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郭建龙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作者简介 郭建龙,独立作家,社会观察者。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辗转于经济、媒体、探险等各个领域。出版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历史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干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以及经济类图书若干。目前作者正在以文化、政治、宗教、经济的视角游历和观察世界,本书就来自于这样一次系统的观察。 目录 楔子 盛世毁于战争 上部 盛世 第一章 血的开局 又一次政变 内斗不断的王朝 帝国早期的边患 混乱的财政系统 女皇帝的功与过 第二章 拨乱反正 寻找贤相 休养出的盛世 从鸵鸟政策到怀柔远人 读书人的科考往事 诗的进化 第三章 盛世阴影 贤相集团的更迭 战争与财政 聚敛集团的出现 文人的宦游时代 第四章 危局之成 贤相集团的覆灭 聚敛集团的内斗 脱缰的战争 土皇帝的职位 漂泊的诗人 第五章 战争前夜 权相的更迭 节度使的罪与罚 外族节度使 战争前夜的文人 被“逼”的叛乱 下部 崩塌 第六章 战争的开局 唐代的军事地理 安禄山之谋 大燕皇帝 河北的抵抗 又一次危机 绞杀与反绞杀 第七章 逃亡的皇帝 急转直下 太子的行踪 危急时刻 深陷战争的文人 构建反击基础 宗室之乱 第八章 血肉抗战 死守太原 再次失败的光复行动 血战睢阳 拯救罪人李白 第九章 从全局战争到局部战争 收复两京 重建朝政 差点儿结束的叛乱 纷争再起 再失东都 第十章 找不回的盛世 另一场叛乱的预兆 改朝换代 叛乱的终结 乱世开启 诗人之死 尾声 盛世的丘墟 附录 参考书籍 后记 序言 盛世毁于战争 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雪 山中,藏着一座巨大的自 然丰碑,纪念中国唐代的 盛世武功。 在如今中国新疆的塔 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之 间,有一条世界上修筑难 度最大的公路——中巴友 谊公路。在世界上,它更 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喀喇 昆仑公路。这条路经过塔 什库尔干,从红其拉甫口 岸出境,穿过巴基斯坦西 北部陡峭多峰的喀喇昆仑 山脉,再翻过一系列雪山 ,包括海拔八千米以上的 南迦帕尔巴特雪峰,才会 到达终点伊斯兰堡。这条 路时而在雪峰下蜿蜒,时 而在印度河冲出的悬崖上 盘旋,险象丛生,风景震 撼,任何走过这条路的人 ,都会心生敬畏,对人类 改造自然的力量发出由衷 的感叹。 但是,人们很少知道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就有人完成过更加复杂的 穿越:一支军队选取了比 喀喇昆仑公路更加难行的 道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 一次艰难的行军。 人们如果从中巴友谊 公路上的重镇吉尔吉特( Gilgit)出发——不是沿着 公路方向走,而是顺着一 条同名的河流向西行走— —这条河流的北岸过于陡 峭,只能顺着南岸行进, 经过几天的步行,就会到 达一个叫作古比斯 (Gupis)的城市。在它 的对面,另一条支流从一 个山谷里流出,汇入吉尔 吉特河,这条支流被称为 亚辛河(Acesines)。亚 辛河流经的谷地(即亚辛 谷地)内部非常宽阔,但 在两河汇合的地方(即入 口处)却极其狭窄,由此 让这个河谷成了一个世外 桃源。即便到了现代,亚 辛河谷也以与世隔绝的文 化著称,直到近年才逐渐 有所改变。 人们很难想到,在唐 代时,这里竟然是一条沟 通吐蕃和唐代新疆的重要 通道。当时的吉尔吉特被 唐朝称为孽多城,是小勃 律国的国都。小勃律的国 境一直延伸到亚辛谷地, 当时从孽多城沿着吉尔吉 特河(时称娑夷河)西行 ,到达古比斯之后,要经 过一座藤桥进入亚辛谷地 。这座藤桥的建造难度极 大,需要一年才能修好, 也是这条路上的关键所在 。过了藤桥,行三十公里 路,就到了亚辛谷地最重 要的城市,城市与谷地同 名,也叫亚辛,而在唐代 ,则被称为阿弩越城。 过了阿弩越城,谷地 一路向上,经过三天的行 程,就到达了一道令人目 眩的雪山之墙。这道雪山 上有一个山口叫作达尔科 特(Darkot),在唐代, 则称为坦驹岭。达尔科特 海拔近五千米,终年积雪 不化,如果要通过那里, 必须踩在万年不化的冰川 之上,冒着随时掉入冰隙 的风险才能成功。过了坦 驹岭,就进入了另一条叫 作耶尔洪(Yarkhun)的 谷地。达尔科特所在的山 岭是耶尔洪河谷的南界, 人们必须从达尔科特下来 ,穿过耶尔洪河谷,再爬 到北面的另一个巨大的山 口巴罗吉尔(Baroghil) ,才能下到位于现在的阿 富汗的瓦罕谷地(唐代称 为婆勒川)之中。