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马丁·艾米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经历》是马丁·艾米斯的一部回忆录,书中涉及了童年、友情、爱情、亲情、死亡、病痛等主题,在这些回忆中,自我被消融、肢解、阐释、组装。不断增补的脚注,更为过去的经历添加新的层面,像是洋葱,层层叠叠地往外延展。该作品出版当年在《时代》周刊评出的非虚构类小说中位列第四,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作者简介
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生于牛津文学世家,著名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马丁·艾米斯素有英国“文坛教父”之称,与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1974年,艾米斯凭其处女作《雷切尔文件》摘得毛姆文学奖,并被誉为“文学天才”。此后艾米斯借其一系列风格多变的作品步人文坛巅峰:《金钱——绝命书》(1984)人选《时代》杂志“一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列;《时间箭一罪行的本质》(1991)和《黄徇》(2003)先后入围布克奖提名。虽然艾米斯屡次无缘该奖项,但却无损他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年轻作家”(G1LANTA杂志)的头号人物。马丁·艾米斯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纳博科夫、乔伊斯等大师的影响,在写实的手法上融入了意识流、黑色幽默及浓郁的魔幻主义风格;其先锋实验的文学品格、标新立异的创作形式、变幻莫测的情节铺陈以及惊世骇俗的语言天赋令其享尽世人瞩目,更被形容为是“蘸着迷药水书写的文坛大师”。
目录
第一部:尚未觉醒的
开场白:我的失去
来自学校的信
等级
来自学校的信
女人和爱情之一
来自学校的信
认识时间
来自学校的信
汽车站:1994
来自学校的信
迈克·萨巴图拉的手
家中来信
宽容之缺失
家中来信
现在的他,曾经的他
家中来信
城市和乡村
家中来信
重新进入的问题
大学来信
永恒的灵魂
大学来信
存在依旧是工作
大学来信
女人和爱情之二
大学来信
朋友的盛宴
大学来信
以血思考
老铁匠铺子来信
第二部:主要事件
事件之一:迪莱拉·西尔
事件之二:再轻轻抱一个
事件之三:魔法
后记:1995年,波兰
附录:传记作者和媒体
补篇:给姨妈的信
《经历》译后记
序言
马丁·艾米斯和他的小

瞿世镜
马丁·艾米斯1949年生
于英国南威尔士,父亲金
斯利。艾米斯是著名小说
家,母亲希拉里·巴德威
尔是农业部一名公务员的
女儿。马丁十二岁时,父
母离异。继母伊丽莎白’
简’霍华德也是一位小说
家。马丁原来和其他同龄
孩童一样,喜欢阅读连环
漫画。继母引导他读简·
奥斯丁的小说,这是他最
早受到的文学启蒙熏陶。
马丁曾经在英国、西班牙
、美国十三所学校上学,
然后在伦敦和布莱顿补习
,为大学入学考试作准备
。他考进牛津大学埃克塞
特学院英语系,毕业时获
一等荣誉奖。他写的第一
部小说《雷切尔文件》
1973年获毛姆奖。1975
年,他担任伦敦《泰晤士
报文学增刊》的助理编辑
,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灵
与魂的夭亡》。他还发表
了许多书评和散文。于是
他被《新政治家周刊》编
辑部录用,这时他才二十
七岁。后面两部小说《成
功》(1978)和《其他
人:一个神秘的故事》(
1981)出版之后,他成
了专业作家,并且给《观
察家》《泰晤士报文学副
刊》《纽约时报》等报刊
杂志写文学评论。他是一
位多产作家,陆续发表了
下列作品:《太空侵略者
的入侵》(1982)、《
金钱——绝命书》(以下
简称《金钱》)(1984
)、《白痴地狱》
(1987)、《爱因斯坦
的怪物》(1987)、《
时间箭——罪行的本质》
(1991年获曼·布克奖提
名)、《访问纳博科夫夫
人及其他游览杂记》
(1993)、《经历》(
回忆录,2000年获詹姆
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会面屋》(2006
)、《第二平面》
(2008,关于“9·11事件”
及反恐战争的文集)、《
黄狗》(2003年获布克
奖提名)、《莱昂内尔.
