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古典文学摆渡人、殿堂级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百年人生智慧的结晶。 叶嘉莹,1924年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教育家。被誉为诗词女神、殿堂级诗词大家,以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感受诗词之美,用诗词陶养心灵,被众多年轻人称为“将我们摆渡到桃花源洞口的人”。 本书作者阅览了大量叶嘉莹先生的著作、口述资料及视频资料后,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她的百年人生。她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身处忧患却从诗词中汲取力量;她将诗词教育视为毕生使命,执教七十多年,桃李满天下;她敞开博大胸怀,“把每一个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叶嘉莹的一生,是诗词传承的一生,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诗词抚人心的力量。 目录 序 诗词之心 弱德之美 第一阕 我与纳兰同里籍 1.家世 2.故居 3.童趣 4.寻根 第二阕 几度惊飞欲起难 1.开蒙 2.中学 3.少作 4.母丧 第三阕 师弟恩情逾骨肉 1.大学 2.师泽 3.传法 第四阕 中岁心情忧患后 1.初为人师 2.南下结婚 3.渡海迁台 4.台南岁月 5.台湾大学 第五阕 从此余生伴海云 1.哈佛岁月 2.枫叶之国 第六阕 骥老犹存万里心 1.天外还乡 2.爱女罹难 3.天壤之悲 3.回国执教 第七阕 书生报国成何计 1.结缘南开 2.薪火相传 3.迦陵学舍 第八阕 千春犹待发华滋 1.兴发感动 2.弱德之美 3.儿童诗教 4.海上遗音 后记 叶嘉莹的衣食住行 附录一 参考书目 附录二 迦陵年表纪要 序言 诗词之心 弱德之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世界里,叶嘉莹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 她是诗词的女儿,是“穿裙子的士”,是“中国最 后的女先生”,是引导无数人进入古典诗词海洋的灯塔 和摆渡人。她历经岁月的摧残,却不屈地把自己活成了 最美的模样。在诗词的浸润下,已进入期颐之年的叶嘉 莹,眉宇间始终流动着一份淡然和从容。 如果要用叶嘉莹自己的一首词来概括她的一生,这 首写于1980年的《踏莎行》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 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 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叶嘉莹出生于乱世之中,成长于战争年代。17岁时 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天涯远隔,杳无音信。这是她人生 遭遇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24岁时南下结婚,不久即随丈夫离开故土,迁居台 湾。紧接着丈夫被捕入狱,一关就是三年。叶嘉莹带着 幼女,寄人篱下,生活异常艰难。三年之后,丈夫出狱 ,婚姻的悲剧、沧桑的岁月从此拉开序幕。这是生活给 她的第二次重击,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 及至年过半百,叶嘉莹本以为岁月静好,满心期待 含饴弄孙,然而命运依然没有放弃对她的折磨。她的大 女儿夫妇不幸在车祸中丧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生活第 三次毫不留情地给了她当头一棒。 可以说,一个女人一辈子可能经历的所有忧患和苦 难,叶嘉莹都曾一一遍尝。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 一词人。”叶嘉莹的一生就是王国维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究竟是什么让叶嘉莹在 逆境中能够坚守,让她在悲痛中能够痊愈,让她在绝地 中能够坚持自我,归根到底可能仍然是她对诗词的热爱 。这种热爱,从她小时候在北平的大四合院中吟诵古典 诗词时便深深植入她的内心深处,也在她今后的人生中 一次次引导、激励、鼓舞她,成为她的精神后盾和支撑 力量。 可以说,叶嘉莹早就把生命和诗词融为一体。她的 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与诗词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段痛苦 阴霾,也都是在诗词的支撑下走了出来。无论命运安排 什么,她都依靠诗词度过忧患,获得疗愈;而诗词,又 在她一次次的吟诵、阐释和写作中重新复活。