从瓦罕 谷地可以进入中国的新疆 当皇帝决定用武力炫 耀盛世时,就决定了后续 的结果:当唐朝的边将和 节度使们掌握了足够的权 力,当他们的战争足以让 中央政府的财政失控,当 皇帝的政令在节度使对地 方的全权掌控中被削弱, 盛世就已经毁掉了。 我们可以说,盛世毁 于战争。但事实上,唐玄 宗后期的战争之所以增加 ,节度使之所以出现,又 是唐朝从建立之初所形成 的一系列制度缺陷的必然 结果。本书所做的,就是 追寻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盛 世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崩 塌,以及盛世中不同的人 所做的不同选择。不管是 皇帝、宰相、武将,还是 盛世中的普通人,他们共 同导演和见证了这个盛世 ,又眼看着它崩塌,却没 有人能够将它救下…… 而这一切,又是从唐 朝特有的皇室政变开始… … ,也可以前往中亚地区, 甚至可以通往古代的葱岭 ——帕米尔高原。 唐代天宝年间(公元 742年—756年),吐蕃 人为了进攻唐朝,决定建 立西方的交通线,于是将 一位公主嫁给小勃律国王 ,获得了这条路的通行权 。他们的军队绕行数千里 ,来到西部拉达克(位于 现在的印控克什米尔,当 时属于吐蕃),再经过小 勃律,翻越两座巨大的山 口(达尔科特和巴罗吉尔 ),进入瓦罕谷地。吐蕃 人在巴罗吉尔山口下面的 连云堡(位于现在阿富汗 的沙尔哈德附近)建立了 前哨基地,利用这个基地 ,就能够控制瓦罕谷地, 再进一步控制帕米尔地区 ,从而可以侵入新疆的西 部,并控制整个南疆地区 。由于这里距离唐代的中 心长安非常遥远,更何况 大都是四千米以上的高地 ,唐军士兵很难在此行军 ,而对于习惯了高原的吐 蕃士兵却没有障碍。因此 ,这条路从理论上来说已 经处于唐朝辖区之外,唐 军难以到达,但对吐蕃人 来说却是坦途。 然而,吐蕃人没有想 到,唐天宝六载(公元 747年),一位将军硬是 完成了一次世界军事史上 的奇迹。这位叫高仙芝的 将军率领士兵从新疆的库 车出发,用了三十五天行 军到疏勒(现喀什),又 花了二十天,穿过昆仑山 脉西部的高峰慕士塔格, 来到了唐代驻军的最西戍 所——葱岭守捉(可能位 于现塔什库尔干)。从葱 岭守捉出发,唐军又花了 导语 郭建龙2022重磅历史大作。继《汴京之围》畅销20万册后,“唐宋盛世双联剧”第二部,再次用风靡西方读者的叙事史笔法写作中国历史关键节点,延续独特的“郭氏”中国史写作风格。真实,有料,好看! 一部视角新颖、全面的盛唐崩塌史。完整复原唐朝自初建到盛世,以及盛世迅速崩塌的全景画卷与人间百态,带你一起了解唐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得与失。没有底线的内斗,不断挤压中央政府财政空间的北部边患以及混乱不堪的财政系统,书中将会从三大维度为读者详解这个盛世背后致命的顽疾如何将唐朝一步步拖向倾颓的深渊。 一卷帝国衰亡史,一部成败启示录!唐朝在血的开局中历经几代帝王努力,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然而仅仅十数年,这个盛世便在同一位帝王的见证下崩塌。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书中详细解读唐帝国兴亡的策略得失,深度发掘历史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给国家、给企业一份生存和管理指南,让读者获得受用终身的战略和决策智慧。 后记 本书的尾声写了长安 的废墟。后人看到那些历 史上著名的地点,如今却 已经变成荒草丛生之地, 遥想当年的繁华景象,不 由得心生感慨。这样的体 会部分来自我自己的经历 。 1986年,我跟随祖父 母离开了云南玉溪的住所 ,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和 一天的汽车,回到了山东 ,那一年我只有九岁。由 于路途遥远,我以为这辈 子都没有机会再回去看一 眼我童年生活的地方。 但我想错了。二十年 后,我辞去了在上海的程 序员工作,开启了属于我 的漫游时代,当时最想去 的地方就是我童年的住处 。于是,我循着残存的记 忆,一路打听,来到了那 片距离玉溪城区只有七公 里的祖父单位旧址。 是的,那时候那里已 经是一片废墟。我祖父的 单位早已离开了那里,搬 到了玉溪城内,我所能看 到的,只是一片空房子。 我能够找到祖父的办公楼 ——那栋楼上了锁,里面 传出犬吠声。距离办公楼 不远就是住宅区。在我记 忆里,当年的住处是宽敞 的,但现实中它却只是狭 小的三间房,已经没有人 居住,被租给了当地人养 猪,一头头肥猪在我当年 的住处戒备地望着外面的 陌生人。 我所上的幼儿园原本 是一座庙宇,现在也已经 恢复了原来的功能。我就 读的小学变成了工人居住 区,因为那儿开了一个不 知做什么的工厂,恰好需 要安置工人。祖父的整个 单位最神秘的所在是一片 实验室,曾经堆满了各地 的矿石和化石,现在却成 了那家工厂的办公室。 事实上,这些房子和 我记忆中的形象都有了区 别,许多都已经破旧,有 的甚至已经倒塌。