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戏剧史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傅谨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傅谨著的这本《中国戏剧史》全面概述了绵延千年的中国戏剧发展历程,分为六个篇章——序幕:中国的戏剧源流;奇峰突起:宋戏文和元杂剧;精致典雅: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百花争艳:缤纷多彩的地方戏;波澜起伏:戏剧市场的发育,峰回路转:面向未来的中国戏剧。借此,我们既可以知晓中国戏剧自诞生至今的发展演变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可领略闪耀其中的著名戏剧艺术家的风采和经典戏剧作品的精髓。
作者简介
傅谨,1956年生,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研究,著有《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序幕:中国的戏剧源流
一 祭祀与优伶
二 市民娱乐的发育
三 戏弄与杂剧、院本
四 变文与诸宫调
第二章 奇峰突起:宋戏文和元杂剧
一 南曲戏文
二 元杂剧的兴盛
三 关汉卿的光辉
四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
五 南戏与文人的改造
第三章 精致典雅: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
一 明初四大声腔
二 汤显祖的《牡丹亭》
三 众多的传奇杰作
四 伟大的李玉和奇幻的李渔
五 《长生殿》和《桃花扇》
六 折子戏和表演艺术的精进
第四章 百花争艳:缤纷多彩的地方戏
一 弋腔和秦腔的流传
二 京剧的诞生和成熟
三 川剧、粤剧和梆子
四 “小戏”成长为“大戏”
五 话剧进人中国
第五章 波澜起伏:戏剧市场的发育
一 新舞台与城市剧场
二 京剧流派纷呈
三 梅兰芳走向世界
四 戏剧市场的畸形鼎盛
五 大后方的戏剧
六 对对传统戏剧的改进
七 现实题材与“样板戏”
第六章 峰回路转:面向未来的中国戏剧
一 传统戏剧的回归
二 危机与振兴
三 新观念与新探索
四 小剧场戏剧的发展
五 戏剧本体的再发现
六 古典美学的重建
后记
序言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经
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态
各异的戏剧活动分布在广袤
的区域,并且在12世纪左右
出现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成熟而独特的戏剧形态,
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形成
底蕴丰厚、内涵充实的传统

20世纪以来,学者们多
称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态
为“戏曲”,渐成习惯。它是
融歌唱、表演为一体的舞台
形式。演员在表演中大量运
用虚拟性的程式化手段,歌
唱时按其所扮演人物的身份
、性格、年龄等特征的规定
性,运用特定的声韵技巧,
剧本的唱词以特殊的音乐格
律为规范,戏剧人物的道白
遵从诗的韵律,在武戏里还
用成套的格斗表现双人或多
人间的武打甚至大规模的战
争。唱、念、做、打是中国
传统戏剧四类基本的表演手
段,这些表演基于虚拟的原
则,无不在写实的基础上加
以变形和提炼,使舞台上演
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
尽美妙,手势、眼神和身段
都包含丰富的意义,既有很
强的叙述性,也能够传神地
体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而大量运用音乐性的唱腔与
念白,强化了戏曲的抒情功
能,使得戏曲在处理与表现
人物处于复杂情境中的婉转
细腻的心理时,具有特殊的
优势;在戏剧的整体结构中
,主要人物的戏剧表现多通
过安置大量的唱腔完成,尤
其是在核心场次,会有大段
的节奏与情绪变化起伏的唱
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优秀的戏曲演员还往往因
其有极强的歌唱能力和特殊
的声音表达方式而受观众欢
迎,而且因其声乐表达和舞
台表演自成一格,被誉称为
特定的戏剧流派。
戏曲是中国戏剧最具独
特性与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从12世纪初叶至今,在大约
900年的漫长时间里,始终
保持了最基本的美学形态,
因此,在世界上现存的传播
范围较广的戏剧类型里,中
国的戏剧可能是历史最为悠
久的一种。相较于古希腊戏
剧和古印度的梵剧,戏曲的
诞生固然较迟,但是以其在
今天的流传而言,中国戏剧
的生命力更显旺盛。
世界上所有的戏剧表演
都以“假定性”为基本的美学
原则,中国戏剧也不例外。
但是不同民族的戏剧,在假
定性的运用以及程度上有所
不同。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
是高度虚拟化的,除了简单
的一桌两椅和少数必需的道
具外,戏剧故事的空间与场
景通过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和
唱词、念白向观众交待,具
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自由
流动与变化。戏剧人物的装
扮有一定之规,尤其是明中
叶以后,历史人物的服装均
在明代服饰的基础上加以改
造和美化,形成通例,用在
几乎所有时代的戏剧人物身
上。戏剧人物的化妆,色彩
浓烈,尤其是部分男性戏剧
人物有固定的脸谱,造型夸
张而独特。19世纪中叶欧洲
盛行的不使用歌唱手段的“
话剧”进入中国,始出现于
上海。19世纪末至20世纪
初,部分戏剧爱好者受到西
方话剧的影响,在中国戏剧
中引进了话剧的表演形态。
话剧的影响不止于此。它更
具现代形态的表演理论,刺
激和促进了对传统戏剧的研
究;同时,促使中国戏曲舞
台上开始运用具象的实景,
服装与化妆更接近于剧中表
现的历史和现实。
但戏曲仍是中国戏剧的
主体,在中国广阔的区域内
,因地而异, 形成了地方
化的多样性表达方式。戏曲
虽都以唱、念、做、打为基
本 的表现手法,但是各地
