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触及巅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加)爱德华·拉森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爱德华·拉森再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讲述了一群坚韧不拔的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在世界上最严酷的地区进行探险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甚至失败,都使他们成为英雄。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且深刻,读起来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
爱德华·拉森,1998年,爱德华·拉森凭借《众神之夏》(SummerfortheGods)一书获得普利策历史奖。
现任佩珀代因大学历史学教授。并在斯坦福大学、墨尔本大学、莱顿大学和佐治亚大学任教。著有《乔治·华盛顿的归来》(The Return of George Washington)、《华丽的灾难》(A Magnificent Catastrophe)、《制宪会议》(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等作品。除此之外,拉森还在《时代周刊》《自然》《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已媒体评论员,客座讲师等省份活跃在各种媒体上。
目录
前言 这个世界现在属于我们,即使是那些遥远的极点
三支探险队人员详情
第1章 向北极进发
第2章 勇气的化身
第3章 南极大陆的魅力
第4章 攀登者的较量
第5章 皮尔里之路
第6章 越过狂啸的南纬60°
第7章 向狂野的北方最后一搏
第8章 向南地极与南磁极的最后冲刺
第9章 站在地球最北端
第10章 冲向世界之巅
第11章 归途
尾声 最后一块饼干
译者后记 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定胜天之类的事情
序言
这个世界现在属于我
们,即使是那些遥远的极

本书将要描述的这些
探险经历,承载了众多欧
洲人、美国人和澳大利亚
人的梦想。1908年,《纽
约时报》评论道:
在现代探险史上,还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
这样,人们持之以恒地努
力探索世界的各个角落,
探寻神秘的未知地带。两
名探险者致力于揭开北极
点之谜,四个小组瞄准了
被冰原覆盖的南极大陆…
…而现代的地理学家对亚
洲腹地那些难以翻越的山
脉和浩瀚的沙漠仍然一无
所知。
探险爱好者西奥多·罗
斯福时任美国总统。与他
兴趣相投、但没那么好动
的爱德华七世则统治着辽
阔的大不列颠王国。新出
现的技术使得遥远之地不
再可望而不可及.人们渴
望成名,渴望由此进入上
流社会,也正是这些原因
。探险者们开始争先恐后
地将那些之前看似无法抵
达的地点设为自己的目标
。于是。人类从未抵达的
三个极点成为终极目标:
北极、南极,以及喜马拉
雅山脉上的世界之巅,而
南极目标又被分为南地极
和南磁极。荣誉已经准备
完毕。静待那些成功抵达
极点的勇者和强者收获。
就这样,1909年被塑造为
现代探险时代的巅峰之年

这些探险队都是由拥
有骄人野外纪录的探险者
组成的。他们于1909年在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所做
的漫长努力,代表着人类
在地球三极所达到的新高
度。罗伯特·皮尔里是来
自美国的头号挑战者,他
曾经7次前往北极地区,
后3次的目标直指北极点
。英国探险者欧内斯特·
沙克尔顿则试图抵达南极
点。最有名的是意大利的
阿布鲁齐公爵,也就是萨
伏依的路易吉·阿米迪奥
