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第2辑)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本书通过个体生命叙事的方式,由一代老电力人口述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当人们被细腻丰满、生动感人的生命叙事所打动时,历史的生动纹理便徐徐展开。广东电力的发展脉络便解构在了这一个个生命的奋斗史中,以个体形式自觉完成了时代集体记忆的重建。 目录 林应春:从“童工”到“电力人” 郭渭彬:自古忠孝两难全 陈硕年:不愧苍天不愧民 邹锦鹏:我的一生是幸运的 赵甘泉:从艰难困苦中走来 郭劲梅:梅花香自苦寒来 温瑞泉:业精于勤,学而致知 谭忠仁:光明路,漠阳情 刘浩川:将奉献进行到底 游新林:努力成为响亮的“名片” 谭洁明:亲历电力变革 张岗:我的奋斗没有终点 李木清:执着的“电力医生” 李子添:寻找光明 汤显洲:活到老学到老 李晚:揽尽风雨苫亦甜 宋情国:广阔的天地是我们的车间 李江: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黄本强:不畏惊雷暴风疾,高架线路贯蓝天 黄振强:与电“亲密接触” 刘厚毅:电灯在心中长明 张荣桐:风雨无阻,不负光阴 陈史秀:随遇而安,随心而动 苏棣芳:招牌是这样擦亮的 陈雪华:平凡如我,只是沧海一粟 蒋礼强:尽职尽责,艰苦奋斗 杨文伟:书生电力偶相逢 陈贤园:苦乐年华 罗倩仪:平凡岗位亦芬芳,巾帼勋章自勤来 邓业生:一心一意做“电力先行者” 序言 历史印记镌刻在个体生命之中 时光流逝,历史终将以另外的面貌封存。它或许是老 屋里的一角青砖,或许是古城上的一片碎瓦,抑或是文 物、票据和影像。其中,有一种封存的方式尤为鲜活,这 就是个体生命。每个时代的印记,将保留在每一个人的个 体生命之中。 人,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体生命的苦乐辛酸,映 射着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时代共同的经历和命运。 历史作为曾经活着的社会存在,交织在人物故事之中。而 展现“历史”其原有的生命、温度、起伏和规律,最好的 方式便是个体生命叙事。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 (第二辑)出版了。这本书通过个体生命叙事的方式,由 一代老电力人口述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当人们被细腻丰 满、生动感人的生命叙事所打动时,历史的生动纹理便徐 徐展开。广东电力的发展脉络便解构在了这一个个生命的 奋斗史中,以个体形式自觉完成了时代集体记忆的重建。 广东电网一直致力于挖掘历史、记录历史、传承历 史,其目的无疑是以史为鉴、以史明智。在书中,我们和 郭渭彬、温瑞泉、刘浩川、李木清、宋情国、黄本强等一 批老电力人一同来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重临热火朝天的建 设现场,学习和领略的便是一代电力人的精神风骨和家国 情怀。 他们对知识是如此渴求—— 杨文伟:我爱看书到什么程度呢?小时候,有一次我 去县城,偶然看到一家新华书店,里面有很多书,我好高 兴,就进去看书,看得完全忘了回去……上中学时,学校 有图书馆,那对我犹如一座宝藏,一有空我就会去借书来 读。 黄本强:196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 到华南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征报函授的消息,我就去报 名,参加考试。工作几年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高中知 识的学习,一考就考上了。 宋情国:工作后的前几年,我到处奔波,先后转战武 汉、济南、郑州、兰州、南昌、韶关等地。但不管到哪 里,我一直没放弃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不管去哪,我都 会将一套速成中学课本带在身边,一路自学。 …… 他们对工作是如此执着—— 陈贤园:记得海丰县刚建设成35千伏县级电网时…… 没有工程车,我们就靠板车装、人手拉来运输水泥杆等设 备。那会儿大家穿着解放鞋,踩在没过小腿的泥水里,也 没人叫苦叫脏。没有吊车,要竖起电杆,我们只能用土办 法:用三根绳子捆好电杆一头,把另一头扎进坑里,然后 大家一起用力拉绳子,等拉到一定高度后,再用竹梯顶住 电杆使劲推,硬是把电杆竖起来。 李木清:要知道,从事电网检修,不被电击到是不可 能的,特别是在以前那样简陋的工作条件下,我从事检修 工作34年,被电击的经历就有两次。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一 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仙塘的一个变压器短 路,冒着火花,“噼里啪啦”地响。 谭忠仁:1965年3至4月间的一个早上,我上班时,发 现5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停机,原因是六个汽缸盖中一个 漏水……没有图纸,我只能从头做起,自己绘制柴油机重 要部件的图纸,一件件测原件尺寸、描图、绘图……反复 校核多遍确信万无一失后,才将设计图交付阳江农械厂和 江门机械厂制造。所幸,部件加工运回电力厂后均合用, 我们的备品备件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刘浩川:工放、冲放、残压等电气试验都能完成,但 避雷器运行中,在雷电波作用下,避雷器导通后接着而来 的工频电流能否被遮断的续流遮断?试验该怎么做?这些 都成了眼前最大的问题。在测量条件很落后的状态下,这 是一项难度极高的系统性试验,我已经记不清在试验现场 多少个日夜没有好好休息。 …… 他们对家庭是如此忠贞—— 谭洁明:1958年10月,我们幸福地结婚了,大女儿谭 丽华在次年降生。甜蜜的爱情始终伴随我们,梦幻般的婚 姻让我们携手走过近60个春秋。