阿斯博:英格兰现状》(
2012)。2007年至2011
年,马丁在曼彻斯特大学
新写作中心担任创意写作
课程教授。2008年,《
泰晤士报》将他评为
1945年以来五十位最伟
大的英国作家之一。马丁
·艾米斯结过两次婚。他
的第二位夫人伊莎贝尔.
丰塞卡也是一位作家。马
丁·艾米斯曾经住在伦敦
肯辛顿区王后大道,他的
小说时常以这个地区作背
景。书中人物抱怨这里外
国游客过多,商业气氛过
浓,反映了伦敦市民丧失
文化根底的异化感。他像
狄更斯一样,喜欢从伦敦
街头俚语、行业切口中吸
收新鲜词汇,来丰富他的
英语。这种植根于日常生
活的通俗语言,被其他青
年作家、记者、读者们纷
纷仿效而流行一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马丁·艾米斯阐明了他的
文学观念:
“如果严肃地加以审视
,我的作品当然是苍白的
。然而要点在于:它们是
讽刺作品。我并不把自己
看作先知;我不是在写社
会评论。我的书是游戏文
章。我追求欢笑。
“我不相信文学曾经改
变人们或改变社会发展的
道路。难道你知道有什么
书曾经起过这种作用吗?
它的功能是推出观点,给
人以兴奋和娱乐。
“小说家惩恶扬善的观
念,再也支撑不住了。肮
脏下流的事情,当然成为
我的素材之一。我写那种
题材,因为它更有趣。人
人都对坏消息更感兴趣。
只有一位作家,曾经令人
信服地写过幸福,他就是
托尔斯泰。似乎除他之外
,再无别人能把幸福写得
跃然纸上。
“我利用在自己周围所
看到的所有荒诞可笑的、
人们所熟悉的、凄惨可怜
的事情……在这些日子里
,到处存在着寒伧破旧、
苦难悲惨的景象。
“阐明社会因果关系并
非小说家的事业。他们必
须对他们所具有的艺术效
果非常敏感。”
马丁的处女作《雷切
尔文件》被誉为青春期赞
歌。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
只有一个晚上,但是通过
记忆联想和闪回等意识流
手法,扩展了它的容量。
主人公查尔斯·海威在他
二十岁生日之夜,回想他
第一次爱情经历。他是一
位聪明、敏感的青年,渴
望成为作家。在几本笔记
本里,他写满了描述女友
雷切尔·诺伊斯的文字。
通过这些笔记和其他回忆
,第一人称叙述者查尔斯
展示了一个引人人胜的故
事,机智幽默地描述他的
成长过程和初恋的惊喜感
受。马丁·艾米斯认为,“
在青春期,人人都感到创
作的冲动——想要写诗、
写戏剧、写短篇小说。作
家不过是那些把这冲动继
续坚持下去的人。”
……
虽然作者自嘲他的小
说不过是游戏文章,我们
千万不要被他那种令人眼
花缭乱的叙事技巧所迷惑
。他创作的那些“讽刺漫
画”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
和价值判断,表明他是具
有社会责任感的严肃作家
。1989年春,我在伦敦
英国国家图书馆中初次阅
读马丁。艾米斯的《金钱
》时感到十分震惊。狄更
斯《双城记》的场景在伦
敦和巴黎两个城市展开,
《金钱》的叙事线索也在
伦敦和纽约两个城市之间
交织。在西方的传统观念
中,爱情是纯洁的、神圣
的。《双城记》主人公席
德尼·卡尔登是典型的英
国绅士。他为自己心爱的
女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金钱》的主人公塞尔夫
简直是个卑鄙畜生,情妇
