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老通辨/钱穆作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钱穆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钱穆先生研究老庄思想源流衍变的专著。作者从老子、庄子其人其事的考证开始,渐次论及老庄诸书的成书年代,并对道家思想的精神要义做了重要的阐释和探讨。其文章叙事说理由浅入深,研究路数独辟蹊径,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研究的扛鼎之作。 目录 自序 上卷 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博大真人——老聃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 再论老子成书年代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 中卷之上 道家政治思想 庄老的宇宙论 释道家精神义 庄子书言长生 中卷之下 比论孟庄两家论人生修养 庄子外杂篇言性义 老子书晚出补证 庄老太极无极义 庄老与易庸 下卷 记魏晋玄学三宗 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 王弼论体用 郭象庄子注中之自然义 精彩页 近人论学,好争汉、宋。谓宋儒尚义理,清儒重考据,各有所偏,可也;若立门户,树壁垒,欲尊于此而绝于彼,则未见其可也。清儒以训诂考据治古籍,厥功伟矣。其谓“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说非不是。惟求通古书训诂,其事不尽于字书小学,《尔雅》《说文》,音韵形体,转注假借之范围。此属文字通训,非关作家特诂。如孔孟言仁,岂得专据字书为说?即遵古注,亦难惬当。阮元有《论语论仁篇》《孟子论仁篇》,遍集《论》《孟》“仁”字,章句缕析,加以总说,用意可谓微至。然所窥见,仍无当于孔孟论仁之精义。昔朱子告张南轩,已指陈其症结所在。此必于孔孟思想大体,求其会通,始可得当,而岂寻章摘句,专拈《论》《孟》有“仁”字处用心,谓能胜任愉快乎?又况抱古注旧训拘墟之见,挟汉、宋门户之私,则宜其所失之益远矣。 清儒于考据,用力勤,涉猎广,而创获多。然其大体,乃颇似于校勘、辑逸之所为。跖实有余,蹈虚不足。施于每一书之整理,洵为有功。其于古人学术大体、古今史迹演变,提挈纲宗,阐抉幽微,则犹有憾。此必具综合之慧眼,有博通之深识,连类而引申之,殊途而同归焉;此亦一种考据,岂仅比对异同,网罗散失之谓乎?清儒于小学音韵,造诣深者,差已睎此境界,其他犹悬然也。 清儒亦有言,非通群经,不足以通一经。推此说之,非通诸史,亦不足以通一史;非通百家,亦不足以通一家。清儒考据,其失在于各别求之,而不务于会通。章实斋号为长于平章学术,其分别清儒为学途辙,谓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其实博涉必尚会通,否则所涉虽博,而仍陷于各别之专。清儒往往专精一史,专治一子。一史一子已毕,乃又顾而之他。故所繁称博引,貌为博而情则专,实未能兼综诸端,体大思精,作深入会通之想也。 衡量清学一代所得,小学最渊微。整理经籍,瑕瑜已不相掩。至于子、史两部,所触皆其肤外,而子部为尤甚。此正其轻忽于义理探求之病。然求明古书义理,亦岂能遂舍训诂考据而不务?后有作者,正贵扩其意境,广其途辙,就于清儒训诂考据已有业绩,而益深益邃,庶有以通汉、宋之囿,而义理考据一以贯之,此则非争门户、修壁垒者之所能知也。 《老子》为晚出书,汪容甫已启其疑。然汪氏所疑,特在《史记》所载老子其人其事,固未能深探本书之内容。梁任公推汪氏意,始疑及《老子》本书;所举例证,亦殊坚明。然梁氏亦复限于清儒旧有途辙,未能豁户牖而开新境。且《老子》书晚出于《论语》,其说易定。而其书之著作年代,究属何世?庄老孰先孰后?则其谳难立。余之此书,继踵汪、梁,惟主《老子》书犹当出庄子、惠施、公孙龙之后,则昔人颇未论及。持论是非,当待读者之自辨。而本书所用训诂考据方法,亦颇有轶出清儒旧有轨范之外者。此当列诸简端,以告读吾书者也。 《老子》书开宗明义,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清儒训诂小学家恒见遇之,若不烦有训释。而实不然。先秦诸子著书,必各有其书所特创专用之新字与新语,此正为一家思想独特精神所寄。以近代语说之,此即某一家思想所特用之专门术语也。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故其所用字语,亦若惯常习见。然此一家之使用此字此语,则实别有其特殊之涵义,不得以惯常字义说之。 韩昌黎有言:“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老子》书开宗明义,“道”“名”兼举并重。即此一“名”字,其涵义,亦非孔子《论语》“必也正名乎”之“名”字涵义,所可一例而视。若深而求之,《老子》书中所用“道”“名”二字,不惟其涵义与《论》《孟》有别,并亦与《庄子》内篇七篇所用“道”“名”二字涵义有不同。此正庄老两家之所以各成其为一家言也。此非熟参深通于《庄》《老》两书之全部义理,将无法为此二字作训释。清儒惟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为能脱出训诂旧轨。焦里堂、阮芸台继踵,亦多新见。然清代学术大趋,则终在彼不在此。抽其端,未畅其绪,故其所谓“训诂明而义理明”者,亦虚有其语耳。 今试就此“名”字,比观《庄》《老》两书,分析其涵义内容,较量二氏对此“名”字一观念之价值评判,则有一事甚显然者。《庄子》内篇七篇,每兼言“名”“实”,此与《孟子》略相似。兼言“名”“实”,则每重实不重名。故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此庄子之无重于名也。而《老子》书则“道”“名”兼重;有“常道”,复有“常名”。又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其名不去”,即“常名”也。正因有此等常名,乃可使吾知“众甫之状”。然则“常名”者何指?是即吾所谓此乃一家思想所特用之一种新语也。即“常”字,古经籍亦不多见。后世重视此“常”字,实承《老子》。读古书者,贵能游情于古作者之年代,其心若不知有后世,然后始可以了解此古书中所新创之字语,及其所影响于后世者何在。否则亦视为老生常谈,而不知我之沉浸染被于此老生常谈中者之深且厚也。俞曲园《诸子平议》,破此“常”字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