介 陈建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文化史、“革命”观念史、诗学诠释学、视觉文化史、当代文学批评等。 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著作有《Revolution and Form:Mao:Dun's Early Novels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Chen Jianhua 0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革命”的现代性一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雕笼与火鸟(三十年集)》、《古今与跨界一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史》、《陆小曼·。1927·上海》、《凌波微语》、《紫罗兰的魅影一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一1949》。诗文创作《去年夏天在纽约》、《陈建华诗选》、《乱世萨克斯风》、《灵氛回响》等。 目录 自序 王国维《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 一 前言:迟到的康德 二 确立“自然”与科学世界观 三 “境界”的“再现”原则 四 完善人格的主体构建 五 结语 “境界”与“再现”的现代发现——以王国维与梁启超的比较为中心 一 前言 二 “哲学”是另一战场 三 “自然”“显象”与康德哲学 四 梁启超的“境界”与《华严经》 五 王国维的“境界说”与科学性 六 余论:超越生命之光 王国维与视觉中心主义——兼论《人间词话》与《人间词》的理念与创作实践 一 前言 二 “视觉中心”的当代性 三 对“西方视觉中心”的反思之反思 四 王国维之“观”的中西思想渊源 五 康德哲学与文学客观性 六 《人间词》:“天眼”观照下的时空境界 七 余论:背对进步的风暴 征引书目 序言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不管是谁说 的,这句话很能传达当下互 联网时代的阅读风尚。这对 王国维也适用,至少对现代 经典的《人间词话》而言, 他的生命的悲剧性也不亚于 那位丹麦王子。话虽这么说 ,阅读的自由有一定的限度 ,似乎谁也不会把哈姆雷特 或是王国维读成喜剧,而且 阅读中个人三观与时代风气 、教育背景或朋友圈影响等 因素息息相关。回想20世纪 80年代,跟现在大不一样, 一本书动辄印数上万册,那 种大众阅读的狂欢景象,形 成某种公共记忆的东西,至 今令人神往。在我们的阅读 记忆中,印刻着李泽厚先生 。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中断言:“王国维在西方 文化的熏陶下,浸染了叔本 华的悲观主义、唯心主义。 ”或如陈元晖的《王国维与 叔本华哲学》一书等,皆流 行一时,长期以来几乎主导 了《人间词话》的阅读史, 王国维的悲剧生命与叔本华 的悲观哲学被拧成一个死结 ,坚不可破。 2019年5月我在《书城》 上发表了《〈人间词话〉的 现代转向》一文,其实是宋 词研究系列的一个迁回插曲 。我想在中国韵文抒情传统 中彰显宋词的某种纯艺术特 点,而《人间词话》对姜夔 的批评触及“形式”问题,觉 得有必要讨论一下,结果却 给自己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 悬念。《人间词话》实在重 要,其“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观形塑了我们对文学发展的 看法,哲思隽言滋养了我们 的审美趣味,其“经典化”过 程也是批评史上的一个奇观 。 文中说:“王国维在1904 年发表《红楼梦评论》,深 受叔本华悲剧观的影响。《 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年 ,其中的认识论则渊源于康 德。”这表述看似波澜不惊 ,但标出前后年份蕴含着我 的历史化研究取向,即认真 看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 》里对叔本华的缺乏“客观” 的质疑并由此转向康德哲学 ,其中“认识论”扮演了主角 ,这对《人间词话》的研究 是一个新的起点。以往学者 大多阐述王国维“以我观物” “以物观物”及“隔”与“不隔” 等美学创见,皆认为主要是 受了叔本华的影响。我的文 章则从“显象”——康德认识 论的基点——出发,专注于 “自然”的“写实”主张,并和 “隔”与“不隔”以及对南宋词 的排斥的观点联系起来,指 出整体上这是个“世界观”问 题,背后站着欧洲启蒙时代 以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在反 对形式主义与简约传统方面 显示出某种“现代性”走向。 在这么思考时,我的记 忆库存被激活,思想碎片从 各个角落跑了出来,交互产 生化学反应。我一向关注晚 清文学与图像的“逼真”观念 ,这涉及文学上“写实主义” 模式的近代系谱,《点石斋 画报》是个显例。图像基本 采用透视法,与照相、石印 技术联袂而至,英人美查鼓 吹“逼肖”表现外在世界的优 越性,可说此是一次西方的 科学与文化输人,却前所未 有地展示了城市与人的种种 奇观。康德的知识论中,经 验世界在人心的“显象”是其 哲学基点,根源于柏拉图的 “慕仿”理论,这一点反而是 叔本华强调了康德对西方哲 学的贡献。王国维并未解释 “再现”概念,而他要求“写 实”与“自然”对应,并限于 对“情”“景”的描绘,以及基 于“隔”与“不隔”的批评对南 宋词的排斥,这几点构成他 的“境界”说的基本框架,且 强调“真”“伪”价值的二元判 断。因此我认为这属于一种 较为有限的“再现”理论,意 识形态上与晚清的“照相写 实主义”是殊途同归的。 王国维主张“自然”“写实” ,意在针砭清末词风,但他 对南宋词的贬斥,从“现代 性”角度说是对传统的“简约 化”做法。有人把《人间词 话》中反对用典等观点与胡 适的“八不主义”相联系,这 种比较流于表面,我想到的 是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 现代命运》一书中对中国文 人画的批评,认为明清画家 讲究“气韵”的笔墨意趣,发 展出烦琐的审美套式,只具 区域性美学意趣而缺乏普适 价值。这一西方“现代”偏见 在后现代境遇中被翻转,如 诺曼?布列逊在《视阈与绘 画》一书中将文艺复兴时期 的提香与北宋的巨然并置, 认为他们分别代表了西东方 “凝视”与“瞥视”的视觉性范 式。 列文森的偏见是一回事 ,某种意义上这似乎也是中 国文化走向现代的自然过程 。与儒家的现代命运相似, 中国的山水画不再讲求皴法 之类的笔墨意趣而趋向写实 主义。传统在近现代处处发 生断裂,不光是绘画。张爱 玲的《更衣记》一文讲服装 的古今变迁,中国古代服装 充塞着有闲阶级才能欣赏的 繁缛的图案与无意义的点缀 品,到清末发生突变,出现 紧身窄袖等样式,因此她总 结:“我们的时装的历史, 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 品的逐渐减去。”这跟皴法 的消失是同样的道理。 …… 这几篇文章是抗疫日子 的副产品,已值衰齿暮年, 日有所惊。记性本来不好, 近来更是过目即忘,怀疑是 否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早上 发现咖啡杯失踪,原来是昨 天放进微波炉里,忘了。第 一篇在《复旦学报》发表后 ,有朋友指出,把罗钢误写 成钱钢,让我大大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