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波兰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是中东欧大国,也是欧盟重要成员国和欧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代表。波兰是最早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之一,还是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的共同发起国、诞生地和重要参与方。2015年,中国和波兰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波兰,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在“一带一路”和“17+1合作”框架下,中波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人文交往等多个合作领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本书的主题是传承中波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珍贵理念,推动巩固新时代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由中国和波兰外交官以及两国政要、专家、学者、记者、企业家和友好人士代表等28名作者协力创作。作者们多为发展两国关系作出过贡献并有一定代表性,以大视角写小故事,聚焦中国和波兰友好关系及民间交往,从某一侧面客观反映了中波关系演变发展的历史,激励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地投入两国友好合作事业。两国大使分别作序,寄语两国读者共同增进中波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让中波友谊的火炬代代相传。 目录 序/刘光源 序/赛熙军 记忆篇 隆金·帕斯图夏克:我与中国及中国人的渊源 刘彦顺:满目风光七十载,结伴同行向共赢 苑桂森:中波交往史上的巅峰故事 徐坚:传统友谊,薪火相传 彼得·嘎吉诺夫斯基:为波中两国交往牵线搭桥 孙玉玺:肖邦公园里的中国故事 骆亦粟:中波友好关系中的亮点 克日什托夫·加夫利科夫斯基:我认识中国的路径 高佩玉:几次难忘的经历 陈晓波:墓碑上的小帆船 人物篇 王砚:为中波人民友谊大厦添砖加瓦 易丽君:波中友谊之花 李云彤:做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 帕维尔·布尔德尔斯基:我的宁波之爱 芮兆龙:中波搭建的翻译平台 文可:一片丹心在玉壶 司徒静:缘分 合作篇 理查德·格雷茨奈尔: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 仲波:刚毅坚卓 义礼仁智——记中波公司 兹齐斯瓦夫·毕克:往来不断——我前往中国的次数还在不断刷新 顾根富:汗水换来船长的眼泪 苗华寿:推动中波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 交流篇 周晓沛:特殊艺术的独特魅力 姚曼华:“小杜鹃”和我 鲁安杰:超越文化差异,重新教育自我 高帆:华沙和奥斯维辛的记忆 俞瑞琳:中国人的肖邦情结 梁全炳:永恒的雕像 后记/周晓沛 序言 厚植友谊,深耕合作 ——为《我们和你们:中国和波兰的故事》作序 中国和波兰虽相隔万里,但彼此交往源远流长。两国 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两国人民都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波兰是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中波交往史上有很多“第一”令人印象深刻:首位向西方 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有“波兰的马可·波罗”之 称的卜弥格,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公 司,第一个赴华演出的外国歌舞团——马佐夫舍歌舞团。 建交70年来,两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双边关系始终 发展向前。进入21世纪以来,双方各领域合作的深度、广 度和热度持续提升。从2004年两国结为“友好合作伙伴” 、2011年成为“战略伙伴”,双方不断合力打造中波关系 的“升级版”。2016年,习近平主席成功对波兰进行国事 访问,两国领导人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地方等领 域达成一系列重要合作共识,中波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 伴,实现了两国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次飞跃。 当前,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中波 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人文交往等多个合作领域呈现良 好发展势头。2018年,中波双边贸易额达245.8亿美元,同 比增加15.3%。在波兰的主要中资企业已增至70余家,据不 完全统计,投资总额达22.7亿美元,企业本地化率高达95% 以上。多家中资银行在波设立分支机构,持续向波经济注 资达10亿美元。两国首都间每天都有直飞航班;20%的中欧 班列抵达或者经过波兰。革但斯克港也被中远海运划为波 罗的海的转运中心,每周都有1.9万标箱货轮往来于革港与 远东地区。在两国互联互通的助力下,双方人员往来更加 频密,中国来波兰的游客逐年增加,从2016的7万到2017年 的14万,2018年突破18万。两国签署了相互承认高等教育 文凭和学位协议,双向留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波中 国留学生约有1500人,在中国的波兰留学生超过2100人。 中国教授波兰语的高校达到14所,同时,已有5所孔子学院 、2所孔子课堂落户波兰。今年,华沙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和 西里西亚大学等三所高校的孔子课堂也即将揭牌。此外, 两国文化交流活动数量也逐年攀升,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 。地方合作方兴未艾,充满活力。 今年是中波建交70周年,为我们梳理既往、审视当下 、面向未来带来重要契机。70年来,中波关系经历了不平 凡的岁月,双方共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首先 ,中波间不存在任何冲突和根本利益分歧,双方始终相互 尊重、平等相待,这已成为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向前的重要 原则。其次,中波两国民意相亲,几十年来无数中波友人 积极投身中波友好,在两国间搭建友谊之桥,成为中波传 统友谊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第三,几十年来中波各领域 合作扎实推进,双、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中波关系 未来发展积聚了重要动能。