她用诗词 记录了亲身经历的众多苦难,也记录了自己漂泊的一生 。诗词,让她更加丰富、坚强;对精神世界的孤寂探索 ,也让她获得了面对一切生活重击的强大力量。 叶嘉莹曾说过:“也许我留下一些东西,也许我写 的诗词或者论文,你们觉得也还有美的地方。可是我那 一柱鲛绡,是用多少忧愁和困难织出来的?”海里的鲛 人泣泪成珠,织成美丽的鲛绡,那是世界上最轻柔最美 丽的丝绸。然而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那“一柱鲛绡” ,不是她的诗词造诣达到了多高的境界,而是她用生命 践行了她在词学中的创见——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的导演陈传兴说:“叶先生是以弱 德之美,以风中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的态度去面对暴 风雨,即使有再大的强风暴雨,风雨之后依然存在。” 面对命运接踵而来的苦难,叶嘉莹没有呼天抢地,怨天 尤人;也没有憔悴自怜,绝望沉沦。她以属于自己的姿 态,面对、承受、坚持,尽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最终 完成自己。虽无力对抗命运的沉浮,却心存坚守;即使 深陷泥泞,也能用柔和的力量化解苦难,开出自己的人 生之花。 叶嘉莹的女友刘秉松曾对她有这样一段评价:“我 没有见她很兴奋过,也没有见她很悲伤过,我们普通的 人往往高兴也表现出来,悲伤也表现出来,而她永远是 那个样子。这是很难的,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 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她把悲 痛和快乐都一样处理,能够感知,但不沉溺其中,做什 么都是举重若轻的样子。我们中国古代的君子大概就是 这个样子吧。” 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诗。“命运把我放在哪 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这位生命长度横 跨两个世纪的女君子,用诗词之心和弱德之美,成就了 自己朴素而又璀璨的一生。 导语 ★温暖讲述叶嘉莹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深情回顾她与诗词相伴的一生。 ★作者阅览了大量叶嘉莹先生的著作、口述资料及视频资料后,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她的百年人生。主要包括她的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诗词创作,以及她在南开大学诗教传薪、延续古典文脉的感人事迹等,展现一代才女的风华、情怀、风骨。 ★在诗词的浸润下,叶嘉莹眉宇间始终流动着一份淡然和从容,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了当代人。她的淡然从容、温厚坚韧,给无数人带去指引和力量。 ★“把每一个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叶嘉莹一生研究诗词、传承诗词,著作等身,执教世界各地,所到之处,桃李满园。更是以优雅的东方之韵把诗词带到国际舞台。 ★叶嘉莹小字为荷,封面以荷为主题,腰封模切荷叶+封面淡雅荷花,呈现古典高洁的意境。 ★彩插特别邀请著名画家宋扬绘制新工笔画风格荷花,精致脱俗。荷花元素贯穿全书,细节满满。 书评(媒体评论) 叶先生对古诗词的教诲真的是对我启开了一扇 门,让我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叶先生的教诲 影响了我的一生! ——白先勇(知名作家)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 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 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 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颁奖词 精彩页 第一阕 我与纳兰同里籍 我与纳兰同里籍,更同卧子共生辰。 偶对遗编闲评跋,敢言异世有扬云。 (1990,南开) 1990年,叶嘉莹写成了《论纳兰性德词》一篇长文,这是她全部著作中非常特别的一篇。她结合自己生活、读书的不同阶段讨论了纳兰词的意境与风格的独到之处。在这篇长文的末尾,她还附上了自己的两首小诗,其中一首就是“我与纳兰同里籍”。 这首诗中的“卧子”指的是明代第一词人陈子龙,叶嘉莹和他的生日在同一天,阴历六月初一。叶嘉莹与缪钺先生合作撰写词史期间,曾写过大量讨论明清词人的文章,其中一篇是《论陈子龙词》。首诗中的“纳兰”指的是晚清大词人纳兰性德,叶嘉莹和他同为清代叶赫那拉氏的后裔,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有着共同的祖先,而他们对于汉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的词,都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极深的修养。