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12讲)
分类
作者 张祖庆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知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网络研修课程“从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和“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的精选集。上万名一线教师在听完网络课程后开启了专业成长之旅。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作者精选网络课程中备受好评的12讲内容,结集成书,以解答困扰很多一线教师的3个问题:教师如何获得专业成长?怎样才能上出有创意的好课?怎样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30多年的专业成长经历,结合多位教师朋友的成长故事,提炼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底层逻辑和路线图;展示了自己的10多个课堂教学案例,指引教师如何有创意地备课、上课;提供了自己开发的阅读课程、创意写作课程、电影课程等10多个课程案例,从课程的萌芽、开发、升级,到成果转化,清晰地解析了教师做课程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张祖庆,浙江省特级教师,谷里书院创办人。著有《张祖庆讲语文》《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给青年教师的36条成长建议》《刚好遇见——张祖庆散文精选集》等,编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光影中的创意写作——46节电影作文课》等,主编“小语100课丛书”“名家笔下的中国老城市丛书”等。开有微信公众号  “祖庆说”。

目录

推荐序 成长,是修炼出来的/李政涛

上编 从优秀走向卓越  

第 一 讲走出职业生涯的洼地

第 二 讲 专注力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第 三 讲教师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

中编 修行在课堂    

第 四 讲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

第 五 讲怎样上有创意的好课(上)

第 六 讲怎样上有创意的好课(下)

第 七 讲怎样上好作文赏评课

下编 做自己的课程设计师

第 八 讲做自己的课程设计师

第 九 讲整本书共读的应为与可为

第 十 讲交际语境下的教材作文课程重构

第十一讲儿童创意写作阶梯课程

第十二讲我的电影课程的前世今生

后记

序言

成长,是修炼出来的
   李政涛
   虽然不是所有的教师
,都能成长为像张祖庆一
样的名师,但几乎所有的
教师,都有可能成长为像
他那样的“明师”:既有对
“教育事理”或“教育之道”
的明晰,也有对“教师成
长事理”或“教师成长之道
”的明澈。
   其中,“教师成长事理
”的核心在于修炼。在本
书中,祖庆展示了独特的
教师修炼之道。
   修炼的本义,来自“修
”和“炼”各自的意蕴与内
涵。
   “修”即修养,有修正
之意。人生这棵大树,在
生长过程中,时常会长歪
,或者生出很多有碍观瞻
的斜枝,需要用锐利的剪
刀去修剪纠正。因此,生
长的方向很重要。美国开
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
克林曾说:“宝贝放错了
位置,就是废物。”的确
如此,祖庆以自己的成长
体验为此提供了事实依据
:“当年,我一边想成为
优秀的教师,一边想当优
秀的副校长,结果是两边
都没做好。”因此,教师
成长之路上首要的修正是
方向的修正:“放对位置
,就是看准方向。看准方
向,比什么都重要。”只
有方向确定无误,生命的
能量才会灌注在正确的通
道上,才能避免把宝贵的
能量投入沼泽和迷雾。只
有明确了成长路径与策略
,才会有的放矢。修正的
同时,还要修养。修养是
一种功夫,包括养心、养
气、养神,核心要义在于
专注,包括专注地拜师、
专注地阅读、专注地做课
程和专注地写作。任何专
注都是一种凝视,而且是
从学会凝视自己开始:将
目光从外部抽回,返回自
身,走上反思之路。凝视
自身就是反思自身,唯有
如此,真正的学习之路与
成长之路才开启。
   “炼”即锤炼。千锤百
炼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锤炼依然与方向有关,
在祖庆看来,方向就是底
盘:“只有底盘功夫打扎
实了,人才能够冒出来。
如果底盘不稳,即便现在
到了很高的位置,最终还
是会摔得很惨。”底盘功
夫就是阅读的功夫,包括
读人、读书、读物和读课
(听课)。从我个人的生
命体验来看,阅读要扎实
有效,必须经过细读、研
读和“磨读”的过程。祖庆
的办法是抄读:“比如我
想向于永正、贾志敏、支
玉恒这些老一辈名师学习
,就把他们所有的教学实
录找出来,一篇一篇地手
抄下来。抄着抄着,有些
内容我就记住了。慢慢地
,那些教学评价语、指导
朗读的方法、教学设计的
智慧就会移植到我的身上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
个笨办法,但实际上却是
卓有成效的好办法。通过
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实现
与大家、名家生命能量的
共振共生。这绝非轻松惬
意的过程,其间的酸甜苦
辣,只有真正的修炼者才
能品尝到,才能深切体会
到锤炼亦是熬炼……
   “修”与“炼”存在着内在
的契合与关联:有了“修”
之后的“炼”,才有底气和
根基;有了“炼”之后的“
修”,才有落地和扎根的
可能。
   经历了如上修炼历程
的教师,必将踏上真正的
成长之路。这条道路必然
漫长,也注定孤独,却是
实现、创造并因而确证教
师自我生命价值的唯一道
路。
   (李政涛,华东师范
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
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
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获得者)

