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学的思与惑/牛津通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英国)爱德华·克雷格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曾让你感到困惑不解,《哲学的思与惑》将是理想的入门引论。作者爱德华·克雷格认为,哲学并非一个曲高和寡的陌生领域,它不过是对平常世事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哲学思考又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消遣,它还对人类的现实需求和重大问题作出了回应。 作者简介 爱德华·克雷格 剑桥大学奈特布里奇哲学教授,丘吉尔学院研究员。曾任汉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著有《神的心灵与人的成果》(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知识和自然状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 目录 1 哲学之简介 2 我应该做什么? 3 我们如何知道? 4 我是什么? 5 一些主题 6 关于“主义” 7 一些更重要的观点 8 有什么?为谁?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序言 徐友渔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爱德华·克雷格所著《哲学 的思与惑》(原名为《哲学:非常简明导论》)作为 通识读本中的哲学卷,是很合适的。这是一本为普 通人写的哲学入门书,首先说的是哲学就在我们身 边,或者更准确地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作 者以这种方式来打破人们对于哲学的神秘感、隔膜 感和距离感,吸引人们愿意花费时间来阅读哲学著 作、了解哲学史、思考哲学问题。 哲学是浩瀚无边的海洋,作者不可能在一本小 书中详细、深入地对哲学加以解说,他打算做的事 情类似于一个导游带领初到伦敦的旅游者参观。他 无法展示整个伦敦,只能把人带入其中的一小部分 ,仔细观看几个主要的旅游景点,然后告诉一些其 他信息,让旅游者可以自己带着地图去探索和发现 。 在导论之后,本书以柏拉图的《格黎东篇》来 说明“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以休谟的《论奇迹 》说明“我们如何知道”的问题,以《弥兰陀王问 经》说明“我是什么”的问题,这分别对应于通常 哲学教科书中的伦理学、认识论和自我的问题,看 得出来,作者是力图以浅显和感性的语言来解说哲 学的基本问题,但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哲学教科书 那种机械、固定的方式,也尽量少用专业哲学术语 。作者既要把哲学的根本精神传达给读者,又要避 免哲学中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术语,这种苦心是很可 敬佩的,也收到了效果。 作者还在相当有限的篇幅内言简意赅地介绍和 讨论了哲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对立的立场和流派, 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等;哲学中一些主要 的问题,比如伦理学中的后果主义,什么是正直, 等等;哲学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和著作,例如笛卡尔 的《方法论》、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等等。 最后还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其中有些是中 国读者不熟悉,也无法从通常的教科书中了解到的 ,比如新近发展起来的以女性为主题的哲学、以动 物为主题的哲学,等等。这些,对于读者通过简短 的阅读收到把握哲学全貌的效果,是大有帮助的。 哲学是一个头绪多、面相广的学科,本书作者 的观察视角,他对诸多问题关注和重视的优先顺序 与我们的习惯有较大差异,比方他关注的重要主题 有“政治权威”、“证据和理性”,中国的读者可 能感觉不到这么安排的必要性与好处,但是我要说 ,虽然各种不同方式的侧重都有道理,但本书的安 排比我们习惯的做法更切合哲学的本意。中国人传 统的思维方式独断论色彩较浓,很少有人想到政治 权力的合法性是需要论证的,信仰或意识形态的合 理性或可靠性需要证据来支持,可以作为理性的、 批判性思维的对象。 当然,细读之后也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哲学观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国传统的影响,这里所谓的英 国传统,即是对认识论的格外重视,以及难于摆脱 的怀疑主义倾向。基于此,本书的论述花在休谟和 笛卡尔上面的工夫比较多,虽然论述黑格尔也花了 应有的篇幅,但并不是如我们习惯的那样,把黑格 尔哲学视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顶峰,谈到黑格尔总是 免不了带上崇拜和礼赞的口气。对于英国哲学家来 说,遇到随便什么问题总是要问:“证据何在?” “有什么理由这么主张?”他们总是把可靠性、可 信度放在第一位,把建立庞大、堂皇的思想体系放 在不那么重要的地位。 中国近代的大学问家王国维曾经感慨地说过, 当他遍览西方典籍之后,感到极大的不满足,西方 思想分为两种,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英 国哲学思想的传统是强调、追求可信而漠视可爱, 中国人由于其天性重可爱而轻可信,对于英国传统 总是感到隔膜,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需要改进的 地方,至少,我们不应该永远固守和耽溺于自己的 习惯与偏好,对于诞生近代科学文明、工业文明、 宪政文明国度的思想底蕴拒绝理解与探索。 在上世纪50、60和70年代,哲学在中国过分膨 胀、泛滥,处于“王官之学”的地位,但哲学的这 种崇高地位是虚假的,它实际上是政治的婢女,它 被用来证明任何需要证明的东西。从90年代起,哲 学的地位一落干丈,实用和实利成为社会的基调。 但是,我们毕竟是具有伟大文明传统的民族,我们 需要深刻的思想,因此需要哲学,需要众多的哲学 爱好者和阅读者,当社会心理的钟摆从一个极端摆 到另一个极端时,往回摆的时机就要到来。当然, 我们希望在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之后,在新的社 会条件下,哲学能处于一个应有的、恰当的位置。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真正的哲学,它既不是喧嚣、跋 扈的,也不是卑微可笑的,它没有资格凌驾于知识 之上,它只是求知的向导。 导语 《哲学的思与惑》由爱德华·克雷格著,克雷格精心选取了一些关键文本与主题,并以明晰的风格与平易的笔调引导读者去步步接近,领悟探究;这些文本与主题表明,哲学活动并非仅限于学院书斋,它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关切的对象。