出现了不同的戏曲音乐风格
,中国戏曲遂因此区分为不
同的剧种。这些戏曲音乐风
格在基本旋律、调性和伴奏
乐器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这
些差异又和地方语言的不同
声调有关。在幅员辽阔、地
势复杂的中国,各地民众使
用的语言差异极大,而戏剧
人物的叙事与抒情只能使用
当地的方言才能为观众所理
解,因此方言的声韵就会不
同程度地影响音乐的旋律走
向。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
百多个剧种,至今仍有二百
个左右的剧种流传在各地,
体现了中国戏剧极其丰富与
多元的风范。
在整个20世纪,中国出
现了戏曲多剧种与话剧并存
的现象,各剧种的历史地位
、艺术成就与传播范围的差
异,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
文化影响。所有这些剧种都
植根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与生活,在民族的精神世界
建构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并
且仍然是中国文化重要的、
有机的绢成部分。
导语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态各异的戏剧活动分布在广袤的区域,并且在21世纪左右出现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成熟而独特的戏剧形态,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形成底蕴丰厚而内涵充实的传统。傅谨著的这本《中国戏剧史》将带领回顾中国戏剧发展演变史。
后记
本书是供高等院校戏剧
影视专业学生用的教材,包
含了中国戏剧的完整历史,
其时间跨度从先秦时代直到
20世纪末。
本书所说的“中国戏剧”
,是指在中国这个文化圈里
出现的戏剧现象。当然,它
还不能包含这个区域中所有
重要的戏剧活动,一方面是
由于这个文化圈是以汉民族
为主体的,因此这里所说的
“戏剧”主要是汉民族的戏剧
;另一方面,从宋元以来,
中国出现了成熟的戏剧形态
——戏曲,它代表了中国戏
剧的最高成就,因此这部戏
剧史主要是戏曲的历史。戏
曲诞生之前的大量戏剧活动
,以及20世纪进人中国的话
剧,都可以而且应该包容到
这部中国戏剧史之中,都在
中国戏剧史上有其一席之地
,然而毕竟无论是其作品还
是演出,及其艺术成就和文
化影响,都远远不足以与戏
曲相比,因此在这部戏剧史
中它们只能居于次要的地位
。所以,理所当然地,这部
书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戏
曲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我
相信这样写中国戏剧史,更
符合历史的事实。
戏剧在本质上包含两大
部分:一是剧本,一是表演
。因此,一部戏剧史不能只
限于戏剧文学史,它同时还
应该有舞台呈现的角度和视
野;戏剧史不能只告诉我们
历史上文人们写了哪些优秀
的剧本,同时还应该告诉我
们,哪些戏在舞台上最受欢
迎,因而成为经典。在中国
戏剧的发展历程中,后一方
面的角度和视野尤其不可或
缺,因为明代以后的中国戏
剧,尤其是各地方剧种中,
那些最为脍炙人口的杰作,
有相当部分并非文人的创作
,或者说,并不是文人创作
的剧本的直接演绎,其中,
表演艺术家在舞台演出过程
中,对那些由文人创作的剧
本或并非文人书写而是民间
流传的故事,做了非常多且
非常关键的加工改造,才使
之在亿万观众的文化娱乐和
精神追求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因此,在中国戏剧的历史
进程中,剧本创作与舞台表
演两相映照、互相影响,共
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辉煌。
在悠久绵长的中国戏剧
历史上,诸多经典剧目都是
在表演的进程中发展成熟起
来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供案
头阅读的剧本与演出本之间
的差异。同样的故事、同样
的剧目,不同剧种和不同演
员的演出,经常会有或大或
小的版本上的出人。所以本
书在引用剧本时,经常难以
抉择,不仅仅是版本选择的
困难、案头本与场上本的难
以取舍,而且同一剧本在不
同年代有无数版本,实难以
轻率地区分其优劣。即以书
中所引剧本为例,也未必敢
说都选得最佳。多数场合,
我在引用剧本时,所选的是
较通行的剧本,大致如下: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
注》,钱南扬校注,中华书
局,1979年出版;
《宋元戏文辑佚》,钱
南扬辑佚,中华书局,
2009年出版;
《元曲选》,臧晋叔编
,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六十种曲》,毛晋编
,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缀白裘》,钱德苍编
撰,汪协如校注,中华书局
,2005年出版。
至于那些近现代剧目,
所选版本实难以一一遍举,
多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
曲研究院的整理本为依据,
有时也选择艺人的演出本。
重要的是,我们阅读这些剧
中的唱词念白时,心中需要
存有宽容之心,理解舞台上
实际呈现的文本千变万化,
即使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剧作
,同样有诸多存在与表达的
可能性,不宜胶柱鼓瑟,以
刻舟求剑之心对待它们。
希望这部书能够帮助大
家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戏剧的
历史与现状,至于它能够以
这样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应该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
,尤其是责任编辑谭燕,几
年来,为了催促我早日完成
本书,她付出了很多精力,
编辑过程中的细致与负责更
让我感动,衷心感谢她的充
分信任和辛勤劳动。
感谢所有读者,希望经
常可以听到大家的意见,并
且给我机会,不断修订本书
,使之越来越臻完善。
傅谨
2014年5月
精彩页
第一章序幕:中国的戏剧源流