在我心 里,这里曾经是另一番景 象:屋子里住着熟悉的人 ,食堂里熙熙攘攘,我和 小伙伴们在操场上飞奔, 或者看一场露天电影。地 点没有变,但人都消失了 。 在那儿,我不断地搜 寻着童年的痕迹,在一根 柱子上发现了当年我的涂 鸦,在另一面墙上有我写 下的字句。二十年后,它 们依然还在,这证明我没 有找错地方,但我又知道 ,我再也回不去当年了。 那种再也回不去的感 觉将伴随我终生。而我更 怀念的是我的祖父母,他 们早在1996年年初就双 双去世了,那时我刚上大 学一年级。从一岁半,我 就一直跟随他们生活,直 到离开他们去上大学为止 。不想,我第一次远离他 们只有不到半年,甚至没 有等到第一个寒假,他们 就不在了。 他们的离开让我意识 到,我以前的世界不会再 回来了,而我在余生中能 做的,只有按照他们的期 望和教导继续生活下去。 那时,我才开始思考他们 到底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 人。也只有那时,我才意 识到他们给了我多大的财 富。 在跟随他们生活的十 几年里,他们一直教育我 不要随波逐流,坚持自己 的思考,压缩心中的物质 欲望,用最小的代价去生 活,用最大的努力去满足 自己的兴趣。直到今天, 我的亲人朋友依然为我节 俭的生活习惯感到惊讶, 仿佛我是闯入这个消费时 代的陌生人。还有更多的 人不明白为什么我每天都 像没有明天一样忧心忡忡 地去做事,总是试图把进 度提前,多做一些。我已 经二十多年没有看过电视 ,除了偶然知道的几个喜 欢的歌星,对现代的演员 已经完全陌生。在周围的 人看来,我是一个没有生 活的人。但我知道,这一 切都是我的祖父母给我的 财富,我将终生感谢他们 。是他们教会我,一个人 必须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活 着,并坚持到死亡的那一 刻。 《盛世的崩塌》就是 这样一个“没有生活”的人 的最新作品,它不是第一 部,也必然不是最后一部 。 在我的规划中,《盛 世的崩塌》与另一本书《 汴京之围》构成了一组“ 唐宋盛世双联剧”。这两 部书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两 个绚烂的朝代,唐代是因 为它的武功,而宋代则是 因为它的文治。 在《汴京之围》中, 我集中写了北宋最后几年 ,特别是最后一年的情况 ,去追寻北宋亡国的原因 。而在《盛世的崩塌》中 ,我考察的则是唐代的开 元盛世以及之后的安史之 乱。本书写作最大的目的 ,是想探讨唐代的开元盛 世是怎么兴起,又是因何 而衰落的。按照我的意图 ,是想写一部关于这个时 段的全记录,让现代的读 者体会当年唐人的生活和 经历,看到他们所面临的 抉择,并从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多方面进行 全面的考察,形成一幅全 景画。所记载的人物除了 皇帝、宰相、高官、武将 之外,还有文人这个特殊 的群体(特别是诗人), 通过对这些人的描写,我 想将盛唐和叛乱全面地展 现出来。 但是,任何写作都必 须有足够的资料。与宋代 的文献相比,唐代由于处 于印刷术的早期,书籍的 印刷还没有完全普及,导 致唐代的文本流传下来的 比宋代少得多。另外,与 宋代的资料比起来,唐人 的记载更加天马行空,往 往更具传奇性,却缺乏史 实依据,因此,使用起来 也必须加倍小心。 这些原因就导致我在 写作时只能依赖更少的资 料,主要是两唐书和《资 治通鉴》这样的官方资料 。这一点,决定了《盛世 的崩塌》不可能像《汴京 之围》那样更加细节化。 但这本书也有它自己 精彩页 第一章 血的开局 又一次政变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一场政变的传闻正在大唐的朝堂之上愈演愈烈。根据传闻,政变的策划方是当朝皇帝的姑姑,也就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政变的对象则是新任皇帝李隆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多的王朝,这要得益于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向世人展示,即便是女人,也可以在朝廷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成为至高无上的人间主宰。这是在她之前的任何一位女强人都没有敢迈出的一步。 武则天的尝试打破了这层壁垒,她的野心也传给了后来人。到了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当皇帝时,皇后韦氏做了一次尝试。她联合武则天宠信的女臣上官婉儿、以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代表的一部分武氏残余势力、以她兄长韦温为代表的韦氏家族势力,与女儿安乐公主一起,试图效仿武则天,控制中央政权。 