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民日报写作课”系列丛书通过剖析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案例,回答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等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面向大众的好新闻采写指南。“魔鬼在细节”为写作课的第二册,采用编辑记者业务研讨文章加作品原文的形式,围绕到现场捕捉细节、在写作中用活细节等方面,析“稿”明理,讲解透彻,彰显了党中央机关报编辑记者优秀的业务素养,读之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作者简介 费伟伟,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正高二级编辑。1983年大学毕业,入人民日报社,先后在总编室、机动记者组、经济部、市场报、中国能源报、福建分社工作。四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编采逸兴》《新闻采编评析》《新闻采编评》等新闻业务评论集三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去!到现场去! 脚板底下有乾坤 附:太焦线上“打冰人” 我真正走进了田间地头 附:冬闲人不闲 有“现场感”,才会“立体化” 附:山顶起新房 千字之内如何施展拳脚 附:“老鲍啊,是棵实心竹” 深入现场走出故事写出真情 附:因爱执着坚守奉献 现场“画”人物故事方精彩 附:16里村路,他一直在守护 用耳朵来写 写现场要顺着视角 写透现场须“在场” 附:移民清明拜老树 站在田埂上,得闻稻花香 附:农民变股东家家能分红 在现场,采撷历史长河中的那朵浪花 附:此间曾著星星火 去!到现场去! 附:难忘生命救援的那些瞬间 活鱼还需现场烹 附:洪蕴来种粮种出鸿运来 去现场感受并传递新闻的温度 附:为百姓,他不曾犹豫半分 采访是一次充满未知的“破冰之旅” 附:专题调研不负信任 唯记耳 附:七里海行 住院也是一次卧底 附:是什么稀释了医改获得感 一次“靠得近”的尝试 附:法官进网格诉前解纠纷 让人物“活”起来 写出小人物一波三折的故事 附:老杨种菜记 写故事和剪片子 《老杨种菜记》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原汁原味中见平实务实 多留意那些保真保鲜的“土味话” 附:岚县:“山药蛋”变得“高大上” 口述体:要说出“我”的故事 “口语入文,神情活现” 附:妈妈教我放鸭子 早准备、多深聊、读顺口 附:赶上了好时代 用直接引语巧“说话” 附:擦鞋者说 多让新闻中的人物说话 附:我也上班了 用细节抓住典型人物的“魂” 附:爱让梦想飞越大山 用细节“抠”出好人物 附:贺茂胜的好日子 下大功夫写小细节 附:“守好国界线,不让界碑移动1毫米” 写一个人,要尽可能地了解他 附:陈忠实独开水道也风流 特写要“特”,线条宜细,场景须活 附:兴家坨村行 一片“叶子”道和谐 附:绿色发展,好山好水好日子 如何让“他”说得好 在交汇处找共情 在细节里找力量 直播不在呈现奇观,而在唤起共情 附:英雄岭的日与夜 “小切口”当为读者最关切的那个点 附:青海县域内就诊率超八成 让百姓有感 附:行走的脊梁(节选) 抓住情感诉求赢得受众关注 附:武汉在临沧滞留游客:以为被拒之门外,没承想柳暗花明 从读者可感可知中求“浅出” 读得懂才会往下读 附:破解“1.5个三峡”最难题 “拜托给讲个故事” 附:会计杨波“缴税记” 人境相合易共情 附:沙漠腹地变成了宝地 写出差异感,写出代入感 抓住群众的真顾虑去推进故事 附:看得长远,带头搬迁 离读者近,离鲜活也更近 附:俺心里,春天一直都在 报纸稿件也要考虑用户体验 附:“游客的事,都是大事” 深入基层创新表达 附:老郭脱贫记 发现人物报道的张力 附:“愣娃”不愣村官富村 发挥基层优势写出好新闻 附:“民乐巷”里新气象 文本创新如何用好第三人视角 附:改革改出全新全运 在交汇处找共情在细节里找力量 附:红军桥上的“等高线”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