叶嘉莹的词学启蒙,就来自于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可以说,无论是血缘还是文脉,叶嘉莹都与纳兰性德有着极深的渊源。 1.家世 壹 1924年7月2日,阴历六月初一,在北京察院胡同23号一座大四合院,一个小婴儿在内院的东厢房里呱呱坠地。这座四合院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题写有“进士第”三个大字,彰显着这个家族的显赫。 这个出生于显赫家族的女孩就是叶嘉莹。当时这座四合院的大荷缸中,有荷叶托举红蕖而出,婷婷袅袅,微风吹过,满院清香。阴历六月在中国传统中叫荷月,六月的花是荷花,因此父母给她取小名为荷,在家唤她“小荷子”。 叶嘉莹家是旗人,但她的祖先不是满族旗人,而是蒙古族旗人,隶属正黄旗,本姓叶赫那拉,其部落的祖先居住在叶赫河畔。叶赫河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河畔坐落着著名的叶赫古城,是明代海西女真四部的叶赫部发源地。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叶赫是“巨大”的意思,那拉是“太阳”的意思,叶赫那拉就是“大太阳”的意思。叶赫家族中的名人有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和他的儿子,清朝最有名的词人纳兰性德。辛亥革命以后,很多满人改为汉姓,叶嘉莹家就取叶赫那拉的首字,改姓为“叶”。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评价叶嘉莹身上拥有一种“天生的华丽”,笑称可能和她叶赫那拉氏的血统有关系。 关于叶嘉莹的家世,我们要从那块“进士第”的匾额说起。叶嘉莹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都曾在朝廷做官。叶嘉莹的曾祖父讳联魁,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武官,官至二品。叶嘉莹的祖父讳中兴,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清朝光绪二十年壬辰科翻译进士,仕至工部员外郎。叶嘉莹在幼年时曾见过曾祖父和祖父两代朝服前胸的“补子”与朝冠上的顶戴花翎。 清帝退位后,叶嘉莹的祖父就失去了原来的官职,改以中医为业。叶嘉莹的祖父原来就一直喜爱岐黄之术,后来成为北京城有名的中医。他借用南宋淳熙年间永嘉著名学者叶适的名号,自题名为“水心堂叶”。1929年,叶嘉莹的祖父去世,享年69岁,叶嘉莹当时已经5岁了,所以记得祖父去世时的情景。叶嘉莹没见过祖母,她出生的第二天,祖母就去世了。她只见过祖母的照片,梳着旗人的“两把头”,非常瘦弱,但容貌很端庄,很秀气。 叶嘉莹的祖父共有三子两女。叶嘉莹的伯父叶廷乂,字狷卿,生于光绪十一年(1886年)。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因为父亲生病,回到北京。民国初年曾经做过一段很短时间的公务员,因对民国初年的政治现状感到失望,于是辞职回家,潜心研究医学,成了京城有名的中医。叶嘉莹的伯父医德、医术都很好,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叶嘉莹的伯父于1958年去世,享年73岁。 贰 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字舜庸,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1917年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当时很多有志之士都希望从事有建设性的事业以复兴祖国,于是,叶嘉莹的父亲北大毕业后,怀着一腔报国宏愿,进入了当时中国第一个从事航空建设的机关——国民政府航空署工作。 他当时担任的是编译工作,翻译介绍了一些西方有关航空的重要书刊,对中国早期航空事业的发展,做过不少贡献。他翻译的《陆空协同军事典范》和《空军制胜论》是中国空军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历史见证,他在《航空》《御风》《航空月刊》《航空杂志》等刊物上译介的世界各国航空文献,也是中国民航与空军早期发展的重要史料。2018年,《叶廷元先生译著集》出版,将叶嘉莹父亲的译著与译稿汇为一编,作为中国航空史的历史文献保存。 1929年5月,中国航空公司在上海成立。叶嘉莹的父亲赶赴上海任秘书一职,后改任人事科长。“七?七事变”后,叶嘉莹的父亲一路随着国民政府到了重庆,而叶嘉莹的母亲带着叶嘉莹和她的两个弟弟留在沦陷区北平。1945年,叶嘉莹的父亲随公司迁回上海。1948年,叶嘉莹的父亲随中航公司第一批迁至台湾。一度拟返回上海,后来在台湾基隆登船受阻,未能成行,不得已留居台湾。1969年,叶嘉莹受聘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