她们首先针对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太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起兵杀死了武三思,最终却兵败被杀。②接着,她们又毒死了唐中宗,立中宗的儿子李重茂为傀儡,并由韦后以摄政的方式掌握了政权。③此时距离中国出现第二个女皇帝仅咫尺之遥。但是一位青年皇子发动的一场政变,却让韦氏家族功亏一篑。 这位青年就是临淄王李隆基,他联合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发动了突然袭击,剿灭了韦氏家族,甚至连襁褓里的孩子都没放过。政变后,李隆基的父亲——也是中宗的弟弟——相王李旦当上了皇帝,是为唐睿宗,李隆基也顺理成章被兄弟们推为太子。 在清理韦后的残余势力时,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与他们站在了同一阵线上。可是,政变成功,太平公主又继承了武则天与韦后的野心,试图控制朝政,这就与作为太子的李隆基发生了冲突。 被拥立上台的唐睿宗性格温和,无力制止双方的争斗,一面是儿子,一面是妹妹,他都不好出面制止。最后,他选择了靠边站,把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退位当起了太上皇。这样做,也是想让儿子李隆基趁自己活着,赶快巩固政权。 然而,他的做法却激化了双方的斗争。两大势力集团都认识到必须先发制人,以便获得足够多的利益,否则,必然连性命都保不住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太平公主到底有没有策划针对皇帝李隆基的政变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人们都认为这样的政变必然发生,只是看谁先动手。是太平公主成为中国第二位女皇帝,还是年轻的皇帝巩固李氏政权,就在于这场争斗的结果。 在当时,双方的力量旗鼓相当,李隆基已经成了皇帝,这就意味着他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的支持。中国一直是一个男权社会,人们更加容易接受男性作为皇帝。强如武则天,为了当皇帝也是费尽心机,消灭了大量的政敌,才利用强力勉强压住了男人们的质疑。即便这样,到了她年老生病时,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集团还是找到了机会,逼迫她将皇位让给了她儿子。① 但也不能因此小看了太平公主的力量,她的力量从一个事例上就可以反映出来:截至当年七月,皇帝任命的七位宰相中,只有两位是皇帝的人,太平公主的心腹则有四位之多,还有一位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她的人,只是独立性稍强一些罢了。 在唐代,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官僚阶层,就是一个被称为“宰相”的小集团。唐代的宰相和汉代不同,不是只有一位,而是有数位之多。这些官员往往是由皇帝从整个高官阶层中选出来的,皇帝给他们加一个头衔,让他们参与政事堂会议,也就算是宰相了。 宰相的数量时多时少,一般不少于两个。在盛世承平时代,两个宰相是比较稳定和高效的结构,可是,一旦到了权力关系复杂的时候,宰相的数量就会膨胀,以反映各方政治势力的需求。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就恰逢这样的复杂时期。这一年年初时,已经有了六位宰相,分别是侍中魏知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检校中书令崔浞、侍中岑羲、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窦怀贞、中书令萧至忠。②这六个人中,除了魏知古之外,都是太平公主的人马。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担任宰相的高官虽然有派系之分,却并非都一无可取。他们中有的人趋炎附势,但也有正直的人士,只是因为唐朝复杂的派系政治,所效忠的对象不同罢了。同时,随着中宗和睿宗时期政治派系如走马灯一般轮换,他们也在改换门庭中不断地迷失。 比如,崔浞在他的官宦生涯中,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韦后和太平公主,也因为这些人的举荐而数次拜相,可以称为政治上的不倒翁。@ 而另一位宰相萧至忠则更加复杂,他曾经在政治纷争中保护过相王(后来的睿宗),有政治意识清醒的一面,却又先后依附于武三思、韦后和太平公主,也是数次拜相。 更加复杂的是第三位宰相窦怀贞,他在官小时曾经以清廉著称,但当了大官之后,开始学会了朋党政治,依附于韦后,甚至娶了韦后的乳母为妻。当时人们称乳母的丈夫为“阿著”,所以他就自豪地自称为“翊圣皇后(韦后的封号)阿箸”,时人称他为“国箸”。韦后失败后,窦怀贞又杀掉了自己的妻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