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社人物吟评(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邵盈午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南社人物吟评》共撷取数百位颇具代表性的南社人物(包括新南社人物15位),以“七绝”这一由杜甫(《戏为六绝句》)所肇创的体式进行“吟评”。每位成员各系一诗,诗前标子题,以求醒目,次为人物小传,再次为注释。“吟评”部分既强化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又切合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即南社社员什九能诗,自幼饱受诗学熏陶。小传部分力求客观真实地在呈现传主生平的纵向发展脉络,为读者认识传主提供实体性的存在。注释部分或诠释典故出处,阐明诗意,或交代相关“本事”,夹叙夹议,俾使读者便于解会诗中微旨。全书对南社社员的解读比较到位,对普及南社的精神内质,让其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邵盈午,原名邵迎武,956年生。山东乳山人,室名搴兰移。当代学者,诗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有《苏曼殊新论》、《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南社人物吟评》、《柳亚子诗歌新探》、《范曾画传》、《惠莸劫——中国近代士阶层研究》、《清华四大导师》、《编辑卮言》、《庄子显灵记·评注》等十余种作品面世。 目录 上册 于右任 马君武 马叙伦 马骏声 马公愚* 王芃生 王德钟 王蕴章 王无生 王钝根 王毓岱 文斐 方声涛 仇亮 邓尔雅 邓孟硕 申柽 包天笑 田桐 田汉* 叶楚伧 叶玉森 冯心侠 冯自由* 冯春航 宁调元 成舍我 吕志伊 吕碧城 朱英 朱骞 朱少屏 朱剑芒 朱锡梁 朱鸳雏 朱翊新* 刘三 刘大白* 刘成禺 刘约真 刘师陶 刘泽湘 刘鹏年 许指严 许康侯 阮梦桃 庄严 庄通百 任鸿隽 孙竹丹 孙雪泥 孙世伟 杨了公 杨性恂 杨杏佛 杨天骥 李叔同 李根源 李澄宇 吴梅 吴虞 吴虎头 吴恭亨 苏曼殊 何香凝* 余十眉 余湘 余天遂 狄膺 邹鲁 邹遇 邹铨 汪东 汪洋 汪兰皋 汪精卫 沈镕 沈太侔 沈尹默 沈道非 沈禹钟 沈流芳 沈昌眉 沈昌直 沈剑霜 沈雁冰* 沈钧儒 宋教仁 冷通 张冰 张素 张继 张同伯 张伯纯 张冥飞 张光厚 张汉英 张志让 张相文 张维城 张默君 陆子美 陆丹林 陆曾沂 陆澹安 下册 陈柱 陈英士 陈子范 陈仲权 陈匪石 陈去病 陈布雷 陈蜕庵 陈陶遗 陈家鼎 陈其槎 陈望道* 陈蝶仙 邵力子 邵元冲 邵瑞彭 邵飘萍 范光启 范烟桥 郁华 寿石工 罗黑芷 林懿均/ 林白水/ 林之夏/ 林庚白/ 林景行/ 林百举/ 欧阳予倩 易孺/ 易白沙/ 周实/ 周伟/ 周觉/ 周子美 周芷畦/ 周迪前 周越然 周瘦鹃 周祥骏 庞树柏 郑之蕃 赵正平 赵苕狂 赵蕴安 胡朴安 胡石予 胡怀琛 胡先骕 胡伯翔 胡蒙子* 柏文蔚 柳亚子 柳无忌 侯鸿鉴 洪炳文 姜可生 姜丹书 俞锷 俞庆恩 俞语霜 闻野鹤 费砚 费公直 姚石子 姚雨平 姚勇忱 姚礼修 姚民哀 姚鹓雏 经亨颐 夏丐尊 顾悼秋 钱祖宪 徐血儿 徐自华 徐枕亚 徐道政 徐啸亚 徐珂 徐蔚南* 奚燕子 高吹万 高天梅 诸宗元 袁梦白 谈月色 唐群英 陶小沚* 陶绍煌 黄兴 黄节 黄侃 黄郛 黄宗仰 黄忏华 黄宾虹 黄摩西 萧蜕 戚饭牛 曹聚仁* 蒋洗凡 景耀月 谢晋 谢无量 程善之 程家柽 程习朋* 傅熊湘 雷铁压 楼辛壶 蒯贞斡 蔡寅 蔡哲夫 蔡元培* 蔡韶声 谭戒甫 廖仲恺* 潘飞声 戴季陶 序言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的 一个以文章相砥砺、以气节 相标榜、以诗歌相酬唱的著 名革命文学团体。它成立于 1909年,无形解体于1923 年。关于社名,最早的南社 发起人高旭曾解释道:“南 之云者,以此社提倡于东南 之谓。