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36讲资治通鉴通识课--1362年历史时空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传统的史学巅峰著作,但是因其卷帙浩繁,有三百多万字,又是文言文作品,现代人阅读起来十分不便。本书是作者用大历史脉络和36个重大历史节点发生的事件、人物,为读者全景展示、解读《资治通鉴》所表现的1362年的历史时空,其多维的视野,通俗的文风,是读者了解《资治通鉴》的通识读物。
作者简介
李凯,1983年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历史教学法。著有《先秦巡狩研究》《出土文献与商周文明初探》《中学历史教学技能》等著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北京师范大学项目三项。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开设《中国儒学史》《中国书法史》《中学历史教学技能》等课程。
目录
第1讲 战国争雄
第2讲 秦楚之际
第3讲 汉初气象
第4讲 煌煌盛世
第5讲 西汉穷途
第6讲 两汉之交
第7讲 东汉风云
第8讲 汉末乱世
第9讲 鼎足三分
第10讲 政归司马
第11讲 八王之乱
第12讲 魏晋风度
第13讲 兵败淝水
第14讲 北方乱局
第15讲 胡夏兴亡
第16讲 南朝荒主
第17讲 鲜卑改革
第18讲 河阴之变
第19讲 萧梁闹剧
第20讲 北齐暴君
第21讲 隋朝统一
第22讲 二世而亡
第23讲 贞观之治
第24讲 武周夺权
第25讲 韦后之乱
第26讲 开元盛世
第27讲 安史残局
第28讲 德宗出逃
第29讲 元和中兴
第30讲 宦官专权
第31讲 黄巢起义
第32讲 唐末混战
第33讲 朱梁乱局
第34讲 后唐盛衰
第35讲 割让幽云
第36讲 分裂尾声
序言
跨越千年的对话
《资治通鉴》是一部
很不得了的史学著作。有
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史
学上有“二司马”,前司马
是司马迁,后司马就是司
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人,著
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也
是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
熠熠生辉。小孩子都知道
著名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但
是也有学者说宋朝好像没
有那么大的缸,看《宋史
·司马光传》会发现司马
光砸的是瓮。但不管怎么
样,司马光年少时就很聪
明,据说司马光在七岁的
时候,就能够讲《左传》
。这部书被称为大经,十
八万汉字,许多字句是很
难懂的,但是七岁的小孩
司马光不仅能够记住,而
且还能够讲解,可见他有
超世之才。
这和他的家学有着密
切的联系,司马光也是少
年得志,他在十九岁的时
候就已进士及第,要知道
,唐王朝的进士可是非常
难中的,三十老明经,五
十少进士。这种情况到了
宋朝有一定的改观,宋天
子曾经扩招过。但甭管怎
么样,十九岁少年进士及
第,这在北宋整个精英知
识分子中也不是大概率的
事件,司马光由此走上历
史舞台。
司马光为人非常耿直
、忠诚,而且知识渊博,
他曾经担任过宋朝政府的
地方官与京官,甚至担任
过宰相。司马光还担任过
谏官,负责给天子、臣僚
提意见。
司马光是《资治通鉴
》主编。司马光在1064
年(宋朝天子宋英宗刚刚
登基)写了一部书,叫做
《历年图》。这个《历年
图》今天比较好理解,就
是大事年表。他将这部书
呈献给皇帝看,英宗皇帝
涉世不深,是需要历史知
识的,这部作品受到了皇
帝的重视,皇帝褒奖司马
光,而且同意他把这个工
作进行下去:《历年图》
还不够,应该写得更丰富
。也许有朋友不禁要问,
编年体是很重要,然而它
容易变成流水账,事件的
前因后果也分散,不利于
阅读,为什么司马光还要
用这种方式呈献给皇帝?
其实这里原因复杂。一方
面,司马光要接着《春秋
》写史,有他的叙述逻辑
在(司马迁也说:“先人
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
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
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
正《易传》,继《春秋》
,本《诗》《书》《礼》
《乐》之际?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另外一方面,编年
体史书,尤其是年表能一
目了然,有非常清晰的代
谢古今之感。作为帝王,
日理万机,每天的事务也
是一股脑堆垒而来,能否
乱中抽丝、纲举目张就成
为政治家的基本素质,这
和编年体叙事风格近似,
读者势必要凭借自己的知
识结构和逻辑,建立起信
息链。于是《历年图》和
《资治通鉴》的写作,自
然是情理之中。司马光成
立了史局,这个史局能够
动用皇家的文献资源,甚
至皇帝身边的太监都可以
调配,还提供水果饮食,
皇帝对他照顾到这个地步
,司马光感恩戴德。
两年后,1066年,英
宗皇帝看到另外一部书,
这部书从三家分晋(公元
前403年)写起,一直写
到了秦朝统一。也就是说
,这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历
史。司马光给它起名字叫
《通志》(八卷)。这个
《通志》不是郑樵的《通
志》,是司马光的《通志
》,是后面写《资治通鉴
》的重要基础。英宗皇帝
看了之后非常高兴,但是
英宗皇帝寿数非常短,
1066年就驾崩了。1067
年神宗皇帝登基,神宗登
基时才二十岁。
说到宋神宗,我们知
道他在位期间发生了很多
事-,如果了解王安石、
苏轼诸多人物的话,就会
对这个皇帝不陌生。神宗
皇帝刚登基,司马光就给
神宗皇帝讲授《通志》,
一篇一篇地讲,他要用历
史给皇帝进行一定的政治
导引。司马光从1064年
接受英宗皇帝的圣旨后,
一步一步滚雪球似的收集
材料,到了1071年,全
心全意投入《资治通鉴》
的写作中,这和一件大事
有密切联系,就是王安石
变法。
宋王朝最初的顶层设
计是想防范武将专权、乱
臣当政,吸取了唐末五代
的许多历史教训。大家都
熟悉这个典故,宋太祖陈
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来
演出了一场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出身
,最懂得臣子是如何夺权
的,他非常谨慎地防范臣
子的专权。所以宋初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
专制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明
确的措施。这一套措施持
续下来固然维持了社会的
稳定,但是也带来了许多
问题。比如说宋朝军队战
斗力不强,官僚制度开支
巨大,出现了冗官、冗兵
、冗费的局面。庞杂的文
官体制将会把这个国家给
拖垮,虽然维持了社会的
稳定,但是代价太大了。
这时候刚亲政的宋神
宗想有所作为。1069年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
开始从事变法。这是在历
史上是大书特书的事件,
今天给予正面的评价,可
是在宋代以及之后相当长
的一个时期,人们对王安
石的评价是否定的,因为
他用人不当,施政急功近
利,给老百姓带来又一次
伤害。所以许多官僚站到
王安石的对立面上。王安
石的好朋友司马光,也因
为政见的分歧走到了对立
面。当时司马光再三质疑
王安石,王安石也据理力
争,今天中学语文教材里
还有一篇文字,就是《答
司马谏议书》,体现了王
安石的观点。从这一往一
导语
我们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用什么方法读?
