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位于“四书”之首。《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深刻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特征。 《杨鹏解读<大学>》是学者杨鹏对中华传统经典进行现代阐释的系列作品之一。他认为,《大学》具有现代价值和未来价值。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人生秩序?怎样才能过有德性的生活?统治或管理的合理性应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的深入解读,他逐一回答了上述问题,带领我们重回传统经典,并以经典的目光洞察当下。学习《大学》,是打磨出我们内在的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的过程。 作者简介 杨鹏,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2014—2016年),北京掌上国学院创办人。杨鹏从事中国国学与犹太教、基督教比较研究,既思辨深刻,又深入浅出。著有《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 老子执政学研究》《为公益而共和?《上帝在中国源流考》《杨鹏解读(道德经)》《杨鹏解读(论语)》《道德经》英译本,《道德经(汉英对照)》等。 目录 前言 《大学》中四个秩序的统一 第一讲 总纲 明德,亲民,至善 第二讲 诚意 诚其意,毋自欺 第三讲 修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第四讲 日新 苟日新,曰日新,又日新 第五讲 知止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第六讲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七讲 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第八讲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第九讲 得众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第十讲 举贤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第十一讲 不聚敛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第十二讲 总结 大学之道是什么? 附录《礼记·大学》原文 序言 《大学》中四个秩序 的统一 《大学》原是《礼记 》第四十二篇。唐代韩愈 、李翱发现《大学》的重 要性。北宋时司马光、程 颢、程颐推崇《大学》。 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 ,这是《大学》独立成书 的开始。南宋思想家朱熹 撰《大学章句》,将《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合编为《四书章 句集注》,《大学》从此 进入朱熹儒学新经典序列 。 《大学》的作者是谁 ,尚无定论。司马迂《史 记·孔子世家》记载:“《 礼记》自孔氏。”即《礼 记》来自孔门。班固《汉 书》记载,公元前一百多 年,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 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 ,发现了《礼记》《古文 尚书》《论语》《孝经》 等典籍。班固认为,这些 典籍由孔子门生所撰,“ 七十子之徒所论”。朱熹 在《大学章句集注》中, 将《大学》文字分为“经” 与“传”两部分,认为“经” 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 曾子述之”,“传”的部分 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可惜朱熹没有为自己的 观点提供出处证据。我们 现在读到的《礼记》,是 西汉礼学家戴圣在公元80 年前后重新编注的版本。 1315年,元仁宗恢复 科举,开科取士,指定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唯 一的考试教材,明清两朝 延续这一传统。直到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在近600年的时间中,《 大学》作为官方科举考试 规定教材之一,深刻塑造 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 《大学》是两千多年 前的儒家经典,它有现代 价值吗?如果有,是什么 ?《大学》有未来的价值 吗?如果有,又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大学 》,我发现了贯穿《大学 》始终的一个思维方法, 我把这个思维方法概括为 “四个秩序的统一”。这种 “四个秩序的统一”的思维 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 要价值。 第一个秩序是“天理秩 序”。《大学》中虽然没 有用到“天理”这个概念, 但讲的是天理的内容。《 大学》用“道”“大道”“上帝 ”“天命”等终极的、最高 的概念,来指称支配万物 及人事的神圣力量和秩序 ,它的思想内涵就是宋明 理学特别强调的“天理”的 内涵。 …… 朱熹在《大学章句》 中说:“大学者,大人之 学也。”“‘大人”指贵族。“ 大人之学也”即大人的学 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 是贵族领导力学。朱熹在 《大学章句序》中还说, 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 的内容,是治理国家的学 问。按照我前面对《大学 》思想的总结,所谓大人 之学,内容就是“四个秩 序统一的思想结构”。 让我们一起逐章逐句 学习,从字里行间把“四 个秩序统一”的思维细致 梳理出来。通过十二讲的 研学,唤醒“四个秩序统 一”的思维习惯,掌握《 大学》“大人之学”的思考 。 研学《大学》还有一 个益处。《大学》文字简 洁优美,许多段落值得背 诵,这对提升我们的中文 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尚书》上说:“皇天 无亲,惟德是辅。”上天 并不按血亲偏爱谁,只辅 助有德之人。修德以配天 ,敬天以爱人,这是周人 战胜商朝的经验总结,也 是周王朝的立国原则,背 后有深层的天人关系的洞 见。 《大学》引《诗经》 诗句如下:“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人性中的天理,如同珍贵 的骨器、象牙、玉石、宝 石等原材料,经过人用心 打磨,才能释放出璀璨的 光泽,成就光明的生命, 成就光明的业绩,成就光 明美好的社会。 《大学》的学习,就 是我们共同“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的过程,我们 共同打磨自己光明之本性 ,共同打磨出我们内在天 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 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