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赓武回忆录(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澳)王赓武//林娉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作者回顾了对他影响至深的父母家世,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以及十九岁之前在南洋成长并在南京上大学的经历,直至站在“多重世界”交汇处,他”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述说他们由青年时期在马来亚、英国求学,学成后在吉隆坡、马来亚、澳大利亚等地治学与生活,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作者简介
王赓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席,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当选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荣膺福冈亚洲文化奖。历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7-196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68-1986),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围立大学东死研究所所长(1997-2007)。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近年作品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2003)、《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2013)、《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2014)等。
目录
叙说缘起
第一部 我的小小世界
从泗水到怡保
从绿城开启的世界
中国的滋味
帝国终结,另辟天地
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 学习漫游
战火延烧至马来亚
小城男孩
另一种学习
新规则
准备回家
母亲的战时回忆
第三部 前往南京
大家族
抵达南京
和父母同住的五个月
安顿下来读书的日子
我的老师
向朋友学习
母亲回到怡保
第四部 怡保
改变方向
重新开始
家园何处
第一部 入乡问俗
安全着陆
新来乍到
谁的文学?
诗歌创作
书山有路
马尼拉的警讯
第二部 我的新思维
什么是民族国家?
新加坡殖民地
政治教育
第三部 喜结良缘
初识娉婷
妈妈童懿和
爸爸林德翰
重新认识
第四部 双重视野
学海无涯
遥远的历史
为什么是十世纪
与汉学半途相会
英国文学中的英国
第五部 成家
重聚和结婚
剑桥和伦敦
婴儿诞生
第六部 理想的工作场所
近乡情怯
迁居吉隆坡
哪一个阵营?
第七部 全球化?
进入冷战
关于新世界的报告
东岸研究中心
娉婷眼中的美国
马来西亚
调查报告
第八部 家庭根源
祖孙三代
我们盖房子
定居
第九部 出乎意料
1965: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965:调整方向
国家历史
革命
聚焦东亚
稍事休息
总结
心安即是家
附录:有关马来亚家乡的著作
序言
叙说缘起
几年以前,我开始为孩
子们写下我在怡保成长的
故事。我知道这也是为了
自己而写,因为过程中我
努力回想父母当年的样子
。我和父母同住一城的岁
月,除开1948年间的九个
月,只有孩提时代到十九
岁为止。我觉得应该告诉
孩子们,离家前我的世界
有多不一样,好让他们了
解对身为孩子的他们而言
,有什么变了,以及对身
为父母的我们而言,又有
什么变了。内人娉婷
(Margaret)知道我的故事
,也赞成我趁着力所能及
把故事讲出来。
之所以决定出版这个故
事,是因为有一次我在新
加坡碰到一群文史工作者
,他们让我更加意识到过