基于上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 相信,未来中波关系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中波各为所 在地区重要经济体,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在全球贸易保护 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有所抬头的大背景下,中波在 “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加强合作,彼此借力 ,既是历史的传承、现实的需要,同时也顺应新形势下各 方呼唤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强音。 展望未来,中国始终怀着极大的诚意和期待发展中波 关系。希望两国能以建交70年为新起点,抓住机遇,承前 启后,平等相待,携手并进,推进两国经贸、投资、科技 、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打造长 期稳定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真正造福两国人民。 作为中波建交70周年的献礼之作,《我们和你们:中 国和波兰的故事》一书生动记载了中波关系经历的不凡进 程,唤起我们对两国传统友谊的珍贵回忆以及对未来合作 的美好憧憬。相信此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波关 系发展的历史,也将激励两国人民更多关注中波关系发展 的未来,为推动中波关系不断添砖加瓦。我愿借此机会向 所有参与撰写此书的两国友人,向所有关心中国发展、为 中波友好事业作出贡献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 感谢! 刘光源(签名) 中国驻波兰大使 导语 本书由资深外交官周晓沛大使和学者赵刚教授共同主编,邀请两国友好人士、学者、记者、教师、企业家和青年代表等共20多名同仁协力创作。作者们以本人的亲历亲闻,从不同年代、多个侧面,聚焦中国和波兰友好关系及民间交往,反映建交70年来双边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历程,讴歌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与合作,为新时代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油添彩。 后记 波兰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为纪念中波建 交70周年,中宣部五洲传播出版社与外交部老干部笔会联 合编辑出版“我们和你们”丛书之《中国和波兰的故事》 (中、波文版),同时在国内外发行。 中波建交70年来,两国保持双边关系平稳发展,结下 深厚传统友谊。进入21世纪后,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中波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该书主题是传承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珍贵理念,推动巩 固新时代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我们特邀请中国和波兰 外交官以及两国政要、专家、学者、记者、企业家和友好 人士代表等约30名同仁协力创作。 在中国驻波兰大使馆、驻革但斯克总领馆和波兰驻华 大使馆及北外欧语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和波兰的故 事》征文工作顺利完成。令编者感动的是,老一代“波兰 通”,尽管已是高龄,有的健康欠佳,仍带病坚持写作并 反复修改,将自己在波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有意义的 故事及两国关系中亲历见证的重大事件,原原本本地娓娓 道来,对后人颇有教育、启迪及传承意义。中国人民的老 朋友帕斯图夏克参议长讲述了他与中国及中国人的渊源、 两国议会之间的友好交往及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的 来龙去脉。嘎吉诺夫斯基作为波中议员友好小组主席,与 读者分享了怎样积极为双方友好交流与合作“做媒”—— 牵线搭桥,并“宣传真实中国”的亲身经历。波兰姑娘和 小伙则分别倾诉了不远万里来中国“爱情长跑”的感人缘 分及友谊结晶。波方的一些老外交官朋友,也表示要为文 集撰写“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文章”,但由于年高体衰或 患病住院而未能如愿,甚为遗憾。本文集中的一大亮点是 ,1951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 公司的双方代表,携手向我们展示了公司从艰辛创业、历 经磨难到飞跃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全景图。中波双方员工为 开辟“海上铁路”,为两国的建设事业和贸易运输作出了 巨大贡献,也为中波人民友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本书作 者多为发展两国关系作出过贡献并有一定代表性,以大视 角写小故事,聚焦中国和波兰友好关系及民间交往,从某 一侧面客观反映了中波关系演变发展的历史,激励青年一 代更加积极地投入友好合作事业。 最后,衷心感谢中波两国特命全权大使拨冗为本书作 序。刘光源大使写道:文集生动记载了中波关系经历的不 凡进程,唤起我们对两国传统友谊的珍贵回忆以及对未来 合作的美好憧憬。相信此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 波关系发展的历史,也将激励两国人民更多关注中波关系 发展的未来,为推动中波关系不断添砖加瓦。波兰驻华大 使赛熙军指出:波中两国及其相互合作是使这个变化万千 的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我相信,我们将在未来共同证实 这一点,同时将共同发展和提升双边关系,造福两国人民 。 让我们共同为弘扬中波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纪念中 波建交70周年大庆献上一份厚礼。谨再次感谢诸位朋友的 鼎力相助!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中波建交70周年的献礼之作,《我们和你们 :中国和波兰的故事》-书生动记载了中波关系经历的 不凡进程,唤起我们对两国传统友谊的珍贵回忆以及 对未来合作的美好憧憬。相信此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 好地了解中波关系发展的历史,也将激励两国人民更 多关注中波关系发展的未来,为推动中波关系不断添 砖加瓦。我愿借此机会向所有参与撰写此书的两国友 人,向所有关心中国发展、为中波友好事业作出贡献 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中国驻波兰大使,刘光源 在各自社会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们两国相互 理解和尊重,并认可彼此过去三四十年内取得的成就 。尽管现令两国政治、经济模式不同,波兰和中国已 同属世界上发展快的国家。 