不仅是因为某个历史场景能够增加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治国理政的法子,秦走不通,汉行不行?内圣外王的理想,孔孟没机会实现,汉唐宋可不可以?
看完历史事件后就会发现古代很多现象,都是今天的问题翻版;当下不少瓶颈能在历史中找到思考方向。
潜下心来,花长时期啃《资治通鉴》是值得的,即便走马观花也有收获。
扫描后勒口二维码,还有作者制作的《36讲资治通鉴通识课》课程,以及帮助读者如何做到以史为鉴、知行合一的读书方法,非常值得期待……
精彩页
第1讲 战国争雄
历史上有件大事,叫三家分晋。韩、赵、魏本身是大夫,分晋后成为诸侯,甚至在半个世纪以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这三家大夫的诸侯地位也被当时周天子认可,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强雄林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从这一年写起。
司马光为什么从这一年写起呢?其实他在责备当时周天子——周威烈王。因为你作为最高领袖,自己打乱了祖宗家法,明明他们是大夫,这个时候升格为诸侯,天子自乱章程,那还了得?我们今天看司马光这个话,许多人说他很迂腐,但是咱们要结合背景就知道,司马光这些话是给当时皇帝宋英宗、宋神宗讲的。
宋神宗涉世不深,登基的时候不过二十岁,这个时候群僚要给皇帝讲历史,讲治国理政的道理,所以选择许多对治国理政有用的资料,司马光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三家分晋。为什么要这个时候着重讲三家分晋呢?其实是让皇帝知道一点,治国理政不是闹着玩的,你作为最高统治者应当有谱吧,你定的章程礼法,不能自毁长城。但是我们说司马光也的确有迂腐的一面,因为历史总是变化的,这个章程也随着历史发展有所修正。
战国时期历史就出现了明显的趋势,首先第一个大趋势,叫礼坏乐崩。有人说是礼崩乐坏。实际上您翻一翻《论语》,就会发现《论语》里头孔子说的:“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礼”这个东西是损毁的,而“乐”这个东西作为一种艺术,它在师徒间耳提面命,口耳相传,它真能崩。所以孔子说“礼坏乐崩”。礼坏乐崩肇端应当出现在春秋,但是春秋和战国还很不一样。
清朝初年有一个大儒,顾炎武。顾炎武写过一个很重要的论文集就是《日知录》,《日知录》中有一则叫做《周末风俗》,他说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分水岭,春秋尊天子,战国不尊天子;春秋讲礼与信,战国不讲这一套;春秋宴会赋诗,战国不讲这一套;春秋赴告策书,战国不讲这一套。所以当时顾炎武下一结论:社会到战国产生巨变。变化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之间,这一百多年顾炎武用八个字来形容,叫“邦无定交,士无定主”。这些国家没有外交的一贯原则,而士大夫也没有投靠主上的一贯原则。他们凭借什么呢?凭借的无非就是利益,他们不讲主义,这样的话社会就非常现实,原先那一套体制纷纷瓦解。
礼坏乐崩的同时又出现了社会的新的因素,如果前面说破旧的话,那么下边就是立新。历史发展到这个时间段,原先旧的贵族逐渐没落,而上升到历史舞台上的人,以前咱们称之为新兴地主阶级,当然这个话也未必概括得准确。总之这些人掌握着军功,要么给江山社稷立有大功,要么有能力,要么有知识。所以这个时期士大夫群体越来越大,他们学得文武艺,要货卖帝王家,邀君主之宠,列国也在富国强兵。 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士阶层特别地壮大。大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就曾经指出过,战国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趋势:权贵的没落和贤的上升。原先的权贵逐渐被拍死在沙滩上,而贤走上历史舞台。这个贤,就包括有知识、有军功,还有能力,其中知识越来越重要,而能力、军功也不可小觑,当时有诸子百家,也有纵横之士,比如说苏秦、张仪。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