往历史里的个人层面。我
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历史,
觉得过往十分迷人。我想
要为自己,也为那些和我
同样渴求知识的人们剖析
世间万物的道理,然而我
感兴趣的道理总是如此宏
大,甚至令人生畏。即使
读到王侯将相和市井小民
的人生,我看待他们时也
保持批判的距离,希望从
中学得更大的教训。随着
时光流逝,我终于了解自
己对过去的理解多么片面
:我的研究理路主要依循
欧洲历史学,也有儒家修
身背景赋予的一些要素。
这些从事文史工作的朋
友提醒了我,我们夸夸谈
论历史的重要性时,其实
无感于亲身经历某段历史
时期的人们是什么感受、
有什么想法。我们往往诉
诸文献,试图以此捕捉苦
与乐的时刻,尽管这有助
我们想象他人过往的片段
,但我们太缺乏人们实际
经历的故事。关注地方文
史遗产是第一步,鼓励大
家分享人生或许可以是下
一步。我开始觉得,也许
家族外的人也会对我为孩
子写下的故事感兴趣。因
此我着手完成故事,写到
1949年离开怡保赴新加坡
,就读新成立的马来亚大
学为止。在那之后,我的
父母移居吉隆坡,再也没
有回怡保。为了让这个故
事适合更广大的读者群,
我竭尽所能地修改并补充
故事的各个篇章。
很多朋友跟我说,真希
望当年父母还健在时多和
父母聊聊,我记得自己在
青少年时期想法正好相反
。那时候我觉得母亲太常
讲起中国,却太少讲到我
真正想知道的事。不过我
记得当时好希望父亲可以
说说他自己的事,尤其是
他在长江流域成长的中国
童年。父母两人都热爱他
们的中国,而且就我记忆
所及,他们一直梦想能回
到家乡。在我心中,中国
的不平衡让人不可思议。
母亲眼中的中国,是她害
怕会消失的传统中国,她
希望自己的独生子对此能
多少有所了解。母亲将之
视为职责,要让我尽可能
多认识中国,因为我是生
长于异乡的孩子。
我觉得应该把故事说出
来,让我的孩子能读到这
一切的来龙去脉。我一边
写,一边后悔没有趁父母
在世时多和他们聊聊。母
亲最后确实写下了她的人
生故事,我也为孩子们翻
译了一部分,作为本书的
内容。1真希望那时能要母
亲多和我说说这些事。但
我最觉得可惜的还是没能
多听父亲讲一讲个人的事
情,说说他的梦想,还有
他的成长过程是什么样子
。有时真希望父亲在我面
前展现的是他真实的自我
,而不要活得那么谨守他
心中儒家父亲的典范。如
果他愿意谈身处动荡时代
,自己如何从孩子变成大
人,我一定听得津津有味
。或许是这份失落感驱使
我说出这个故事。
在我七岁那年,日本侵
略中国,战争粉碎了他们
所有的计划。他们决定留
在怡保,没有料到战争会
经年不止,更想不到马来
亚之后会遭日本占领。日
军击败英军后,将东南亚
战线进一步北推,挥军缅
甸和印度,马来亚的不同
社群发现他们的命运在日
本统治下天差地别。英国
人口调查的马来人、华人
、印度人等分类被日本人
利用来支持其分化政策。
日本人宣称马来人身为本
地原住民,应该受到保护
,免受其他人种侵害。他
们鼓励印度人在日本支持
下,为了从大英帝国独立
而战。华人则被单独归类
为日本的敌人,或至少不
可信任,除非他们愿意承
认受控于日本的汪精卫南
京傀儡政府。有部分华人
、少数马来人、印度人,
还有许多欧亚人依旧希望
英国能重返此地,他们秘
密支持地下活动,但是日
本占领的主要影响仍是让
马来亚各大种族间的猜疑
和不信任更加僵固。
我们熬过了战争,随着
英国重返马来亚以及国民
政府重返南京,父亲母亲
再一次准备回中国。我们
等待启程返乡之际,内战
仍在华北继续,但这并未
让父母裹足不前。当我们
终于动身前往中国,这趟
返乡之行已被耽搁了十多
年。我进入南京的国立中
央大学,就读外文系。父
母叮咛我要好好努力用功
,才能在战后中国做个有
用的人。他们明白我长成
的模样不同于他们原本的
希望,不过父亲依然乐观
认为念几年大学,和中国
教师、同学们一起生活,
就能把这些都弥补回来。
母亲比较务实,思考我能
派上什么用场。最乐观来
看,由于我拥有外国教育
背景,她希望也许我能当
外交官报效国家。
最终我在中国住的日子
不如父母希望的长久,他
们认为如果我在中国多住
几年,就可以变得更像中
国人。我转身离开了剧变
中的中国;我既非新时代
想要的中国人,也非父亲
所希望的致力于成为“有为
导语