‘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原无分于南北,特以 志其始也云尔。”[1]高氏在 此似有些闪烁其词,且不无 柔媚之态;另一发起人陈去 病在解释时亦以曲笔言道: “彼南枝乎,殆生机其来复 乎?”[2]相比之下,宁调元 对社名的阐发则要醒豁得多 ,他指出:“钟仪操南音, 不忘本也。”[3]陈去病后来 径直言道:“南者,对北而 言,寓不向满清之意。”[4] 柳亚子更是直截了当地阐发 道:“它(指南社——引者 )的宗旨是抗清反满,它底 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庭 的标识。”[5]这表明南社与 明朝的复社、几社迥不相同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党 派色彩。南社虎丘第一次雅 集,“到会的十七位社友中 间,有同盟会会籍的是十四 人”[6]。足证南社迥非一般 的文人结社,具有明显的向 现代转型的过渡特点。它的 存在,前后虽仅14个年头, 但长期主持社务的“南社灵 魂”柳亚子却认为如同“一部 二十四史,总觉得写不起来 ”。胡寄尘亦以“事情太难, 实在办不到”为由而对《越 风》杂志关于介绍南社的约 稿加以推辞。即此可见,真 实记述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 ,并为后人对历史的再认识 提侠头件仕行仁,仁仁儿刈 共进行削足适履式的主观臆 断难得多。为给读者提供一 个基本的参照背景,俾使读 者从政治、哲学;历史、文 化各个角度对本书所“吟评” 的225位南社人物进行综合 把握与立体观照,笔者拟就 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资料 ,力图从“史”的角度对“南 社始末”作一扼要介绍,并 在此基础上,对南社分化、 衰落过程的发生机制、内在 规律与南社的历史功绩、深 远影响以及本书体例作一必 要的介绍与论析。 一 南社诞生于我国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风雨年代,其筹 备工作自1907年始。 这一年可谓我国近代历 史上的“多事之秋”:徐锡麟 在安庆谋刺恩铭,秋瑾于绍 兴就义,杨卓霖遇害,潮州 黄冈、惠州起义先后受挫; 黄兴两番进攻钦、廉一带, 并偕胡汉民袭取广西镇南关 ,亦相继失败,这一系列事 件对南社的成立起到重要的 推动作用。为纪念秋瑾,陈 去病拟在上海召开追悼会, 激励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戮 力反清,惜未果。为进一步 联络被迫逃亡、星散四方的 革命党人,陈氏遂与刘三、 吴梅等筹组神交社。1907 年7月29日,陈氏在《神州 日报》上发表《神交社雅集 小启》,该文简略回顾了明 末文人的结社盛况,然后愤 怒抨击清王朝“文网日张”“ 文人结社几与烧香拜盟同悬 厉禁”的文化统治政策的狡 黠狠毒,并矢志广结同人, “欢然上下其议论”。同年冬 ,刘师培、何震夫妇自日本 归国,柳亚子邀约他们及杨 笃生、邓实、黄节、陈去病 、高旭、沈砺、朱少屏、张 家珍等人在上海酒楼小饮, 决定成立南社。后因陈去病 赴杭(1908年7月)邀众祭 奠秋瑾,被清政府发觉,被 迫逃往汕头。1908年冬, 陈氏又患足病,经半年始愈 ,南社的成立亦因之延期。 1909年11月13日,“一支 画舫,带着船菜,容与中流 ,直向虎丘而去”[7],阅尽 千劫的虎丘塔下,又一次腾 跃起沉埋已久的剑气,这一 天南社宣告成立。以这个非 比寻常的日子为标志,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 抗争精神,伴随着忧愤、悲 叹、屈辱和仇恨,以一种自 愿结社的形式,在唏嘘扼腕 的文人志士心中复活了。尽 管迫于清政府的高压政策, 关于南社命名的含义在一些 公开文告中说得较为含蓄隐 晦,甚至相互矛盾;但从南 社社员对“几复风流”的追慕 程度看,已不难体识南社创 立的契因。立志排满攘夷, 光大几复风流,是众多南社 社员一致的政治取向。