导语

文艺范儿的教师,擅于把课上得诗意盎然;长于理性思维的教师,擅于把课上得清清爽爽;热情洋溢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打造精彩的课堂;稳重踏实的教师,可以让课堂安静而从容。只有教学设计契合教师自身的风格,才能上出让师生都舒服的好课。

后记

这本演讲录,来源于
蒲公英教育智库开设的网
络课程。这既是一本“说”
出来的书,又是一本“长”
出来的书。
   这的确是一本“说”出
来的书。
   应吴虹、秦双梅女士
的约请,我于2016年10
—11月和2018年10—11
月,先后两度开设网络课
程“从骨干教师到卓越教
师”“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
课”。主要讲教师的专业
发展,听课人群大多是成
长中的年轻教师、骨干教
师。
   那是一段艰辛而幸福
的授课时光。
   说它艰辛,有两个方
面的原因。一是网络授课
和现场讲课差别巨大。现
场讲课有观众,有互动,
有回应,可控性强。网络
授课时授课者经常处于自
言自语的状态,一如站在
空空荡荡的剧院里,独自
面对空气讲课。为了让听
课的教师不至于在听课时
产生睡意,我尽量少讲理
论性的内容,多讲故事和
实操案例,因此,这本书
写的大部分是实践性的内
容。有时,我还要面对临
时出差或网络信号不稳定
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二是
网络授课对课程内容的要
求更高。两个多月时间,
面对同一拨儿人,连续讲
12次课,每次讲一个半小
时,所讲内容不能重复,
所举例子不能雷同,且在
讲座结束后要接受学员的
即兴提问,要瞬间做出回
应,这对我来说,的确是
一种巨大的挑战。有时,
直播前20分钟,我连饭都
来不及吃,还在反复修改
课件。其中艰辛,无法细
说。
   说它幸福,也有两个
方面的原因。一是讲课本
身所带来的幸福感。看着
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受到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的热
烈回应,这种幸福感是从
心底升腾而起的。二是学
员们此后的成长带给我的
满足感与成就感。应当说
,参与网络听课的,都是
非常爱学习的教师。这些
教师有强烈的成长愿望,
不少是自费参与的。这些
全程参与听课的教师,课
程结束后,自发地与我结
为成长共同体。课程结束
,生长开始。有的教师在
写作上突然开窍,常有佳
作见诸报端,其中一位教
师5年发表了近50篇文章
,拿到了省级论文评比活
动的特等奖;有的教师潜
心于课程建设,在某个领
域屡有卓越表现;有的教
师成为网络课程的核心导
师,带着全国数万名小学
生潜心阅读;有的教师在
全国教学比赛中评上特等
奖、一等奖:有的教师成
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人
物;有的教师成长为副校
长、校长,其中有两位教
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所有的成长,都是教
师自身努力的结果。我和
我的课程,只是起到有限
的助推作用。有幸见证这
些教师的成长,我倍感欣
慰。
   不少学员在与我交流
的过程中,说自己在课程
结束后,常常进入课程回
放区,回听我的课程,每
次重听都有不同的收获。
于是,我萌生把演讲内容
整理成书的想法。至少,
可以让没有机会听课的教
师,从文字中获得成长的
力量。
   我整理了初稿,丁素
芬和陆麒娟两位学员后期
深度介入,经过无数次讨
论、梳理和统整,终于,
在2019年3月中旬,她们
把相对完整的15讲稿子交
给了我。我花7两个月,
又做了一次深度梳理,并
请邱成立先生做了较大幅
度的压缩。
   预计于2019年7月再次
修订,8月份把稿子交给
出版社的。后来,2019
年8月,我辞职了。于是
,书稿修订,一再搁浅。
这一搁,就是两年。
   一晃到了2021年,无
法再搁了。2021年4—5
月,因过度劳累,我耳呜
发作。我谨遵医嘱,在家
休整。其间,我重拾书稿
,再次修订。
   再次修订时,我才发
现,我的很多观点已经发
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课例
也已时过境迁。
   为了尊重事实,又能
做到与时俱进,我对书稿
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观点
变化的,按照现在的思考
来改写;所举的课例,均
来源于两次网络课程。因
此,演讲录中的少量案例
,是原人教版教材里的。
原定15讲,有的内容现在
觉得相对肤浅,便忍痛删
掉。还有其他一些内容,
也因篇幅缘故,撤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
本书的确是“长”出来的,
越长越瘦,也越长越丰富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整本书先“说”后写,尽管
后期做了比较多的润色,
但依然有明显的口语痕迹
,有些地方甚至有些哕唆
,请读者朋友见谅。
   现在,回顾成书历程
,真是百感交集。
   借此机会,特别感谢
丁素芬、陆麒娟、邱成立
等朋友的辛勤劳作,也要
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整理
付出心血的伙伴们,她们
分别是曾燕燕、梁文雅、
王宁宁、任小晋、狄柳英
、王克梅等。
   愿这本小书像一颗颗
蒲公英种子,飞向辽阔的
适合它生长的土地。