王赓武是声誉卓著的海外华人史学大家,他学识渊博,对五代史、海洋史、东南亚与中国关系史以及海外华人发展史都有深入的研究。本书是其长篇自传,作者在年近九旬之际,回溯上下求索、“长年半游牧”的一生,父母家世、童年受教以及辗转中国内外求学、治学的生涯,深厚、曲折又谦逊动人。他的人生与治学,以殖民时代的东南亚为起点,历经殖民、战乱、和平、开放,大半生在三大洲间迁徙,构成二十世纪的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
书评(媒体评论)
王赓武是一位在马来西
亚、中国、英国、澳大利
亚和新加坡广受赞誉的伟
大的中国历史学家。本书
是他的自传,讲述了他的
童年和在国内外辗转求学
的生涯,动人、亲切而又
谦逊。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Henry Ford
IⅡ社会科学荣休讲座教授

作为中国研究和东南亚
华人研究的老前辈,王赓
武以最亲切的方式书写了
他在英属马来亚和中国的
早年回忆。这种生命的起
点有可能让他过漂泊不定
的混乱生活,但他却航向
了更恢宏的世界。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学 Oscar
Tang 讲座教授)
精彩页
从泗水到怡保
1930年,我在荷属泗水出生,那时经济大萧条刚击垮了资本主义世界。我们离中国有千里之遥,中国遭到军阀割据,现在又面临新兴海权日本帝国入侵的威胁。我的故事真正的起点,是我们一家三口试图返回故乡中国,但最后只走到怡保,抵达英属马来亚。往后十五年间,还有一次次的尝试以及一次次的失败。1947年,我们一家三口的确抵达了南京,却不是就此快乐还乡。八个月后父母就打消了念头。再过九个月,1948年底,我也放弃继续尝试,返回我成长的城镇。
等待回到中国以及重返马来亚,这两者形塑了我的人生,影响远比我意识到的还要深刻。如今老迈的我发觉一生中有好多环节都可回溯至这两地,也看得见年轻时的故事有双重视角。南京的意象让我想起人生中似乎几度追寻的目标,而怡保则代表了我生活其中并学会珍爱的多元文化世界。
多年以后,经过在三大洲间迁徙的日子,我了解称怡保为家乡不是单纯感情用事。我人生最初的十九年里,大多时光都在怡保的不同地区度过。怡保笼罩在想象中的祖国阴影下,不过在怡保成长让我对英国保护下的马来诸州带有好感,这份好感长存心中。与此类似,虽然我和南京关系并不密切,但南京在我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回想在南京度过的日子时,我发现自己也会想起人生的其他时期,不禁把往日回忆与日后的经历联系起来。 父母搬离泗水时,我只有一岁大,因此对泗水毫无印象。一岁那年拍的两张照片留了下来。其中一张照片里,我是坐着的小婴儿,旁边站着一位高挑的爪哇女子。母亲告诉我这位爪哇女子喂我吃东西、帮我洗澡、跟我说马来语。另一张照片里的我被抱在园丁怀里,园丁在父亲的学校工作。照片里的我看起来被照顾得十分周到,身为母亲的头生子和唯一的孩子,深受眷顾。
1929年,父亲获聘成为泗水第一所华文中学的校长。然而时运不济,大萧条扩散至爪哇,岛上糖业崩盘。由地方华人实业家资助的私立学校顿时陷入财务危机。经过又一年的茫然不定,父亲决定请辞。校方无力负担送我们回中国的旅费,因此父亲同意就近找工作,前往马来亚,学校董事会的一位成员为我们支付到新加坡的旅费。父亲在新加坡找到工作,担任华文学校的副视学官,启程前往马来亚霹雳州最大的城镇——怡保。在父亲心目中,这是返回中国之路的中继站。他恐怕没有想到马来亚会成为自己和妻子的长眠之所,而中国则会成为儿子心中悠长的深影。
多年以后我才了解,父亲的经历是当时许多中国人同样必须面临的处境。我放下历史研究,转而书写父亲这一辈身处的变局以后,更加了解二十世纪初的局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发生怎样的剧变。我意识到像父亲这样的人提供了起点,让我由此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但在试图理解不同背景的人群时反而也是种阻碍,更何况有些人不是从中国迁居南洋,而是移民到世界其他地方。这让我想到应该说明移民研究不是我的主要兴趣。吸引我投入这个主题的,是中国对外部世界所代表的意义,尤其是对离开中国定居海外的华人而言代表什么。此外,我也好奇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及想法。这些议题最初皆来自我对怡保和南京的回忆。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