基于 此,柳亚子大力印行夏允彝 、夏完淳父子的合集,姚光 著《金山卫佚史》,陈去病 将《建州女直考》《扬州十 日记》《嘉定屠城记》《忠 文殉节记》四种书辑为“陆 沉丛书”,又罄数年之力, 搜讨鼎革之际“与陈子龙、 徐孕远等举义,毁家财十成 佐军”的吴易遗作,编成《 吴长兴伯遗集》《明遗民录 》《正气集》等,旨在警示 世人“伤种族之沦亡,哀华 夏之倾覆”,进而激发人们“ 旷代相感”的抗争雄气,用 心可谓至善①。鲁迅对此颇 为赞赏,在《隔膜》一文中 指出:“清朝初年的文字之 狱,到清朝末年才被从新提 起。最起劲的是‘南社’里的 有几个人,为被害者辑印选 集。” …… 限于绝句短章,难以尽 意,故我于诗后逐一加上了 较长的自注,或诠释典故出 处,阐明诗意,或交代相关 “本事”,夹叙夹议,俾使读 者便于解会诗中微旨。需要 加以说明的是,在本书初稿 中,我只在诗后附有简注, 以注“本事”为主;因“本事 无自注,是使读者昧而不知 ”[85]。又虑以自注太多, 则有“疑读者陋而不学”之嫌 ,强为不如藏拙。后来,我 将部分打印稿寄呈文怀沙先 生审正,文老赐函给予热情 鼓励,并提议 导语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以文章相砥砺、以气节相标榜、以诗歌相酬唱的,前进的,革命的,富有民族意识的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它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等,无形解体于1923年。 作者通过列举史事,论南社诸成员。他们志业虽殊,神貌各异,但大多为活跃在清末民初政界、军界、学界、报界、宗教界的重量级人物。通过“吟评”这一古典话语,作者旨在充分发掘由历史发展造成的“同中之异”(相对前人而言)里所蕴含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同时正视南社人物的诗歌创作中大量弥散着传统化的审美信息这一事实,进而深入到历时态的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为增强本书的可读性与观赏性,作者还分别于文中插入其积日累劳、罄力搜寻到的上千幅南社人物图像及手迹,遂使图文之间达成一种珠联璧合的有效互动,焕采增辉,大有俾助于读者更准确、更直观地领悟南社诸贤的精神气象、价值追寻、美学崇尚与人文境界,进而获得一种超越文字以外的全息的诗性感受。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拙著 《南社人物吟评》面世后, 颇受好评;其时我不过三十 出头,但不少未曾谋面的行 内人士却都以为此书必出自 须眉皆古的老者之手;这种 “误差”倒是令我“喜自心头 起”——因当时深感自鼎革 以还,雅言中绝,诗道沦胥 ,遂发愿为南社群贤撰一专 书,俾使幽德潜光,赖以昌 发,亦让同人知兹世尚有为 诗遵律令如古人者。讵料随 后却发生了一件令我啼笑皆 非的事情:1996年,我在 申报高级职称时,曾将此书 作为科研成果上报,不少评 委竟以为此书是一部南社人 物的诗选(其实封面上赫然 印着“邵迎武著”的字样); 我后来职称的受挫与此大有 干系,这又不免让我齿冷心 寒,刚刚得意了一阵又大感 “可怜无补”的失意——我的“ 命运”竟会匪夷所思地操纵 在那些连“著”与“选”都辨识 不清的评委手上。不过,“ 得意”也好,“失意”也罢, 皆不足挂怀;作为一名人文 学者,倘如一味地戚戚劳于 忧畏,汲汲役于人间,又如 何能够深入进南社人物高华 峻洁的精神境域之中?何况 ,这早已是20多年前的如烟 往事了。 由于《吟评》动手较早 ,故在90年代初,它多少带 有点“拓荒性”的意义;也正 因如此,此书也存在着诸多 不足,一直想进行全面的修 订和扩充,却又苦于没有足 够的时间,只好见缝插针, 增补删改,时作时辍,先后 竟长达20年,方具此规模。 记得前几年,某家出版社愿 意接受这部经过扩充修订的 书稿,我当时曾写过一个简 短的“后记”,不妨迻录在下 面: 曩时著《南社人物吟评 》,弹指间已越二十余载矣 。虽不敢自谓学有寸进,然 治学之方,收罗之广,删汰 之严,识力之定,已大异于 昔。欲举而弃之,则有所不 忍,故更为续集,刊布于世 ,以觇今吾故我之异焉。 拙著付梓前,幸蒙文怀 沙师赐以鸿题,弥增光宠, 能不泥首以谢。书中部分图 片资料,承蒙苏州李海珉、 李学忠先生大力惠助,玉成 厥美;予尘冗鞅掌,不克踵 庭叩谢,此心何安,惟有镂 之五内矣。 