妻子是我背后的英雄,我 平时忙于工作,经常下乡,疏于照顾家庭,妻子默默帮我 操持家务。 温瑞泉:妻子年轻时过度劳累,退休后身体出现了不 适,病情也十分不乐观,我将她的健康作为我人生最后的 一个工程项目,不断地为她寻医问药,哪怕到最后她必须 被全程护理着,我也一直陪在她身边。她患的是脑痴呆, 前后病了18年……但到了2009年,她还是离我而去。 张岗:我家人全住在农村,父亲年迈无依,我作为儿 子未能常伴跟前尽孝,我和妻子长期两地分居……在我心 里,除了工作,还有一份牵挂、一份责任。 …… 他们的人生经验与感悟,更值得我们深思—— 李江:我坚守我的原则和理念,对自己监督下的施工 项目和运行中的设备,我会根据我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判断 安全与否,并决定是否加以制止。电力生产,安全就是底 线,这是我在安全员位置上的见识告诉我的准则。 郭渭彬:不论从事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工作,都 要学好外语。能查阅外文参考资料,才能获得新信息,获 得第一手资料,做出自己的判断与研究。学一些哲学可以 使我们的智慧进一步 导语 广东电网一直致力于挖掘历史、记录历史、传承历史,其目的无疑是以史为鉴、以史明智。 在书中,我们和郭渭彬、温瑞泉、刘浩川、李木清、宋情国、黄本强等一批老电力人一同来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重临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学习和领略的便是一代电力人的精神风骨和家国情怀。 后记 2014年12月,《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第一辑)的 出版,在公司系统引起了良好反响,不少老同志认为这件 事干得好,并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出第二辑,通过这一 平台,讲述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为企业和 自身共同留存一份珍贵记忆。 2016年,《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第二辑)的人物 筛选和组稿工作正式启动。然而,工作的开展并没有我们 预想的那么顺利,由于各种原因,项目推进时断时续,甚 至处于搁置状态。在此期间,有几位拟编入第二辑的老同 志还没来得及接受采访就离开了人世,他们各自那一段段 鲜活的历史便无法再延续,这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时光飞逝,眨眼间我们来到了2019年。2019年是新中 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我们以什么方式 来庆祝新中国70华诞呢?围绕成就宣传、文化宣传、典型 宣传等板块,我们列了十几项重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编 辑出版《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第二辑),希望通过挖 掘、讲述老电力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奋进的感人励志故 事,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家国情怀,凝聚公司爱党、爱 国、爱企的强大正能量。同时,也算是不负老同志的期 盼,满足了他们心中的愿望。 2019年4月,《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第二辑)的 编印工作重新启动。我们继续沿用第一辑的风格,版设、 文风保持不变,继续采用封面照、人物简介、主稿和插图 相组合的体例,各篇文章以对应人物的年龄大小为序排 列。 截至2019年5月,公司共收到各单位推选的人物素材 42个,我们从中挑选了25个,人物覆盖各地市供电局和部 分广州地区单位。同时为了全面反映广东电力70年改革发 展的历程,我们增补了郭渭彬、黄本强、赵甘泉、宋情 国、杨文伟等公司老领导、老党员、抗战老兵代表,补充 了重大事件、重大工程的记录,丰富了全书的故事维度和 人物切面。 2019年6月,我们完成了《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 (第二辑)的组稿工作。7至8月,我们先后两次召开审稿 会,对文中涉及的重要时间节点、敏感事件等逐一进行了 核实。这期间,王德鸿、梁雁、丁帆、黄成云、常雯雪5位 同志分工对每篇文章进行了审校,王德鸿同志对全书进行 了最终审定。9月19日,该书定稿,交付南方日报出版社 排版、审校。 本书策划、编撰、出版的全过程,得到了公司领导的 指导和关心,得到了直属各单位党建部和广大作者、被采 写人物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得到了南方日报出版社的鼎力 相助。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单位、 部门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全书共选录文章30篇,选用 插图140幅,约30万字。 《广东老电力人口述史》(第二辑)是公司挖掘、传 承企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文化精品丛书的重要 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用好这一平台,并不断丰富记录和 呈现历史的方式方法,让历史永远被铭记,让精神得以永 续传承。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 时间仓促,加之能力有限,本书可能存在错误和疏漏,请 读者不吝赐教。