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于漪(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中华人物故事汇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解旭华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于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宝贝,她认为只要拨动学生心中独特的琴弦,每个生命都能奏出动听的乐曲。
她把打架逃课、被父母放弃的孩子带回家,和自己的孩子吃住在一起,她用爱和耐心一次次把他从危险的边缘拽了回来。她让叛逆的学生演示实验,使得这个学生从桀骜不驯变得友善可亲。
她教书“着魔”,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写下来,反复琢磨、推敲,凝练成活泼的口语,把每一堂课都上到学生的心坎里。
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她讲过近两千节公开课,把教书这件事融进了血液里,化成了生命的歌唱。
她七十多年只做教书育人一件事,成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
作者简介
解旭华,笔名墨汁小兔,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硕士毕业,现为童书编辑。一个每天在上班的路上要花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写写作,大多数童话都诞生在公交车上或地铁里。江湖人称“小兔阿姨”,喜欢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在自己的作品里,她最喜欢《风吹走的颜色》《太阳有一百万只脚》《狸猫咖啡馆》《妖怪吧》“爆笑小鹌鹑”系列等。它们发表在《儿童文学》《幼儿故事大王》《大灰狼》《小火炬》等儿童期刊上,也被收录在《〈东方少年〉三十年精选》以及历年《中国幼儿文学精选》等作品集里。她还喜欢罗大里、米切尔·恩德、桑达克和J.K.罗琳等人的作品。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童年不识愁滋味
最后一课
天塌下来了
那些拨动心弦的课
语文教学的“门”在哪儿
把课教到学生心坎里
老师教书“着魔了”
发现孩子“独特的琴弦”
欢迎语文课上来“将军”
“十三点”风波
班里来了“超级捣蛋王”
有让人喜欢的作文课吗?
特级教师的烦恼
天哪,一所乱学校!
从教师到人民教育家
世代书香育桃李
序言
写给小读者的话
有一位语文老师,现在
已经九十多岁了。她的名字
,吸引了几代人的关注。人
们关注她激情洋溢、生动活
泼的课堂教学风格,关注她
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关注
她像珍珠一样焕发光彩的教
育思想,关注她争的那口气
——中国教育要有自己的话
语权……她就是“人民教育
家”于漪。
一九五一年,二十二岁
的于漪第一次站上讲台,她
梳着两根麻花辫,挺拔地站
着,就像一棵小杉树。她着
装朴素,一双眼睛细细弯弯
的,温柔的眼神中闪烁着青
春和智慧的光彩。她的眉毛
也细细弯弯的,却透着一股
飞扬的英气。随着一声清脆
的“上课”,于漪开始了她的
教书生涯。她越教越投入,
越教越痴迷,不知不觉就教
了一辈子。“一生只为一事
来”,于漪把教书这件事刻
在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里
,化成了生命的歌唱。
有一次,九十多岁的于
漪刚刚给青年教师们讲完课
,略显疲惫地坐在讲台旁的
椅子上休息。突然,她的眼
睛一亮,猛地一下站起来:
“不得了了,来了这么多同
学啊!”原来,当年她教过
的几位学生专程赶过来看望
她。他们兴奋地拥到于漪身
边。于漪像个孩子一样笑着
,与昔日的学生抱作一团。
那一刻,这些头发有些
花白的学生仿佛又回到了少
年时代;那一刻,于漪仿佛
回到了当年沸腾的课堂。从
二十二岁到九十多岁,于漪
站在讲台上,用生命为她心
爱的学生倾情歌唱,不知点
燃了多少学生心中的明灯,
为多少学生的青春留下了斑
斓又厚重的色彩。
让我们循着于漪的足迹
,走近这位魅力四射的语文
老师,走近这位普通又伟大
的“人民教育家”。
导语
本书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中的一册,讲述“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故事。
于漪从事语文教学事业近70年,上过2000多节语文公开课,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于漪,学生的好老师。
精彩页
童年不识愁滋味
一九二九年,于漪出生在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述的地方——江苏镇江。江南秀美的山山水水滋养着于漪一天天长大,她长得眉清目秀。
于漪的父亲做小生意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于漪的童年是那般欢乐,无忧无虑。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把香气散向四面八方,小于漪一头扑进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中,奔跑、跳跃、嬉戏、捉蝴蝶……好一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画面!