如今看来,这篇“后记” 写得太过简略;尤其是修订 增补版与旧著究竟有哪些不 同,语焉不详,对读者未免 不够负责,现就此略作一些 必要的说明。 一、对“前言”部分作了 较大修改。随着材料的积累 ,研究的深入,自觉对南社 的认识有所深化;老实说, 在我从事南社研究的20世纪 80年代,学界基本上处在一 种模糊、纠葛不清的无序状 态,在对相关概念、术语、 范畴以及史实等一些基础问 题的界定和梳理方面,基本 上还是一片空白;由于缺乏 学术基础的建构,人们大都 处在一种散兵游勇式的研究 状态之中,或强调某种智性 式的感悟,或注重某种先入 为主的观念在研究过程与理 论推导中的绝对地位,缺少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近年来 ,这种情况已然有了巨大的 改变,不仅研究队伍日益扩 大,而且对南社的研究也呈 现出全景阐释的态势;这无 疑会进一步加深对局部的理 解,将南社研究推向纵深。 我更欣喜地看到,已经有愈 来愈多的青年学者能够从时 间与空间、历史与未来、文 化与社会等角度来立体地透 视和把握南社研究的态势, 并将南社研究导入与人文学 科对话交流的语境之中,呈 显出迷人的学术魅力。当然 ,任何一门学科必须接受理 论检验是无疑的,理论检验 的直接结果便是使该学科更 趋于学术的规范性与逻辑的 自洽性。有感于此,再返观 自己在20多年所写下的那篇 带有所谓研究性的“前言”, 殊难惬意,故大力削改,以 期近是。应当说,呈现在读 者面前的这篇通论性的“前 言”,代表着我对南社现有 的认识水平。 二、增补进93位南社人 物(其中新南社人物15位) ,增加了近两倍的篇幅;故 此书亦可视为《吟评》的续 集;之所以仍与旧著合为一 集,是基于我的如下学术主 张: 就目前的南社研究来说 ,与其停留在“南社是……” 这种俯视式的宏观扫瞄上, 还不如多进行一些微观的、 专题的、实证的研究,增多 一点所谓“客观真理性”。且 不论柳亚子、苏曼殊、李叔 同……,就是将一些并不为 人熟知的南社人物置放于传 统文化由封闭体系向世界多 元文化体系开放的历史横坐 标与20世纪古老中国向现代 中国过渡的历史纵坐标上予 以考察,亦足以写成不止一 部而是上百部上千部厚厚的 专著,只有在这项浩大的基 础工程完成以后,南社研究 才能够进入从总体上进行把 握的层次。 …… 四、对相关的南社文献 作了必要的整理与纠误。这 主要反映在人物小传上。旧 著由于成书仓促,加之当时 所能接触到的相关文献非常 有限,对一些相互抵牾的史 实,无法逐一细辨,故难免 存在着不少史实上的讹误, 笔者利用此次重版的机会, 尽可能逐一予以修正,在篇 幅上也作了一些必要的扩充 (由原来的“小传”易为“简传” )。对于南社人物,我一向 景仰,其中除个别“荃蕙化 茅”者外,大多为“死而不亡 ”的英杰,日月炳煌,山川 流峙,历千万劫而无穷已, 故竭尽所能地从“史”的角度 ,完整、 精彩页 于右任 三民主笔峙雄才,醒世高吟隘九垓。 更与南人量胆气,风花挥手出关来! 简传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后取谐音用“右任”。别署骚心、髯翁,晚年号太平老人。笔名神州旧主等。因蓄髭须,于腮绕颊,故又有于胡之号。陕西三原人。1890年入私塾读书。1903年中举人后,因《半哭半笑楼诗草》遭清政府通缉,得李雨田相助而“遁于沪”。1904年入震旦学院肄业,旋因抗议外籍教员干涉校务而离校。1905年与马相伯等人相继创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1906年东渡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委为长江大都督。次年回国,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该报不用清帝号,改用干支,抨击时弊,鼓吹革命,颇受读者欢迎。1909年起,相继创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迭任社长、总编辑,言论激烈。武昌起义后,参与上海光复。不久又加入南社(但未填入社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代理部务;同年被举为国民党参议。