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
分类 | |
作者 | 贺仲明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审美呈现、乡土小说作家的文化和审美心理、乡土小说的审美形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讨论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问题,对当代乡土小说的未来出路予以展望。作者认为,乡土小说会始终以其独特思想和艺术个性,以及独特的魅力价值,卓立于小说世界中。 作者简介 贺仲明,1966年生于湖南衡东,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已出版专著《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2002)、《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2008)、《本土经验与民族精神》(2018)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王瑶学术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和《读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史论 第一章 审美内涵及其演变 第一节 乡土小说美的内涵与观念变迁——以女性人物美为中心 第二节 风景中的权力与传统——兼论“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 第三节 从写实到象征——当代乡土小说艺术方法变迁 第二章 审美特征和大众接受 第一节 当代乡土小说的方言问题——以1950年代“方言问题讨论”为中心 第二节 乡土人物塑造的主体性与真实性——论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农村“新人”形象 第三节 当代乡土小说的地域性演变与问题讨论 第四节 论乡土小说的文学接受问题——以“十七年”乡土小说创作为中心 第二部分 分论 第三章 革命时代的乡土审美(1949-1976) 引论 第一节 孙犁:乡村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抒情 第二节 赵树理与浩然:农民文学审美的两种类型 第三节 美与革命的两难与困惑——柳青《创业史》中的审美心态:以改霞塑造为中心 第四章 改革时代的乡土审美(1978-1999) 引论 第一节 魅惑、探寻与创造——以韩少功为例论知青作家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当乡土遭遇现代主义——论“先锋小说”中的乡土叙事 第三节 中国乡村大地的当代回声——莫言乡土小说审美论 第五章 新世纪的乡土审美(2000-2015) 引论 第一节 “南方化”:西部乡土小说的新审美趋向——以红柯、李进祥、石舒清等作家为中心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守望与未来前景——以贺享雍《乡村志》为中心 第三节 乡村之子的故乡遥祭——论“80后”作家的乡村书写:以马金莲、甫跃辉、郑小驴为中心 结语:乡土的未来与审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乡土小说与审美 1.乡土小说概念 乡土小说是一个发展的 概念。它的问世是在现代工 业社会背景下,人们受到现 代思想的感召和启迪,对乡 土社会和乡村文明产生了很 复杂的感情,于是以对乡土 的书写来表达这种情绪。这 当中既有以现代视野对乡村 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有对 乡村生活的怀想和眷恋。只 有在现代文明的辉映下,才 会出现“乡土文学”和“乡土 小说”的概念。 中国的乡土小说也是如 此。20世纪中国经历的是从 传统乡土社会到现代工业社 会的剧烈转型,因此,作家 们在乡村书写中所表达的最 基本思想就是对“现代性”的 回应。鲁迅在1920年代开 创乡土小说写作,并带动起 以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 、许钦文等为代表的一个创 作群体,主要是在“对乡村 文化批判和启蒙”主题下进 行创作。鲁迅在1930年代 回顾这一创作,并为“乡土 文学”做了界定,指出乡土 作家们“在还未开手来写乡 土文学之前,却已被故乡所 放逐,生活驱逐他们到异地 去了”,“回忆故乡的已不存 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 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 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 ,就是准确的体现。 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废名、沈从文等作家开创 了“现代性”思想的另一层面 创作,就是“对乡村文化的 怀乡和眷恋”。它与鲁迅的 文化批判传统是“现代性”的 两个侧面。或者说,鲁迅的 传统是正面指向现代性,废 名、沈从文的传统则是包含 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意 识,具有“后现代性”的意味 。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社会 和思想发展的主流,因此, 以现代性为中心的“批判”和 “眷恋”两大主题就成为中国 乡土小说最基本的方向,构 成了乡土小说的内在精神主 流。 但是,20世纪中国乡村 所处的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严 重、变革快速的时代,诸多 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深刻地影 响到乡村面貌和农民生活。 所以,作家们不可避免地会 在小说创作中表达明确的现 实关切,对乡村社会的变革 和现状进行写实书写。 这一点,在1930年代更 显突出。因为一方面,现代 知识分子普遍感觉单纯的文 化批判不能取得社会效果, 典型如鲁迅在《一件小事》 《祝福》《故乡》等作品中 多次反思知识分子与大众之 间的隔膜,认为必须与大众 有更密切的关联,才更可能 取得社会文化变革的成功; 另一方面,这时期的中国乡 村正承受着西方经济危机转 嫁的后果,传统乡村经济与 现代工业经济之间的反差更 为突出,“谷贱伤农”的破产 潮在乡村社会中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乡土小 说(乡土文学)的写作方向 有所拓展,其概念内涵也有 所发展。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就是作家们更积极地关注现 实,承担起社会批判的任务 。 茅盾是1930年代乡土小 说的创作者,他的“农村三 部曲”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 响。更重要的是,茅盾对乡 土小说理论进行了非常深入 的思考和探索。他意识到乡 土小说进入乡村现实的充分 必要性,并进一步将乡土小 说与乡村现实的社会和政治 变革结合起来,认为表现“ 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 扎”应该成为乡土小说的主 要内容,从而实现乡土小说 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介入式 批判。 鲁迅、废名等侧重文化 层面的书写,与茅盾等侧重 现实层面的书写,构成了乡 土小说两个最基本的方向, 也奠定了乡土小说概念的基 本范畴。事实上,这两大范 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20世纪 中国乡土小说创作。它们之 间的竞争和融合,也成为百 年乡土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 。 但是,由于文化批判与 现实关怀之间并非简单而整 齐的关系,而是互相交织与 融合,因此,人们对乡土小 说概念内涵存在着一些不明 确之处,并由此引起了较大 的争议。 …… 第二个原则是时代性。 这一原则是对第一个原则的 补充,也可以说是一种妥协 。因为如果严格按照文学史 的“优秀”标准来选择,可能 能够入选的作品就太少。但 既然要完整再现当代乡土小 说70年的整体面貌,只能选 择也许不那么优秀,但是能 够代表时代特征的作品。当 然,值得说明的是,时代性 的代表是以多种方式存在的 ,不一定就是在当时最红火 、最有社会影响的作品。它 既可能在外在层面上,也可 能在内在层面上。在这里, 我特别注意结合各个时期乡 土小说的代表f生思潮。如 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乡 土小说无疑是“寻根文学”和 现实主义文学,但“先锋小 说”作为当时非常有特色的 创作思潮之一,在乡村书写 上也有独到的探索,所以我 们也做了专门关注。 在如此前提下,我选择 的当代乡土文学70年各时段 代表作家作品如下: “十七年”和“文革”的当代 文学前30年,我主要选择了 孙犁、赵树理、柳青、浩然 4位作家。这几位作家的文 学成就自然是最突出的,同 时,他们的创作在审美方向 、创作心态等方面具有更显 著的代表性——虽然创作成 就高者不局限于这4人(如 周立波成就也很突出,但代 表性不如这4位作家)。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 ,我将它们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