增强波中之间的合作,不仅有赖于双方的意愿, 还需要熟悉彼此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因此,一些语言 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作者们利用此书分享了他们参与 波中文化交流的经验,此类项目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波中两国及其相互合作是使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稳定的重要因素。我相信,我们将在未来共同证实这 一点,同时将共同发展和提升双边关系,造福两国人 民。 ——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赛熙军 精彩页 我与中国及中国人的渊源 隆金·帕斯图夏克(波兰参议院前议长) 我与中国及中国人的渊源,始于与中国学生的接触,并逐渐扩展到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然后是在我写的研究类文章和作品中引入有关中国的话题,以及在双边学术合作框架下访问中国。在我任波兰议会众议院议员以及参议院议长的15年间(1991—2005),我与中国伙伴保持着密切的议会层面的联系。我与中国的联系还包括我的家庭关系:我的女儿亚历山德拉·帕斯图夏克毕业于华沙大学中文系,她也曾在北京学习,现在经营着一家促进波中商业合作的公司。她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外孙女克拉拉,目前正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书。所以说,我的学术生涯和家庭生活都与中国、中国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4年9月,我与中国人有了第一次接触。当时,我刚开始在华沙大学学习,被分配到华沙基茨基大街旁的学生宿舍。我刚到宿舍时,宿舍管理员问我是否懂英语,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提议让我和两个中国学生住一起。这两个中国学生当时还不会讲波兰语,但管理员说,我可以用英语和他们交流。我同意了,并和这两位中国学生一起住了一年。他们中的一位就是裴元颖,后来成为中国驻波兰大使(1987年8月至1992年4月)。在他出使波兰期间,我们又恢复了联系,并达成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1963—2004年,我在华沙的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工作,主要负责处理美国事务和全球问题。但是,如果不考虑中国在世界政治中发挥的作用,就很难处理这类问题,所以,中国问题总是出现在我写的与美国有关的书中。例如:在《从乔治·华盛顿到唐纳德·特朗普的美国历任总统》(华沙,2018年)这部三卷本著作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在《美国的外交(18—19世纪)》一书中,有两章的标题分别是:“与中国的第一次接触”“美国外交在中国”;在我的最新作品《唐纳德·特朗普,第一位这样的总统》(华沙,2019年)中,我用批判的视角审视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并对中国在美国现任总统善变的外交政策背景下仍保持建设性政策给予积极评价。 除了书籍以外,我还写了大量与中国有关的学术和时政文章。例如:《注意中国在美国政治战略中的地位》(1980年)、《美国政治中的中国》(2010年)、《从杜鲁门到奥巴马的历任美国总统的对华态度》(2014年)、《波中战略伙伴关系》(2018年)。 我与中国的联系还包括与中国高校的交往。担任众议院议员和参议院议长期间,我与中国全国人大及其领导人进行了富有建设性且友好的交流。作为“波兰之家”学术委员会主席,我参加了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多次会面和会议,我们也邀请了许多中国机构的代表访问波兰。 以下,我想引用我的文章《波兰—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一些内容(这篇文章发表在“波兰之家”2018年第6期小册子上):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以来,波兰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中国的全方位友好关系。1989年波兰政治转型后,中国一边等待,一边观察波兰的变化;波兰新政府则把注意力转向发展同欧盟和美国的关系,忽视了世界其他地区。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刚开始,中国重燃与中东欧合作的兴趣,中国人开始重新发现中东欧地区。两个基础性文件确定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包括波兰)关系的范围和形式。第一份文件是2012年4月26日由当时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华沙宣布的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第二份文件是2013年11月26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东欧16国领导人时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当时的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参加了此次会晤。 这两份文件的内容都非常详细,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话”,而是介绍了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中国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了负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的秘书处。以上这些文件向我们展示了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但却保持密切合作的两个地区之间充满雄心且全面的合作计划。 由于一些欧盟国家怀疑中国正在与欧盟竞争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李克强总理在布加勒斯特着重强调:“中国和中东欧地区之间的务实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而且有利于整个欧洲”,“这种合作是中国与欧盟关系的一部分。”所以说,“16+1合作”框架就是28+1合作框架,因为16个中东欧国家中,有11个是欧盟成员国。 中国倡议与中东欧各国全面发展经济、文化、科学和社会合作,提出了“战略伙伴关系”和“加强政治互信”的“指导方针”。与此相关,每年都会在“16+1”框架下举办政府首脑会晤。 然而,最重要的是为发展经贸关系而实施的一些政策。温家宝总理于2012年宣布,为中东欧国家设立100亿美元专项信贷额度。这些贷款的一部分将以优惠条件提供给中东欧国家,主要用于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技术和绿色经济发展。现任总理李克强后来也确认了这笔贷款的数额。2013年11月又设立了投资合作基金。根据中国的计划,促进贸易和投资应该能够使双方贸易额在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