于漪住的那间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她从屋里进进出出,一天少说也要看三四次,早晨看,晚上看,越看越喜欢。有时看着看着不觉入了神,似乎自己进入那画中去了,徜徉于山水之间,好不自在!
于漪自幼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爱读书。家中有一部破旧的《评注图像水浒传》,于漪看到就像见了宝贝一般。她一打开,就被书里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还有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幼小的于漪读着梁山好汉的故事,把发生在梁山的故事想象成发生在自己家乡长江边的焦山一带,好像亲眼看见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溃败,在芦苇丛中狼狈逃窜的情景,真是大快人心!于漪在想象的王国里纵横驰骋,读故事时似有身临其境之感感觉所有的人物如此生动鲜活。
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性格各异,个个一身本领,疾恶如仇,包打天下不平事。于漪最喜欢武松,读到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于漪拍手叫好,直呼“痛快”。对林冲这个人物,于漪又怜又怨。林冲身为堂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武功高强,却被高俅、陆谦一再陷害。于漪怨他早该抗争,一再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干什么……幼时阅读的英雄故事在于漪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大概无形中受到英雄们雷厉风行、疾恶如仇性格的熏陶,长大后,她胸襟开阔、爱憎分明、坚忍勇敢,颇有一股“女侠”的风范。
于漪童年生活的乐趣,多来自读书。家里的一本《千家诗》,别人看不上,她却沉醉其中,视若至宝。一年之中,风光流转,四季更迭,《千家诗》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顺序,展开了大地山川的万千气象。写景物的诗,不像有趣的故事那么吸引孩子,但于漪极为喜爱。春天时,大地一片春意盎然,花儿争相开放,正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盛夏之日,烈日炎炎,树木繁茂,红艳艳的石榴花如火如荼地盛开着,正是“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夏日离去,蝉鸣声销声匿迹,深秋来临,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却不怕寒冷,争艳斗俏,正是“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读着读着,于漪沉醉在诗意中,再抬眼看日常的生活,似乎也都被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
书不仅编织了于漪生活的美好,还让她的思维更敏捷。读到“百般红紫斗芳菲”,她感到有些奇怪,歪起小脑袋问大人:“‘红’和‘紫’怎么斗呢?”读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她又纳闷:“橘子也是‘黄’的,怎么是‘绿’的啊?”大人们常被这个眼睛亮闪闪的孩子追着问,有时候他们也答不上来。
于漪徜徉在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间,徜徉在古代英雄人物起起伏伏、快意恩仇的人生中,徜徉在诗歌所描写的大好河山的优美意境里……她细细密密地感受着这一切,生命的根也慢慢扎进了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
上小学时,于漪就读于薛家巷小学。一年级的赵老师指导同学们读书、写字。第一次拿起描红本时,于漪只觉得一颗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她端详着一个个方块字,把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多么神奇呀!这些字有的胖,有的瘦,有的像长了翅膀要飞,有的四脚稳稳地站着。于漪拿起笔来要写,赵老师笑着制止了她。
“不要急着写,先磨墨。看,墨要这样轻轻地磨才匀,写出来的字才好看。”
“小心不要把墨溅得到处都是。”
“如果手上沾了墨,洗干净后才可以写。”
没想到写字还有这么多规矩。于漪耐下性子来,在赵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开始学习写字。
孩子们把描红本交上去,几乎个个是“大花脸”。赵老师并没有责怪学生,只是说:“不要着急,这样一笔一笔慢慢写。”一边说,一边写给孩子们看。
于漪按赵老师教的那样,一板一眼地把墨磨好,用一个空心的长方形铜镇纸压住纸边,身体坐得笔直,然后拿起毛笔,一笔一画地临摹着描红本上的汉字。
写完一张,于漪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细细的汗珠。可是看着写满黑字的描红本,于漪心里美滋滋的。
赵老师也夸于漪写得好:“你拿起来,对着阳光看一看,这字写得多漂亮啊!”
于漪拿起写满字的描红纸,对着窗外的太阳看去。真神奇!阳光一照,飘着墨香的黑字镶上了阳光的红边,好看极了!原来汉字这么美,于漪心里对汉字的爱和敬畏感油然而生。
有一次,一向温和的赵老师发了大脾气。起因是一个男孩抓着笔在自己的描红本上一通乱画,好好的本子被他画得脏兮兮的。他把画坏了的本子揉得皱巴巴的,自己还嘿嘿直乐。
赵老师慈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