(Luiqi Amedeo)王子,他
因完成了三大洲最高峰的
首登而声名鹊起。还曾经
带领一支队伍深入北极地
区,创造了最接近北极点
的纪录。澳大利亚的顶尖
野外地质学家埃奇沃思·
戴维与沙克尔顿一起前往
南极地区。他在“未来极
地之星”道格拉斯·莫森的
协助下向南磁极行进。在
那个年代。这些英勇的探
险者在地球的各个极点竭
尽全力。追求青史留名。
人的探险本能一直存
在,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
样久远。大约公元1500年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
欧洲人口的增加。欧洲探
险者们开始走出他们熟悉
的世界,向未知的地区展
开探索。从哥伦布、麦哲
伦、萨缪尔·德·、尚普兰
(Samuel de Champlain),
到詹姆斯·库克(Jarrles
Cook)、“刘易斯和克拉克
探险队”(Lewis and Clark)
、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以他们为代
表的欧洲人和传承了他们
精神的后辈们开始在全球
寻找和开拓原住民的居住
地。带着“欧洲中心论”的
骄傲.他们把这个时代称
为“探险纪”(the Age of
Exploration),这是属于他
们的时代。人类还从来没
有进行过如此遥远的旅行
.他们行进的速度快到可
在短时间内在诸多地方重
建家园。
到了19世纪,世界上
可供人类居住的地方,即
使没有被欧洲人殖民,也
已经被探索得差不多了。
于是,到达高纬度的北极
和遥远的高山地区就成了
西方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这些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成
为新的探险目标,吸引着
浪漫诗人、惊悚小说作家
、寻求探险刺激的贵族,
以及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
。英国人一直致力于寻找
一条从大西洋向西北方向
通往太平洋的海上通道。
从狄更斯和凡尔纳到爱伦
-坡和柯南·道尔,这些著
名作家都曾描述过这段漫
长的历史,他们无一例外
地把北极地区安插在各自
的故事情节中。他们描写
了在那些冰封的荒凉地带
。在面对充满敌意的无情
的自然界时,人类是如何
凭借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
的。另外一些作家,主要
是诗人,则转向阿尔卑斯
山寻找灵感。阿尔卑斯山
的景象通常被诗人描述成
壮美的奇观,甚至从泛神
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人类
的精神家园。而北极则不
可避免地被描述为“冰封
地狱”,从好的方面来说
.北极可以考验人类是否
强大;从差的方面来说,
北极就是绝望、疯狂和死
亡之地。登山者也许能够
在山上感受到灵魂的净化
,但是极地探险者在无尽
的北极冰原上则极少感受
到这些。
在通俗文学中,极地
和高山对英雄或者非英雄
的主角有着强烈的,甚至
是致命的诱惑。在夏洛蒂
·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
小说《简·爱》的开头部
分,年轻而多愁善感的主
人公溜进了一个废弃的房
间读书,惆怅地读到了这
样的文字:
在辽阔宽广的北极,
在那些荒凉得令人绝望的
地区,环绕着极点
的是几个世纪的寒冬
累积起来的坚硬冰原,就
像无尽的霜雪蒙住了比
阿尔卑斯还要高得多
的山。
……
关于1909年的行动,
探险者的很多论文、考察
笔记、日记和信札都已经
出版。有些没有出版的则
被保存在公共档案馆,还
有一些被保存在私人手中
。关于这些未出版的资料
,我想感谢以下收藏机构
和保存了这些资料的人们
:剑桥的斯科特极地研究
院、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华盛
顿的议会图书馆、伦敦的
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阿德莱德(Adelaide)的南
