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接续绝学的历程--李学勤先生访谈录(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汇集了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李学勤先生的各种访谈百余篇,内容涉及到李先生的成长经历、治学方法、学术兴趣、学术观点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学术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李先生的大师风范,同时也对于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目录 上册 第一辑 综合评述 科学高峰、学术师承及其他 ——李学勤治学经验杂谈/忍言 介绍李学勤先生 ——文献与考古研究的结合/晓云 李学勤学术研究评述/刘国忠 记李学勤先生/晓云 李学勤科学研究方法/[关]雷敦和 李学勤先生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王泽文 古玉研究四论 ——谈李学勤先生在古玉研究上的贡献/潘守永 李学勤先生在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地位与贡献/张懋镕 取用新材料,研求新问题 ——李学勤先生与古文字、文献学、文明史研究/江林昌 潜心探研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 ——李学勤先生的学术研究之路/刘国忠 从“重新估价”到“走出疑古”再到“重写学术史” ——李学勤先生治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田旭东 第二辑 系列访谈与回忆 李学勤 ——中国历史学学者/邵滨鸿 重估中华古文明 揭示历史真面目 ——访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李四龙 康大鹏 顾永新 二重证据两个重估走出疑古 ——李学勤先生近期著作及学术活动/江林昌 我们有信心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 ——访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周溯源 追寻中华古文明 ——访“夏商周断代工程”办公室及工程专家组组长、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 李学勤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杨鸥 夏商周历史纪年研究的重大突破 ——访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周溯源 大学生时代的李学勤/钱耕森 新古文学派的表帜/祝敏申 辛勤耕作在殷甲周金之间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学勤研究员/王淑清 “我的一生都与历史所分不开” ——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延枫 与清华结缘五十载 ——访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潘可佳 张元智 周寅婕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访谈录 ——早期特殊的读书治学经历(少年一1954)/康香阁 再访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 ——治学经历(1955—1976)/康香阁 李学勤:把玩符号的“首席科学家”/班若川 李学勤:拼接一段民族魂/路琰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学科多领域探索 ——访李学勤教授/邹兆辰 让模糊的古代文明清晰起来 ——李学勤访谈录/曾涛 李学勤:“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戴燕 从追寻符号的魅力到探索中国古代文明 ——李学勤访谈录/陈颖飞 李学勤与清华简研究侧记/刘国忠 观于海者难为水 ——采访思想史室学术前辈李学勤先生/张海晏 于常春 张文修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成长及治学之路 ——童年、青少年读书经历/于玉蓉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口述历史 ——童年与求学/李学勤 于玉蓉 李学勤:“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学人/于玉蓉 李学勤:学问果然勤中得/陈洁 三尺讲台上的史学大家 ——记2011年度“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李学勤/高原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我为青铜器狂/紫薇 李学勤:归去来兮,勤在清华/吴亚顺 学林泰斗 勤耕不辍 ——访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张卫东 重估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 ——李学勤先生谈清华简的学术意义及对于历史文化再认识的作用/杨雪 秦颖摄影手记:李学勤先生/秦颖 出土文献研究六十年 ——李学勤教授访谈录/李颖 追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访谈录/李学勤 于玉蓉 李学勤谈“红楼”旧事/单颖文 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学术价值 ——访李学勤先生/田乐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 ——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李学勤 裘锡圭 第三辑学术情怀 日本当前的考古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访著名学者李学勤/程京生 甲骨文发现一百年 ——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刘树勇 考古与公众 ——李学勤先生答记者问/周毅 李学勤谈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易丹 中国文字从起源到形成和书法同时产生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对刘正成谈书法艺术/许洪国 十万铜铸文字几多华夏故事 ——访历史学家李学勤和古文字学者刘雨/邢宇皓 树立忧患意识加强道德教育 ——访全国政协委员李学勤/潘国霖 研究甲骨还有意义吗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中心主任李学勤/刘观宏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指出华夏文明将锁定晋南/贾发义 李学勤谈《周易》/孟彦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刘成群 运城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 大学教授李学勤答记者问/吴丽 研究姓氏文化洛阳堪当重任 ——访历史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宋赞斌 河南建设文化强省势在必然 ——听李学勤先生谈中原文化/孙勇 殷墟之下的辉煌文明 ——访历史学家李学勤/袁因 下册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勤:北川重建,大禹故里何去何从?