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是杂文家、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集。怀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作者在书中梳理教育观念、探讨教育难点,针砭教育时弊,体现了思想者的深刻、教育者的魅力。
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农村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著有《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
2004年年初,出版人
吴法源先生来访,希望我
把发表的教育言论结集出
版。当时我的全部课余时
间都用于教科书编写,异
常忙碌,交稿期限临近,
我整理这些文章,并不满
意:一是自身识见肤浅,
二是社会条件限制,无法
尽情表达。我对当时教育
界的混乱状态感到忧虑,
也清楚教师个人努力价值
有限。让我意外的是本书
出版后读者所给予的重视
,这让我想到,仍然有很
多教师在关注教育生态,
在憧憬明天。然而,十年
来,本书不断重印,让我
的心情变得复杂,因为我
很希望教育的局面能有改
变,让这本书过时。
青年时代遭逢“文革”
,活在专制愚昧中,至今
时时痛惜。但因为有基本
的善恶判断,渴望平等自
由,固守基本常识,虽然
被洪流卷着往前推,思考
意识并未被消灭。我厌恶
“驯服工具”之说,那是对
人的侮辱;同样,我也不
愿做所谓的“永不生锈的
螺丝钉”,我无法想象人
的脑袋上要留个槽口,任
凭权势机器拧来拧去。这
些,在我从教后,逐渐转
为“不跪着教书”的思考与
言说。
独立思考应当是人的
本能,拒绝名利诱惑也未
必需要多高的境界,真的
教师,不会因为社会寡廉
鲜耻就放弃高贵的梦想,
同样,也不会因为社会性
的反智行为而丧失理性判
断。教师有独立人格和职
业精神,学生跟随他们学
习,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
生命教育。
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
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一
个教师群体有基本一致或
相近的价值判断,则必然
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屈
从于落后的教育观,以世
俗的意志来推卸职业责任
,教育界奉行犬儒主义和
市侩哲学,会导致社会失
去进步的希望,功利庸俗
的课堂,培育不出直立的
人。
经过这十年,和很多
老师一样,我带着忧虑地
思考着未来,有一种更深
的危机感。我希望自己的
工作能有助于学生成长,
希望教育能推动社会走向
文明;虽然个人能力有限
,但我的工作和思考毕竟
有些意义。我想的是,能
做多少是多少,唤醒一个
算一个,改变不了现状,
就先改造自我,绝不怨天
尤人。在这样的时代,自
我启蒙也许是一条比较合
适的路。
这次再版,除订正个
别字句,不作改动,为的
是让读者观察十年前的教
育状态,了解一名教师的
思考与存在方式。
作者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中国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这本书中的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涉及教师素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学、品德教育、教育制度问题等,对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犀利的分析,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
1.永不凋谢的玫瑰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帕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5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昵?
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种种设计,让我从心底厌恶。
这件事曾强烈地刺激了我,使我想到,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们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认识到,与其叹息,不如把我想说的说出来。我再也不指望有梦,有美丽的幻想,在应试教育已经坐稳了江山的时候,我也不再指望有谁能给我惊喜,我想我只有更多地讲述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人那样活着,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2.感恩之心
我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有位教师说起一位高中男生,这位男生平时不大爱说话,有一次班上组织活动,大家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来,每人说一段自己的事,他拿来的竟是幼时光屁股的照片,大家都感到好笑。这位身高一米八的男生举着照片,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起母亲怀胎如何不易,分娩如何不易,当年父母如何艰难,自己从小如何备受呵护,父母如何寄希望于自己,以至自己能到这样一所名校读书……同学们都被感动了,有的老师还落了泪。我深深地为这位同学的父母自豪。把儿女教育得爱家庭、爱父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这样的家庭,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这些年来接触各样的家长,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家长不爱孩子的,所有做父母的都为孩子的一点点成就而深感幸福(我自己也一样)。这些从饥饿年代、从极“左”年代顽强地生活过来的人,终于为他们的儿女迎来了有鲜花和微笑的时代。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