澳大利亚博物馆、伦
导语
普利策历史奖得主爱德华·拉森呕心沥血之作,讲述了一群非常有韧性的男人的冒险故事。
作者通过艰苦的实地考察和查询大量的资料文献,将1909年前后的极地探险故事尽数展开,全景展现人类探险史上的鼎盛之年。
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极其精彩,既有不可思议的冒险,又有克服巨大困难的精彩瞬间。
后记
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定
胜天之类的事情
2018年6月,我跑完了
兰州马拉松,赛后遇到湛
庐文化总裁陈晓晖。那时
,我已经从翻译《耐力》
时感染的超级拖延症中痊
愈,便跟晓晖打趣道:“
要不然.再整一本?”晓
晖可能还没从赛后的高原
反应中完全恢复,居然答
应了,但是找补了一句:
“你别再拖5年,那我就惨
了。”
回到北京之后没几天
,晓晖帮我选了这本普利
策获奖者爱德华·拉森的
最新作品《触及巅峰》,
这本书讲述的是1909年这
一年之内,三支探险队不
约而同地分别向乔戈里峰
、北极点、南极点(以及
南磁极点)这三个地球的
极点发起冲击的过程。
以我当时的认知,这
是一些人定胜天的故事。
翻译工作从2018年下
半年启动。11月的时候,
我去了一趟拉萨,参加停
办7年之后再现江湖的拉
萨半程马拉松。
比赛的过程不赘述了
,总之是不能一直跑,否
则心率就飙升。所以.我
进入了某种状态——在大
脑的计算和监控下,心脏
与双腿按照关门时间的所
需配速,以跑走结合的方
式向终点布达拉宫前进,
“我”呢,就算是灵魂吧。
附着在身体上跟着飘动。
这种赛事体验是我从
来没有过的。虽然很漫长
,但是算不上艰难,不是
那种呼哧带喘的感觉。相
反,由于我坚信自己可以
在关门时间之前抵达终点
。我还挺享受其中。现在
回想起来,那种状态有点
儿灵魂出窍的意思。
但我确认这不是高原
反应产生的幻觉,而是出
于对高原和马拉松的双重
敬畏所进入的某种状态,
是身心都屈服于海拔3600
米以上的高原反应之后.
人与大自然之间实现的那
种和谐吧,或者更准确地
说,是妥协。
跑了20.5千米左右,
布达拉宫终于在左前方出
现了,真的可用“高高在
上”来形容。此时,我的
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通过
终点的刹那,计时钟显示
3小时00分37秒。我用了
自己半程马拉松最好成绩
两倍的时间,完成了拉萨
半马。我抬头望向布达拉
宫,心中异常平静,没有
想象中激动,身体也不难
受。这个时候,大脑中的
所念所想极其简单:青藏
高原、拉萨、马拉松。你
们都足够威武,我,一个
小小人类,心甘情愿地臣
服于你们。
回酒店的路上,我很
严肃地想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根本就没有什么人
定胜天之类的事情:第二
,我们无法挑战大自然,
人类在高海拔、恶劣气候
、空气稀薄等这些自然现
象面前。赢得了谁呢?
再回到《触及巅峰》
这本书中。随着翻译工作
的推进,我慢慢发现。这
居然不是一些人定胜天的
故事,这是意大利贵族团
队在乔戈里峰面前败下阵
来的故事。这是美国偏执
探险家把自己的大半生都
献给北极、最后一次出征
返回后向全世界宣称抵达
北极点、但实际上无法自
我证明的故事,这是英国
热血青年在距离南极点不
到200千米的地方计算了
剩余的路程和补给、为了
保全生命而不得不放弃目
标掉头返回的故事,唯一
一个成功的故事来自澳大
利亚学者,他们抵达了相
对容易征服的南磁极。
有过拉萨半马的经历
和慨叹之后,我愈发理解
这些暴露人类的渺小与无
力、打破人定胜天幻想、
接受自然惩罚的故事了。
但实际上,恰恰是因
为这种渺小和无力,才显
示出人类依靠原始的欲望
和本能对自然进行探索的
伟大之处。
全书翻译工作最终结
束之时是2019年11月,新
冠病毒即将袭击人类,并
将给整个世界带来不可估
量的损失。未来的日子里
.人类必须接受新冠病毒
长期存在的事实,一旦放
任自我,便会随时受到惩
罚。
如果。《触及巅峰》
能够以一个极端年代的一
些极端的人类经历,让我