/李培 周豫 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访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南珊 李学勤:让国史上延千年/李远江 对话李学勤让人民从实物中切身感知历史/苏娅 文字·文明 ——李学勤访谈/张公者 具茨山岩画具有划时代意义 ——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覃岩峰 李学勤:大发现 序言 李学勤先生是享誉海内 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 1952年,李先生参加编著 《殷虚文字缀合》,从此开 始了他的学术历程。至今为 止,李学勤先生已经出版了 40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 约2000篇,在上古史、甲 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 字研究、简帛学和学术史等 各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他的许多见解和主张,在很 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学科的 面貌,引领着中国古代文史 研究的发展方向。李学勤先 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当之 无愧的一面旗帜。 作为李学勤先生的学生 ,这些年来我有幸亲炙于先 生门下,得以一窥先生的道 德文章。自2015年起,蒙 先生不弃,我又有幸成为先 生的学术助手,协助他编辑 学术文集。于是我开始利用 这一机会,留意搜集李先生 的相关材料。在工作过程中 ,我意外发现,由于李先生 具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社会 影响力,在紧张的科研工作 之余,他还需要经常接受媒 体记者的采访,因此在许许 多多的报纸杂志中,关于李 先生的访谈和报导都非常丰 富。这些对话、访谈和评述 涉及李先生的学术历程、治 学方法、学术见解和家国情 怀等方方面面,可以让我们 在细心研读李先生的学术论 著之余,更全面地了解李先 生的学术风范,而且会对读 者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但是 ,正在编辑中的《李学勤文 集》一书,囿于体例,并没 有收录这方面的材料,殊为 可惜。于是,我突然萌发了 一个想法:能否在编辑李先 生的论著之余,专门将有关 的访谈、报道、书评等与李 先生相关的材料搜集在一起 ,编辑出版一部有关李先生 的访谈录,让更多的读者从 李先生的成长历程与学术成 就中获得启迪? 我就这个想法与负责出 版李先生文集的江西教育出 版社诸位领导进行了沟通, 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与大 力支持。于是,我把陆续搜 集起来的相关材料汇集起来 ,编成了这本《接续绝学的 历程——李学勤先生访谈录 》。由于所涉及的材料众多 ,我对相关文章做了一定的 筛选,一些过于简单的报道 或重复性太多的内容就没有 编入本书;还有一些访谈资 料由于遍寻不获,也未能够 收入书中。我把这些文章大 致分为七辑,第一辑是《综 合评述》,收录那些比较全 面评述李先生学术成就的论 文;第二辑是《系列访谈和 回忆》,收录那些对李先生 进行访谈或回忆的报导或文 章;第三辑是《学术情怀》 ,收录那些李先生对学术热 点发表见解的访谈;第四辑 是《金针度人与学科建设》 ,收录那些李先生指导学生 和进行学科建设方面的文章 ;第五辑是《书评荟萃》, 收录那些对李先生的论文或 著作进行评价的成果;第六 辑是《学术自传与学术年谱 》,收录数篇李先生总结自 己学术工作的文章,以及我 们增补编成的《李学勤先生 学术年谱》;第七辑是《海 外反响》(影印),收录两篇 对李先生进行访谈或对其论 著进行评价的西文文献。当 然,上述的这些分类只是大 致的,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 读所做的编排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 些访谈录是出自众多的学者 或媒体人之手,一些文章由 于采访者缺少专业背景,访 谈内容在发表时未经李先生 本人的审定,所以未必能完 全符合李先生的原意。另外 ,本书中所涉及的访谈人或 媒体记者很多,由于我们缺 少一些采访者的联系方式, 所以一些文章在收入本书时 ,没有能够与采访者联系上 ,这也是我们需要致歉的。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是 与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分不 开的。首先当然要感谢李学 勤先生。先生最初对于访谈 录的编选工作还有一些保留 意见,但在我向他说明了本 书对于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 帮助作用之后,他就积极支 持我从事这一工作。其次要 感谢师母,她不仅在生活上 对我多加关照,还给我提供 了多篇她珍存多年的相关报 道。再次要感谢美国达慕思 大学荣休教授艾兰女士。艾 兰教授是美国《古代中国》 杂志的主编,也是李先生相 识多年的好友。在获知我们 正在编选李先生的访谈录时 ,她不仅帮我们搜集了与李 先生相关的各种西文资料, 而且慨允我们使用《古代中 国》所登出的相关文章,并 协助联系落实其他刊物的授 权问题。最后,要感谢清华 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 心的领导和同仁,以及江西 教育出版社的诸位领导和编 辑杨心远女士所付出的辛勤 劳动。 最后我想对本书的名字“ 接续绝学的历程”做一些说 明。之所以想到这个题目, 是因为考虑到李先生的研究 焦点,一直集中在对中国古 代文明的研究方面,而他所 利用的材料,除了传世古籍 之外,还大量涉及甲骨文、 青铜器与金文、玉器、简牍 与帛书等古文字资料及其他 考古材料。由于学涉专门, 内容艰深,在一般的读者眼 中,这些资料的利用与研究 工作属于“绝学”。