书评(媒体评论)

一线教师要做自己的
课程设计师和建筑师,既
要设计课程蓝图,又要建
筑课程大厦。关键是要有
信念,有热情。有信念,
哪怕没有翅膀,也可逆风
飞翔;有热情,只要向上
起跳,就会靠近阳光。
   ——张祖庆

精彩页

第一讲
   走出职业生涯的洼地
   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树立了一个职业目标:成为一名卓越教师。我认为,这对我来说无比重要。因此,我将第一讲命名为“走出职业生涯的洼地”。
   一、如果生命是一条曲线
   一位教师怎样从职初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再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关于教师成长的调查,调查表明:教学的前5年,教师的教学成果与教龄成正比;第5—8年,教师的成长普遍呈现平稳的发展趋势;在第8年后,教师的职业生涯出现分化,大约5%的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开始下降。
   每位教师都有可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一位教师能否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关键看他业余时间是在自发地学习,还是在休闲娱乐。
   根据我自己和身边很多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我绘制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曲线图,如图1-1所示。
   如上图所示,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其中读书时期是酝酿期,从教第1--3年是生长期,第4—8年是发展期,从第9年开始进入高原期。在高原期,也许你的论文写得不如以前出色,也许你上公开课时找不到灵感了,也许你的小学中级职称已经评上了,而评上副高、正高职称却遥遥无期,职业激情即将消耗殆尽。
   于是,你停滞不前,职业发展陷入洼地。
   此时,如果你能走出来,你就会迎来上扬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第二曲线;如果你走不出来,你就有可能慢慢衰败,最终成为学生讨厌、自己也讨厌的教师。
   二、回首来时路
   回首来时路,我的职业生涯的走势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1.起步海岛:差一点葬身大海
   1989年暑假,我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温岭市东南部的龙门海岛工作。我所在的岛叫石板殿——龙门乡中心小学所在地。学校虽然是乡中心校,但是只有5个班级,137名学生。海岛生活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浪漫。学校食堂只在中午为老师们提供米饭,菜都是老师们各自在煤油炉上炒的。夏天缺水,用水还要到大约两公里以外的地方挑。生活艰辛,心情郁闷。于是,白天稀里糊涂混日子,晚上精神抖擞打扑克。就这样,我在苦闷中浑浑噩噩地熬过了第一年。
   其间,同事带我到石板殿和横门岛之间的海峡游泳。两岛之间的距离不到300米,我以为凭借自己在湖水中练就的水性,这点距离,小菜一碟,于是玩起了仰泳绝技。没想到游着游着,我不是往对岸游去,而是被漩涡卷走,和岸边的距离越来越远。正当我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时,一艘渔船疾驰而来,好心的渔民抛下救生圈,把我救了上来。照理来说,我应该送渔民朋友一面锦旗,无奈囊中羞涩,我连锦旗都买不起,只能在心里千百次地感谢渔民朋友的救命之恩。
   后来,每当我想起此事,都无比羞愧。无以回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教育渔民朋友的孩子。
   从此,我开始用功起来。
   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