们再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
系,并且认识到,人不可
无限扩张,人并非一定胜
天,那么。这也算是对于
人与病毒和谐共处的友情
提示了。
最后来说说作者爱德
华.拉森。他在描述阿尔
卑斯山和北极壮丽的景色
时,“偷懒”引用了大量伟
大诗人的经典作品片段,
包括下面这些:华兹华斯
的诗作《剑桥与阿尔卑斯
山》、柯勒律治的《日出
前的赞美诗,于沙莫尼山
谷》和《古舟子咏》、雪
莱的《勃朗峰,写在沙莫
尼山谷的诗》、拜伦的叙
事诗《曼弗雷德》。
我觉得,寻找这些诗
句的成熟中译版本是一件
无比麻烦的事情,于是,
索性将上述英诗片段硬着
头皮翻译出来。谢谢拉森
,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另
外,我还顺手译了书中引
用的夏洛蒂·勃朗特《简·
爱》和尼采《查拉图斯特
拉如是说》的只言片语。
无比美好的经历。
谭杰
2020年5月4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触及巅峰》所讲述
的故事极其精彩,既有不
可思议的冒险,又有克服
巨大困难的精彩瞬间。
——吉姆·惠特克(Jim
Whittaker) 曾登上珠穆朗
玛峰的知名探险家
《触及巅峰》完成了
一项出色的心理学研究,
描绘了一群痴迷于实现目
标而把自己推向理智边缘
的勇士。拉森捕捉到了这
个探险时代的典型特征—
斗志昂扬和危机四伏。
——《书单》
100多年前的1909年,
北极点、南极点和世界最
高峰都还没有被探险者征
服,一代探险者都在争取
这些荣誉。在《触及巅峰
》这本书中.拉森带领我
们走进这三个地方,并见
证了它们被人类征服的过
程。
——《科技新时代》
拉森的写作功底扎实
,故事层层相扣。节奏紧
凑,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
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的探险英雄。
——《明尼阿波利斯明
星论坛报》
《触及巅峰》讲述了
一个关乎勇气和生存技巧
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
,令人欲罢不能。作者拉
森在讲故事方面很有天赋
,他把书中三位主人公的
非凡勇气、足智多谋,以
及成就和缺点体现得淋漓
尽致。
——《华尔街日报》
拉森再现了一段扣人
心弦的历史,讲述了一群
坚韧不拔的男人冒着生命
危险,在世界上最严酷的
地区进行探险的故事。他
们的成功甚至失败,都使
他们成为英雄。这本书的
内容丰富且深刻,读起来
令人肃然起敬。
——《科克斯书评》
拉森再现了1909年三
次大胆的探险。这几位主
人公有多坚韧呢?皮尔里
因冻伤而失去了8个脚趾
,但仍然没有停下脚步!
尽管获取这些荣誉的过程
九死一生,但生活在一个
世界上仍有部分地区未被
开发的时代,很难不让人
羡慕。
——《男士杂志》
精彩页
一进入1909年,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媒体便开始根据传闻疯狂炒作一桩即将到来的婚事。男方是时年36岁、风度翩翩的萨伏依的路易吉·阿米迪奥王子,封号为阿布鲁齐公爵(见图1-1),他的爷爷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位国王维克托·埃马努埃莱二世(Victol Emmanuel Ⅱ);女方是活泼热情的凯瑟琳·埃尔金斯(Katherine Elkins),美国煤炭大亨兼西弗吉尼亚州参议员的22岁的女儿。阿布鲁齐公爵被认为是欧洲最优秀的单身贵族,而埃尔金斯则被认为是“美国头号美女”。据说他们是在1907年在白宫认识的,介绍人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两人相识的故事还被意大利的一家报纸详细报道过(见图1-2)。罗斯福非常欣赏这位意大利贵族作为举世闻名的探险者、登山者和帆船手所取得的成就,而埃尔金斯小姐则是总统女儿的闺蜜。1908年,《泰晤士报》写道:
从罗马通往华盛顿的有线电报开足了马力,夜以继日地传递着这场有趣恋爱的各种逸事,各家报纸的报道事无巨细。
两人一见钟情,而且算得上是郎才女貌,却被媒体炒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味道——这对情侣的家庭成了障碍。媒体报道说,那位观念古旧的意大利国王不同意这桩婚事,他仍然希望通过皇室联姻来确保欧洲联盟的稳定,但是性情温和的王后却支持这桩婚事。伦敦的报纸报道说:
媒体对这场婚事的报道沸沸扬扬,令参议员老埃尔金斯忍无可忍。他昨天被迫发表了一份声明,希望报纸停止报道与此事相关的信息和谣言。
彼时,娱乐新闻的狗仔式报道刚刚开始冒头,美国的每一座大城市都有几份都市小报在为发行量展开肉搏式的竞争,那些全国性的媒体集团也在为生存而战,轮番上演生死沉浮。而参议员提出的这个请求更加激发了人们对这个故事的兴趣。老埃尔金斯要求邮局拦截并退回公爵寄给自己女儿的信件和包裹,据报道称其中还包括订婚戒指,这导致媒体和公众都认为老埃尔金斯是个恶棍。一些文章甚至认为此举在日后影响了雄心勃勃的他成为美国总统。
纽约的《晚邮报》(Evening Post)将这种铺天盖地的新闻称为“最低级的黄色小报的行径”,《泰晤士报》对此表示赞同。但是这两家媒体仍然在报道这件事情的各种细节,而且派出记者追寻最新的独家新闻。它们的立场显然站在这对光彩熠熠的情侣一边,至于原因,无非就是希望多卖一些报纸罢了。1908年年底,《泰晤士报》报道:
善于刨根问底的媒体非常热情地替阿布鲁齐公爵和埃尔金斯小姐安排他们之间的婚姻,这使得这桩好事一直处于公众视野之中,但是围绕在两人身边的神秘色彩比以前更加浓重了。
《纽约时报》也不甘落后:
如果阿布鲁齐公爵愿意,他可以从欧洲的任何一个皇室挑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从西弗吉尼亚州的山中找到了埃尔金斯小姐。调查他以前生平的所有人和那些华盛顿上层社会中消息灵通的人士都认为,公爵最终还是能娶到埃尔金斯小姐的。
有报道说,婚礼的日期定在了1909年1月29日,那天正是公爵的36岁生日。甚至有消息说,公爵为了迎娶这个平民女孩,会放弃自己的皇室贵族身份。但这些事情最终都没有发生。
实际上,阿布鲁齐公爵既没有放弃身份,也没有违抗王命。1909年年初,他从这场爱情中抽身而去,宣布将开始一场终极探险,那才是他声誉的本源。他将前往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去完成一次首登,那里被称为地球的海拔极点。当时,阿布鲁齐公爵已经从冰雪覆盖的兹姆特山脊(Zmutt Ridge)登上了马特洪峰,那是人类第二次登上马特洪峰。
1897年,24岁的阿布鲁齐公爵完成了海拔约5500米的圣伊莱亚斯山(Mount st.Elias)的首登,这座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山峰在两国都排在第二高峰。圣伊莱亚斯山的难度在于远,抵达和攀登这座山极其考验后勤补给。在公爵之前,人类曾经6次败下阵来,而在他之后又过了50年,才再次有人登上圣伊莱亚斯山。公爵是在意大利海军服役期间与十几名登山高手一同完成攀登的,他作为现役军官非常热衷于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登顶圣伊莱亚斯山之后的一年中,他那艘27米高的帆船在欧洲赛事中获胜的次数超过其他任何船只。
1906年,公爵带领一支队伍前往东非,对鲁文佐里山脉(Ruwenzori Range)进行了首次探险。他们登上了6座4500~4900米的山峰,图1—3为当年的留影。生为西班牙在任大公的儿子,以及拥有意大利国王侄子的身份,固然为阿布鲁齐公爵取得的成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冒险事业不仅需要特权,更需要勇气。没有任何一位与阿布鲁齐公爵同时代的欧洲贵族,像他那样拥有对于户外探险的勇气和成功的经历。而在世界领导人之中,只有西奥多·罗斯福可以与他相提并论,图1—4为公爵完成鲁文佐里山脉首登后的报纸头条。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