另外,北 宋思想家张载有著名的横渠 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李先生多年 来苦心孤诣研究中国古代文 明,其工作性质与贡献恰与 “为往圣继绝学”相吻合。学 术的薪火,正是通过李先生 的科研工作得以传承, 导语 李学勤先生是当代的国学大师,在长达60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他在甲骨学、青铜器、简帛、先秦秦汉史、历史文献学、考古学等许多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受到了学术界的共同景仰。本书汇集了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李学勤先生的各种访谈百余篇。 精彩页 在古文字学和考古界,李学勤是富于活力而又成绩卓著的。 古文字,是指甲骨文、金文、陶文、简牍及缯书等。它们有的比起现存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还要早10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一般人眼里,这些都是“天书”,就是不少专攻史学的,也视为畏途。难怪有人曾说,搞古文字的“若射覆然”。当然,把古文字研究视如猜谜和押宝,这是出于无知的诳话,事实上它同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仅从“五四”以后算起,在这个领域里就已经出现不少以此名家的前辈。他们辨认了许多文字,逐渐从一堆杂乱无章、破烂不堪的古董、瓦片里,整理出许多令人信服的古史资料。也正是在前人开拓的这片斑斓绚丽的古史园地上,李学勤辛勤地爬梳抉择,终于获得了丰累的硕果。 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殷虚文字缀合》。它是把1949年前出版的《殷虚文字甲编》和《乙编》所收录的许多破裂的甲骨碎片,一一缀合复原,成为甲骨文研究一部完整可辨的资料。这部在甲骨文研究中具有总结性的著作,是由三个人编的,其中有一位就是李学勤,当时他才不过22岁。四年之后,李学勤的另一本专著《殷代地理简论》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它是采用地名考订排比方法,对有关的甲骨文做了一番系统的整理。《缀合》和《简论》这两部不同类型的著作,就已把这位年轻学者的才华和学力展现在人们面前了。前者表明了他的眼力和功夫,后者则反映了他匠心独运的方法。 除此之外,李学勤还陆续发表了单篇论文十多篇。内容有甲骨文字的考释、铜器文物的鉴别、社会制度风俗的探讨。不但牵涉的面相当广泛,而且在方法上也有独创的地方。比如他在24岁写的那篇《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虽然在甲骨分期上因为没有看到某些发掘记录,致使某些观点需要修正,但他肯定甲骨文中除了王卜辞以外,还有许多是“非王卜辞”,则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正确的结论。直到现在,它还是不失为一篇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又如对战国的器铭,过去人们只是就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等分别地进行研究,李学勤在《战国题铭概述》中则将它们贯而为一,做了综合性的探讨。这一点也是曾经得到学术界相当好评的。 这些成就都是李学勤在30岁以前就已取得的。“三十而立”,笔者不了解历史或考古学界承认一个学者能够站住,是否有个什么标尺。如果我们现在说,当时已有这么多著述问世的李学勤,就已经在学术界站立起来了,恐怕不为过分吧。 或许有人会问,李学勤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能在古文字学和考古方面有这样的成就,他是从哪儿探得的奥秘,出自哪位名家的指点?过去学界有所谓“京派”和“海派”的说法,这两派究竟如何区分,谁也不曾明确说过。据说“京派”的特点是重师承,守师法。李学勤生于北京,学于北京,但要说学术师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哪一位名家他也“高攀不上”。当他进行甲骨文缀合的时候,还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后来他到了历史所,一直是在侯外庐同志领导下的思想史研究室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搞古文字和考古都是“副业”,只能零敲碎打地进行。当然,这绝不是说他是无师自通的“天才”。事实倒是,由于没有专门导师的指点,李学勤在长期治学的道路上,就特别注意对许多先辈名家的治学特点和专长,进行认真的揣摩,以期融而贯之,据为己有。事情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学无专师,难免要走点不必要的弯路;但倘能博采众长,倒可以避免某些拘于师法,偏执一隅的固陋习气。这就正像百衲本的“二十四史”,在实际使用中比起哪个有名的版本都更受人欢迎的道理一样。本来,师与生的界限就不是截然鸿沟,他们之间的区分,正像韩文公说的,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无常师”倒是很多学术上有成就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经验过的事实。 那么,李学勤治学有什么“秘诀”呢?笔者未曾听过他谈起什么“秘诀”,也不相信真有什么“秘诀”。不过,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体会,李学勤治学倒有他的几个特点值得谈一谈。什么特点呢?说来也极其平常,那就是,勇敢、勤奋和会通。 勇敢,在学术上就是不怕名人,不怕权威。科学殿堂不是帝王的寝宫,它的大门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着的。科学上的名人和权威,都曾在它里面穿堂入室,为我们展示了世界许多奇珍瑰宝,他们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但他们的一切成就,也只是指示后人前进的路标,不是让人停步的“红灯”,是后人攀登高峰的阶梯,不是禁止闯越的屏障。所以,尊重名人权威和不怕名人权威是可以也应该统一的。李学勤就曾同笔者几次谈起自己对许多学术界前辈的崇敬心情,但却未曾把谁当作只能俯伏崇拜的偶像。他从小就爱读书,什么书都读,就连《古史辨》,柏格森的《创化论》,卡尔纳普的《逻辑的语法结构》以及罗素等人的哲学专著,他都曾啃过。金岳霖的《逻辑》,他先后就读过多次,其中《介绍一个逻辑系统》一章,曾使他一度入了迷,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也还兴味盎然。当时,李学勤还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怎么敢去读这些相当艰深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