一祭祀与优伶
中国戏剧的起源,仅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看,至少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更早期的雏形的戏剧活动,如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更源远流长。
2500年前的中国历史,几乎都是夹杂着神话的传说。这些传说拥有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史前时代的神话传说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所有已知的人类种群和民族,在文明起源阶段,巫觋都在部落、种族中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巫觋既是一个部落与种族的历史和信仰融为一体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部落与种族的精神导师。巫觋主导着部落与种族的祭祀仪式,并且因他们熟悉并掌控祭祀仪式的形式与内涵,引领着民众的精神生活取向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传说中的中国远古时代,同样如此。
在大一统的秦朝建立之前,中国由各地部落首领们所拥戴的帝君分封天下,形成多个名称各异的诸侯国,实施对广大地区的实际统治。各部落的大小强弱不一,他们的疆域也不时变动,相互问的战争时有发生。如同世界上大多数已知的部落、民族与国家一样,中国各地的部落与诸侯国,除了从事农耕、渔猎或游牧等生产l生活动和战争之外,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也是其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类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中,产生了最初的萌芽状态的戏剧。因此,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大小文化圈一样,雏形的中国戏剧的出现,几乎与文明同步。尽管成熟的戏剧要远迟于文明的起源,比如在中国,成熟的戏剧的出现,要晚到两宋年间,但我们还是必须首先追溯中国戏剧的起源。
中国古代早期的戏剧活动,异常丰富多彩。最早有关中国早期萌芽状态的戏剧活动的文献记录告诉我们,这些可以看成雏形戏剧的活动,都表现为歌舞并呈的方式,“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虞书》),人们打扮成各种动物的模样,在有节奏的打击乐的伴奏下,用特定的步伐和舞蹈的形式表演,其声音虽源于天地之籁,表演却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和一定的情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从产生之日起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尤其是其中搜求于各地的民间歌谣,都是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演的。优美而浪漫的((蒹葭》一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绘了一幅意境悠远的画面:在静谧的河洲里一片苍青的芦苇,秋水清凉,晨曦微露,河的对岸就是日思夜想的人,虽近实远。恍惚迷离的心神,思之可及却无法相会的伤感,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的思念,情感真挚。但是创造它的那些平民是不了解文字的,这是唱的,是舞的,而唱与舞相间,就是表演。((诗经》中所有的篇章都是可表演的,既是表演,又有具体的故事与情感内容,也就与戏剧有了关联。
战国(前403一前221)期间,南方的楚国的祭祀仪式,更给我们提供了有关早期戏剧活动的足够多的想象。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前340一前278)留有许多与此相关的诗歌,尤其是其中的((九歌》和《九章》,从内容上看,与其说是他为表达个人思绪而创作的抒情诗,还不如看成当时楚国大型祭祀活动的脚本。
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九歌》里的《国殇》,最能够体现出这种祭祀仪式里包含的戏剧化成分: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国殇》或是为祭奠战争中为国家牺牲的亡魂举行的悼念仪式,为了让亡魂在未可知的彼岸世界安息,也为了颂扬这些英雄们的业绩,人们聚集在一起按照某种程序举行相对固定的仪式,在祭坛上以歌舞取悦那些已经逝去、转化为鬼神的国之英雄。这类祭祀活动并非单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化的过程,还可以有很丰富的具象的内容,如同原始部落里的狩猎舞通常是模拟性地重复狩猎的过程,在这场祭祀战争亡灵的仪式中,除了有歌者叙述战争的残酷进程,想必还有舞者,他们分成不同的队列,模拟性地表演两军对垒,展现规模宏大的战争场景以及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在遮天蔽日的旌旗与尘土飞扬的歌队里,人们通过模仿性地重复亡灵们的战争行为,分享他们的勇气,承继他们的精神,借以实现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认同。《国殇》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描述了先秦时代诸侯国之间血腥残酷的交战状况,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那些带剑挟弓、出生入死的将军与兵士,足以唤起悼念仪式中参与者的激情,那些加人祭奠的队伍后获得了神奇的力量的人们,会坚信他们已被英雄的神灵附体。《九歌》中的其他篇章,也有相似的功能。
屈原的《九歌》和《九章》,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流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