本书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 书评(媒体评论) 克雷格精心选取了一些关键文本与主题,并以 明晰的风格与平易的笔调引导读者去步步接近,领 悟探究;这些文本与主题表明,哲学活动并非仅限 于学院书斋,它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关切的对象 。 ——里丁大学 约翰·科廷汉姆 精彩页 第一章 哲学之简介 读此书之人都或多或少已经算得上是哲学家。几乎人人都算得上是,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遵循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或者愿意认为自己遵循一定的价值观,或者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而感到不安)。大部分人都对世界持有某种整体认识。也许有人认为是神创造了一切,包括人类自身;或者大相径庭,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偶然之事,自然之选择。也许有人相信人类拥有被称为灵魂或精神的不朽的非物质部分;或者恰好相反,有人认为人类不过是物质的复杂组合,一旦死去就会逐渐消散。我们应该做什么?存在着什么?其实大部分人,甚至那些完全不考虑这些事情的人,对这两个基本哲学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即使这些见解还不能称之为答案。当我们意识到上述任何一个问题时,就会引发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寻找答案——借助眼睛,通过思考,请示神谕,还是咨询科学家?对这第三个问题,我们心中同样也有一个类似答案的东西。哲学被看作是一门可供研究的学科,有些人可能对其一无所知,有些人可能对其更为了解,还有些人甚至精通哲学。然而哲学不过是对上述某些问题以及问题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得更深刻些罢了,它会探究以往对这些问题和问题间的相互关系都有哪些看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看法。 实际上,哲学无处不在,即便你有意躲避它也存在。假设有人反对哲学,说“哲学无用”,那么情形如何?第一,他们显然是以某个价值体系为参照。第二,当他们阐述哲学无用的理由时,不管他们的阐释多么简短,不管他们的态度多么固执,他们都会谈到某些类型的思想的无用性,或谈到人类在遇到某些类型的问题时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并非是在否定哲学,相反,必须承认,他们成了哲学内部的另一种声音——怀疑的声音。从古至今,哲学内部从不缺乏怀疑之声。我们将在第六章谈到相关的问题。 如果这些反对者表现出第二种情形(即认为某些思想无用,人类无法解决某些问题),他们也许还暗示了一点:发现人类就是无法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独自完成这一发现——切实去发现些什么,而不是什么也不做就自以为已经知道了答案——并不是一种宝贵的经历,或者说是一种无效的经历。这种说法确实不正确么?如果我们都确信人类的能力不足以回答任何关于神的本质、甚至神的存在的问题,换言之,如果人类都是宗教不可知论者,想象一下,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如果我们都确信自己无法回答是什么使得国家一贯以来施加于国民身上的政治权威合法化,换言之,如果没人相信有足够的理由来回应无政府主义者的主张,想象一下,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好是坏,或者事实上不如你一开始认为的那样重要,这些很可能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世界会发生改变,而且是巨大的改变。不可否认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会改变人们心目中事物的形象,而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则会改变几乎所有人心目中事物的形象。除了认为哲学无用之外,另一种反对意见更有道理,反对理由与前者恰恰相反:它认为哲学太危险。(见第105—111页。尼采称哲学家为“可怕的炸药,其本身毫无安全可言”,当然尼采说这句话并非为了反对哲学。)但是这句话往往意味着除了说话者自己的哲学之外,其他哲学都是危险的,意味着对事物发生变化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感到恐惧。 到此时,你可能会想,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讨论不管多么简短都不值得进行,这些人甚至不同意我刚刚提到的怀疑的立场。你说得也许没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哲学。相反,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不打算“哲学化”,即不打算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不打算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作详细的阐述。这也不意味着他们缺乏一直遵循的价值观,还是有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有价值的。譬如,他们也许认为与再多的理论知识相比,更需要的还是做某件事的真正技能。他们的理想与其说是看清事实的本质,不如说是在采取某种特别行动时获得与之合为一体的能力,训练自己不刻意努力、似乎只是凭借过人的本能就能做成某件事的能力。许多禅宗思想,或者应该说是禅宗的做法,就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此。这种达到某种无思境界的理想其实源自以往大量的思考。 既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认为它艰深难懂,神秘古怪?这些人的看法并不全错,一些哲学思想的确深奥神秘,最优秀的哲学思想中有许多一开始看起来都似乎如此。原因在于这些思想并不仅仅意味着发现一些新事实,为我们已有的信息库提供新资源;也不仅仅在于总结出几条新箴言,在我们人生信条的清单中又增加一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项。它们反映了世界的全貌,并/或体现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除非你自己已同意这些思想(要记住,从模糊、潜意识的角度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些思想),不然它们肯定会让你觉得古怪。反过来,如果你不觉得它古怪,那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它。优秀的哲学思想会开拓一个人的想象。有的哲学离我们很近,不管对什么人都是如此。当然有的离我们要远些,有的就更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