是他用金钱购买的泄欲工
具。摒弃了圣洁的光环,
爱情异化为买卖,英雄堕
落为反英雄。我原来以为
英国是一个具有绅士之风
的国度
导语
本书是艾米斯的回忆录及自传,非常坦诚直露,揭秘英国文学世家种种秘辛,勾连出英伦文化、社会的面貌和变迁
本书中有许多“人间清醒”的金句,淋漓尽致体现了马丁·艾米斯“文学世家叛逆子”的性情。
这是一本大作家的坦诚之作,更是和我们一样需要经历人间种种的凡人自述。
后记
2000 年,《经历》出
版时,马丁·艾米斯五十
一岁。开始写作这本书的
四五年前,他跨入中年。
和所有的人生一样,那是
个会发生很多事的年龄。
1995 年前后的十八个月
间,他经历了:离婚结婚
,非婚生女儿的出现,消
失了差不多二十年的表妹
原来成了系列杀人者的牺
牲品,大型的牙科手术,
更换经纪人,《情报》出
版过程中的种种是非,更
不消说还有父亲的去世。
在这样的一个人生中
点上,艾米斯回头看,盘
点他的“经历”。
“我”的回忆
作为回忆录,看起来
艾米斯真正写自己的部分
不多。重要的青少年时期
,他呈现的是当年写给父
亲和简的信件。而周围的
人似乎才是他着墨的重点
:父亲、母亲、简、露西
、迪莱拉,还有和索尔·
贝娄、克里斯托弗·希钦
斯、朱利安·巴恩斯的友
谊。
但个人的回忆录一定
是个人视角的回忆。熟稔
英国文学传统的艾米斯取
用“经历”作为书名时,无
疑是指向弥尔顿的《失乐
园》、布莱克的《纯真之
歌》(Songs of
Innocence)和《经验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
。纯真是生命的本初,是
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
撒旦化身的蛇令他们犯下
了原罪,“失去的纯真再
不复得”(《失乐园》)
。艾米斯笔下的“纯真”是
童年,是母亲,是英格兰
的乡村。当他提到父母的
离婚是童年的结束,“从
那时起,就全是城市,全
是伦敦,全是世事经历了
”,读者免不了读出其中
的言下之意:一边是童年
、乡村的“纯真”,另一边
是世故练达、富有“经历”
——是“经历”破坏攫取了“
纯真”。
金斯利·艾米斯和简·霍
华德两位小说家的情事,
在小艾米斯回忆录的草蛇
灰线中,容易被解读成文
艺女爱上知名作家“小三
上位”的狗血情节。事实
上是,简和金斯利在
1962年的切尔滕纳姆文
学节相遇的时候,简已出
版四部小说,在伦敦的文
学圈中小有名气,而且她
是这一届文学节的总监。
金斯利·艾米斯也出版了
四部小说,以 1954 年出
版的《幸运的吉姆》出名
。金斯利是受邀嘉宾,与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
、约瑟夫·海勒、法国作
家罗曼·加里一起参加题
为《性和文学》的小组讨
论。此前,简已为金斯利
的小说《爱上你这样的姑
娘》(1960)写过书评
。说到金斯利笔下的人物
:他觉得荒唐的那些人,
写起来滑稽极了,可是大
多数时候,人物都很乏味
。作为一部喜剧小说,而
且是一部有关“有魅力和
无魅力”的人的小说,这
样的评论不是不犀利的。
2016 年,阿尔忒弥斯·库
柏的伊丽莎白·简·霍华德
传记出版,书名为《危险
的纯真》(A Dangerous
Innocence),是不是对
艾米斯的书中记录简的文
字的一种回应和批驳?