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建工作部 2019年9月 精彩页 光阴荏苒,日子如白驹过隙般在指尖溜走了,我已经过了鲐背之年。回望走过的91年人生,我经历过当童工的酸楚艰难,经历过出任工会会员的意气风发,经历过参加水电建设的热血沸腾,经历过管理电网工作的运筹帷幄,经历过编纂电力志的呕心沥血。成为一名电力人,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生命最浓厚的底色,那些酸甜苦辣,是我一辈子都珍惜的财富。 1928年7月15日,我出生在潮州一个普通的人家。父亲叫林炁云,是一名小学教师,曾在潮安城区县初二小学教书,1937年任潮安浮洋小学教导主任。母亲叫卓妙兰,是潮州城的一名绣娘。潮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母亲和许多当地的妇人一样,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用针与彩色的线,绣出精致的图案,并用这门手艺赚钱贴补家用。 我是家里的老大,在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二弟林应和,三弟林应清。原本我们是幸福的一家子,父亲温文尔雅、追求进步,母亲贤惠能干、持家教子。然而,出生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注定是要经历颠沛流离的。1938年,日军侵袭潮州,父亲在随后的某一天突然离家,苦寻无果。后来从父亲的学生那儿听说,当时父亲是加入了青年抗日联谊会,随联谊会会员一同去了南洋,从那时起便杳无音信。 母亲作为一个绣娘,要拉扯大3个儿子实在吃力,苦苦支撑了两年之后,苦于没有办法,只能含泪将最小的弟弟送了人,又把当时12岁的我送去做童工,因此,我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就再也没有接受正式教育了。最开始,我来到一家叫龙光屐店的木屐小店,只有夜以继日地干活才能有饭吃。隔年,我跟着一帮年龄比我稍大的潮州人一起来到与潮州接壤的澄海东里镇,在一家叫合成发的金银铺当童工,帮着拉风柜,为锻造金银饰品生火。 一贫如洗的家庭在我14岁时雪上加霜——母亲因饥饿染病去世,年仅35岁。在我印象中,母亲是那种典型的传统潮汕妇女,性格温和贤惠、勤劳朴实,还拥有一门抽纱刺绣的好手艺,很会持家过日子,父亲去了南洋以后,整个家庭的担子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但她没有怨言,总是埋头苦干,支撑起这个家。从此,家里便失去了唯一的支柱,我和弟弟只能到处去给人家做帮工,维持生计。 1945年,日本投降,我也从澄海回到潮州。为了继续维持生计,我在当时老市区一家叫美丽饼家的铺子里继续当童工。由于受老板的信任,我接到了采购面粉、白糖的任务,可以出去跑跑瞧瞧,不用一天到晚老待在饼食厂里,这让我非常开心。我时常到东堤的一家叫陈荣记的糖店买原料,和主人家很快便熟稔起来,糖店老板也许是觉得我是老实人,工作又勤快,便主动招我到他家的糖店工作。在那家糖店里,偶然一天在店里的茶几上看到一份名叫《雷达》的杂志,也不知道主人家从哪儿弄来的,我便好奇翻一翻。我从小跟着父亲这个教书先生,也是认得不少字的。当时,这份杂志里的内容大概是报道有关解放战争的一些情况,写得比较客观,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从里面得到不少关于共产党员的信息,这算是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启蒙读物,自那起,我便对“共产党”这几个字有了印象。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各地兴起了组建工会的热潮,当时,从凤凰山解放战争队伍(即闽粤赣边第四支队)下来的同志开始倡导组织工会,潮州就在那个时候设立了基层工会。最先我接触到了当时潮州总工会一位叫李鸿展的同志,在他的动员下,我加入了店员工会(后改名为“商业工会”),并成为一名积极分子,还带领了当时同店的同事黄海平加入工会。为什么我会那么热衷工会的活动?这要从一个小细节说起。当时,我在老市区东门街的一家菜摊前,看到几名闽粤赣边第四支队的解放军在买菜,买完菜之后,他们如数把菜钱还给了摊主,那让我很是感动,也深深认识到,这些人和国民党军人是不同的,那些人买东西从来都不给钱。所以,当地方工会成立之初,很多人都不愿意加入组织,担心出什么乱子的时候,我却积极投身其中,因为我坚信,一支作风如此正派的军队,他们的组织必然也是纪律严明,是值得信赖的。 加入工会,是我实现从童工向电力人的跨越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如果没有这段工会的经历,我可能就永远也不会踏人电力公司这扇门。每每回想起这些,我总是会感慨,虽然自己命运多舛,但是上天还是眷顾我的,而我也是因为抓住了这个机会,才能够改写自己的命运。也因为这样,我总爱和我的子孙们说起这段经历,并且一说就滔滔不绝。我是想以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中,懂得抓住机会,为自己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 我加人工会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到店员工会帮工、贴宣传口号、通知工人开会,还负责工会里的文书、会费管理等各种工作,由于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凭借不错的表现,1951年6月,我在李鸿展同志的举荐下,脱产成为工会的一名委员。在工会的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很繁杂,包括计账、组织活动、宣传政策、协调一些会员提出的问题等等,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我却乐在其中。我在店员工会一做就是四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