1913年“宋教仁案”发后,致力于讨袁斗争。1918年返回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5月,任讨贼军西北第一路总司令。未几,赴沪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上海大学,同年10月任校长。1924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倾向国共合作;旋随孙中山北上,任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委员。1925年任善后会议会员。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9月参加冯玉祥部五原誓师,旋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兼行陕西省政府职权,策应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执委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筹备国难会议,同年被复旦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张抗战到底。1939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1947年被选为陕西区行宪监察委员。1949年4月被迫去台湾。晚年蛰居台湾岛,心情落寞,日夜想念祖国,常以诗抒发故土之思。1950年任国民党评议委员。1964年11月10日在台湾病逝。工诗词,精于书法,尤擅草书。著有《右任诗存》《右任墨存》《右任文存》《牧羊儿自述》等。(入社号65) 注释 三民:指《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按,1909年,于右任创办《民呼报》,倡言反满,遭清廷之忌,扬言要挖掉他的眼睛,于氏遂易报名为《民吁报》,意谓眼睛自己挖掉,不必有劳“贵手”了。《民吁报》被禁后,于氏又创办《民立报》。“三民”在辛亥革命前后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首先到《民立报》会见于右任,并亲题“戮力同心”四字,嘉勉于氏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于氏本人亦因此赢得“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瑟枪”的美誉。 隘:即狭小。此处为使动用法,极言于氏诗风之雄健豪放。 风花:风花雪月之省称。按,南社诗人大都生长南方,自幼被六朝烟水濡染,其诗作受晚唐影响较深。又学定庵,往往造作失神。相比之下,于氏诗格道劲,颇有汉魏风骨,尤其是出关诸作,如:“雨中山好青如黛,浪里花开白似绵。活泼游鱼吞晓日,回翔饥鸟逐渔船。舟人指点谈遗事,竖子声骄唱凯旋。一水茫茫判天壤,神州再造更何年?”(《马关》);“虎口余生再入关,乌头未白竟生还。垂青无几灞桥柳,鼓掌一人太华山。慷慨歌谣灵气在,忧愁风雨鬓毛斑。倚间朝暮知何似?心苦莫论世网艰。”(《入关》);“河声夜静响犹残,孤客孤鸿上下看。大野飞鸣何所适?中原睥睨一凭栏。严关月落天将晓,故国春归梦已阑。马窜余年终有恨,南来况复路漫漫。”(《月夜宿渔关》);“大好江山作战场,几经水火几玄黄。雨花台下添新冢,远近高低尽国殇。”“山围故国人安在,泪湿新亭客更多。再造神州吾未老,是非历历指山河。”(《再过南京杂诗》四首录二);等等,无不慷慨豪壮,大气磅礴,令人读后感发兴起。章士钊先生评曰:“先生自出秦川,一切公私行事,始终不脱北人风范,居江南久,毫不为六朝靡靡之习所染,发为诗歌,壮有金戈铁马之音,逸亦极白鸥浩荡之致。”(《于右任先生七十寿序》洵为的评。)又,于氏书法亦摈弃帖学草书的靡弱流俗,以北碑为宗,碑帖兼融,在运笔中增加方折和顿挫,在结体上采取欹正相生的字势与布局,从而赋予草书以一种朴拙、浑厚、雄强之美,在近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