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管仲相齐(四维并张与商工富国)(精)/中国古代大政治家的治国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马平安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管仲与齐桓公的政治相始终,在齐国政治舞台上活动有四十余年。管仲相齐,对齐国历史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他提出并实践了士农工商四民分居定业论,提出并实践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等以经济实力解决矛盾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他主张工商富国、农商并重,使齐国变成了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在政治与外交上,他主张用礼义廉耻作为治国安民的四维,采取以法治国、尊王攘夷与“弱强继绝”的政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终确立了齐国在春秋初年的霸主地位。无论是维护华夏政治文化之统绪,还是创造华夏文化之新质,管仲都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写作出版《春秋何以无道》《战国何以称雄》《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总序 治理国家需要以史为鉴 前言 管仲的奇缘 第一章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一、为政之道,以民为本 二、治理之道,首在富民 三、“治人如治水潦” 第二章 法者至道 治国根本 一、法为治理国家之大本 二、法令贵在贯彻落实 三、融道入法,道法合流 第三章 以礼治国四维并张 一、“礼”的概念及演变 二、援法入礼,以礼治国 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第四章 农业为本商工富国 一、农业是立国之本 二、相地衰征,富上足下 三、重视发展工商业 四、国家垄断,市场调节 第五章 强兵有方治军有术 一、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 二、寓军于政,平战结合 三、治军有术,用兵有道 第六章 尊王攘夷外交辅政 一、“尊王攘夷”战略的制定 二、“尊王攘夷”政策的实践 第七章 必先顺教万民乡风 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二、“利人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第八章 管理思想领袖之道 一、管子的管理艺术 二、管子论领袖之道 结语 管仲治国论 一、临危受命,成为齐桓公的股肱重臣 二、制定与实施富国强民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四、尊王攘夷,辅佐齐桓公成就齐国霸业 五、结论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管仲行政大事记 序言 世上任何事情的出现, 都是一种因缘关系在起作用 的结果。 这套即将问世的政治家 与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智慧的 小丛书,即是本人对中国传 统政治与文化多年学习与思 考后水到渠成的一种自然的 结果。 从宏观上来看,国家的 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 工程。但如果将这一复杂性 和系统性作抽象的归类,其 基本内容则主要只有两项, 也就是《管子·版法解》中 所说的“治之本二:一曰人 ,二曰事”。这其中,人才 是关系国家兴衰的第一要素 ,所以《管子·牧民》篇又 说:“天下不患无臣,患无 君以使之;天子不患无财, 患无人以分之。”历史上, 政治家对国家制度的探讨、 官员的任用、民众的管理、 财政的开发、外交的谋划、 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理 ,等等,无不是对国家治理 经验的丰富与积淀,而由这 些内容所形成的政治文化, 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其 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外古今大量历史经验 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 在与发展,最根本的依赖是 文化,以及由文化而产生出 来的文化精神。民族的文化 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是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代表着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 离开了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支 撑,该国家或民族的存在便 无以为继。从周公到康熙皇 帝,他们都是在中国乃至中 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作出了巨 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缔 造的政治制度、所展现的政 治智慧,都成为中国文化精 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 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 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中国古人懂得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应该是 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了,但有 明确文字记载的,则要从周 人说起。周人对历史经验的 总结、回顾,从文王时代就 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诗 经·大雅·荡》篇引文王所说 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就是周文王针对殷纣王不 借鉴也不重视夏后氏被商汤 灭亡的教训所发出的叹惜。 朱熹在其《诗集传》中说: “殷鉴在夏,盖为文王叹纣 之辞。然周鉴之在殷,亦可 知矣。”文王一方面为殷纣 王而叹惜,另一方面也以历 史的经验教训作为周人的戒 鉴。 殷商灭亡后,周武王、 周公以及其他一些有为的周 王和辅政大臣更是常常总结 夏殷两代人的经验教训。这 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对夏殷两代成功统治经验 的总结以供学习、效法;另 一方面是对夏殷两代执政者 的罪过、错误和失败教训的 总结以供戒惕。这种模式, 可以说是开了中国人史鉴意 识的先河。 周人思维的特征之一就 是习惯以古观今,拿历史来 借鉴、说明、指导现实以照 亮未来前进的方向。周初统 治者即是这种思维特征的代 表人物。周公治理国家,不 仅总结了夏殷两代失败的历 史教训,而且还总结了夏殷 先王成功的历史经验,并对 这些经验予以高度的赞扬和 汲取,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 上的封建政治制度与建立了 家国一体的文化意识。从《 周易》《尚书》《诗经》《 周礼》《仪礼》等若干先秦 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周人具 有的这种浓郁的史鉴意识。 这种文化意识,深深地影响 了中国人的文化与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 欣赏画作时,都知道每幅作 品中藏着一个画魂,这个“ 魂魄”,往往代表了这幅画 境界的高低与价值的大小。 以史观画,史学的作品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丛书之“魂”,即是“传 统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条古代政治家治理 国家所汇集而成的波浪滔天 、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在 这条奔腾前行的河面上不时 迸溅出交相辉映、绚丽夺目 的朵朵浪花。 这也是一条关于中国古 代治理智慧的珍珠玛瑙链, 是对古代政治家治国理政智 慧和务实政治原则的浓缩, 是对古代统治者及关注政治 与民生的政治思想家们勇猛 精进所创造历史的经验教训 的一种总结。 …… 此外,史学作品要求一 切根据资料讲话的特点,也 决定了其风格只能是如绘画 中的工笔或白描,而不能采 用写意的手法,随意挥洒, 这也影响了作品的表达形式 。 本丛书是为人民大众服 务的,首先,需要风格活泼 、生动、有趣味,文字通俗 、流畅、易懂、可读;其次 ,力求作品的学术性、严肃 性与准确性。也许,只有在 坚持学术性、严肃性与准确 性的前提下,把学究式的文 风变成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文风,才能收到更广泛的社 会效应。但我深知,很多地 方还远远没有做到。“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大众学术一直是笔者 努力的方向。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伟 大的变革,如何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热点 ,更是一个难点问题。在中 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 文化传统的国度里,我们必 须遵循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 规律,循序渐进地向前迈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 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 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 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 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这提醒我们,中国的发展 道路具有中国自身特色,实 现中国国家 导语 作为中国早期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与改革家,管仲既是崇尚礼治的理想主义者,又是“尊贤尚功”十分务实的政治家;他重视农业,又大力发展工商业,壮大了齐国的经济实力;他的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改革,开始了世袭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齐国政治增加了活力。他的诸项改革,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都有重要的影响。管仲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抵御戎狄内侵,保卫中原先进文明,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本书以史为鉴通过介绍管仲的人生经历,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努力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精彩页 管仲,姬姓,名夷吾,字仲,谥敬仲。由于先秦时期姓、氏有别,男子一般称氏而不称姓,故称管仲。 姬姓为黄帝之姓,因黄帝居于姬水,以姬为姓,故得姬姓。管氏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管叔鲜、周穆王、鲁大夫三种说法,而以起源于管叔鲜一说影响最为广泛。据《史记》记载,叔鲜是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周武王灭殷建周后分封诸侯,将叔鲜分封到管,建立了管国,并以管为氏,称管叔鲜,于是便有了管氏。管地在今河南郑州境内。周武王死后,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霍叔。管叔鲜被杀之后,失去了封国,其后代子孙便四散流落到了其他地方。作为管叔鲜后裔的一支,管仲的先祖在失去封地后流落到齐地临淄附近。公元前716年,管仲生于齐地,距离周平王东迁洛邑仅仅晚了五十四年。 春秋初期,经过郑庄公小霸、周郑交质事件,诸侯逐渐觊觎坐大,周王室则日渐衰微。此时虽然乱象丛生,周王也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王权的影响力仍然存在,礼乐秩序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形势发展正如《说苑·尊贤》所言:“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皆叛不朝,众暴寡,强劫弱,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之不绝若线。”中国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代。这是管仲相齐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管仲早年家境十分贫穷,生活经历坎坷。《战国策》说他经商不得志而隐居:“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②鄙,国都之外的郊野曰鄙。贾,指的是商贩。此之“南阳”,并不是今河南之南阳或诸葛亮的躬耕地之南阳,而是指春秋时期在齐、鲁交界一带、泰山以南地区的“南阳”。山之南曰阳,故称泰山以南地区为“南阳”。“弊幽”是说生计艰难窘迫而隐居。这个记载告诉我们,管仲早年只是一个生活于郊野的小商贩,在南阳一带做生意而又常常不得志,因为失败的经商经历,他曾经因生计窘迫而隐居无闻。 《管子》一书中还记载有管仲本人的自白,说他曾经做过养马的小官吏,深感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毋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①“圉人”指的是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小官吏,也泛指养马的人。管仲自称“尝为圉人”,是说他曾经做过掌管养马的小官吏,或者是亲自为人养过马。所以他能够了解马厩里面的事务中“傅马栈最难”。“傅”,编次,是编排的意思。“栈”,这里是指竹木编成的牲畜棚或栅栏。“傅马栈”就是编排供马站立休息的栅栏。意思是说,养马的人编排马栅栏的时候是很难的。编排中要用到很多木头,有直的,也有弯曲的。先用直的,到后面弯的就没法用;先用弯的,到后面直的就没法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直的和弯的灵活调剂使用。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邪不两立。管仲借“傅马栈”一事讽劝齐桓公应重视对人才的选择,注意任用正直、贤明的官员。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管仲早年的经历中曾给人家养过马;二是管仲是一个擅长从生活中发现并不断积累政治智慧的人。 刘向在《说苑·尊贤》中说:“管仲,故成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②“成阴”,在现今山东潍坊高密境内。可见早年的管仲生活于现在的高密一带,穷困潦倒,事无所成,还被人视为鸡鸣狗盗之徒。 对于管仲的早年生活,流传最广的还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自述的一段话:“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①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管仲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本意是说,管仲年轻的时候与鲍叔牙在一起,做买卖要多分利,做官也不成器,作战又不勇敢,鲍叔牙对他的这些行为都非常了解,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管仲非常感激鲍叔牙的这份知遇之恩。“管鲍之交”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际交往的成功典故。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的信息还有,早年的管仲曾经有过经商、当兵、入仕的各种经历,但都没有成功,坎坷之中饱受了冷眼、冷落与挫折。青年管仲生活艰辛的落寞之感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道出了管仲对人间冷暖的体味与感知。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