而且这也不完全是一
部作家的回忆录:艾米斯
极少提到自己的作品。和
同为作家的父亲,读者看
到的不是文学的薪火相传
,却是同行之间的既相近
又相轻。儿子的作品父亲
看过的极少。题献给父亲
的《伦敦场地》,父亲不
曾读过。而父亲的作品,
是给儿子最好的遗赠,儿
子借着回忆录写了他的书
评。对父亲被时人诟病的
政治观点,既有批评也有
庇护。金斯利的好友诗人
拉金身后出版的书信集,
因为在私人通信中显露出
来反人类尤其是种族歧视
的一面,令他声名大跌。
而金斯利有儿子护着,小
艾米斯在校读此回忆录的
同时,也在校读利德编辑
的父亲的书信集。
后现代的回忆
前文提到的艾米斯写
自己的部分并不多,那是
为什么呢?同样的离婚,
父亲的两次离婚他说得详
详细细,甚至还企图解释
和简离婚的契机在于伦敦
电影院里那场傅满洲的电
影。而对自己的离婚却语
焉不详,连前妻的名字也
只零零星星提到过几次。
虽然原版封底将这本
书作为“自
传”(autobiography)来
介绍,而且“回忆
录”(memoir)和“自传”
也时不时混着用,甚至还
有称作自传体的回忆录。
两者的写作无疑都借助回
忆,都是回望时的记录:
这一刻的感受,以及感受
当年的感受。因此,在自
传和回忆录中,事件对个
体的情感影响可以说比事
件本身更重要。但这两者
之间,就我看来,应该有
所区分。
区分的关键在于回望
时记录的方式方法,及重
点所在。自传和传记一样
,通常是按时空线索来叙
述的,告诉读者这一路发
生了什么。而回忆录不一
定是以时空顺序来写,而
是从自己的立场向读者的
展示。自传是要画成一幅
完整的自我肖像,而回忆
录则可能是碎片散事,马
赛克似的任由拼贴。比如
纳博科夫的回忆录《说吧
,记忆》,由发表于
1936年和1951年间的一
些回忆短篇组成,出第二
版时又经过修改和扩充。
就像书名所提示的,发声
的是“我”的记忆。而记忆
的重点是周围的人事,这
也是回忆录和自传不同的
一点:后者的重点更在于
自己,回忆录则和小说相
近,注重叙述过程中的构
建。
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回
忆录,这无疑也和马丁·
艾米斯的后现代写作相关
。艾米斯在回忆录中用了
他小说写作的主要手法。
在 BBC 的一次采访中,
他提到在写这部回忆录
书评(媒体评论)
“马丁·艾米斯就是新生
的福楼拜,在世的乔伊斯
。”
——索尔·贝娄
“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个
非常有趣和巧妙的短语…
…它从来都是引人注目的
。”
——《星期日邮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
中,马丁·艾米斯的的勇
气、悲悯和单纯让我三次
落泪。作为一个父亲与儿
子之间爱的画像,《经历
》被证明是独一无二的。

——《泰晤士报》
精彩页
开场白:我的失去
“爸爸。”
这是我的大儿子,路易斯,当时十一岁。
“嗯?”
而我的爸爸会这么说:“……呃——嗯?”音调降了下去又扬了起来,说明他着恼了,虽然就一点儿。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说:“呃,我可不就在这儿嘛,不是吗?”对他而言,这“爸爸——嗯”一呼一应显然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就在同一间屋子里,本来就说着话,虽说没什么目的(在他看来,也毫无趣味)。我理解他的意思,但五分钟之后,我发现自己叫道:“爸爸。”这一叫,我就得迎接一声特别严厉的应答。我要到了十来岁,才断了这个习惯。孩子需要短促的一点时间,一边让想法在脑子里成形,一边确定得到了大人的注意。
下面这一节选自金斯利第三本也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小说《我喜欢在这儿》(1958):
“爸爸。”
“嗯?”
“载着我们去葡萄牙的船有多大啊?”
“我真不知道。挺大的吧,我觉得。”
“和杀人鲸一样大吗?”
“什么?哦,是的,肯定有那么大。”
“和蓝鲸一样大吗?”
“是的,当然哕,再大的鲸鱼都比得过呢。”
“比鲸鱼还大?”
“是的,大得多。”
“大多少呢?”
“你别惦记着大多少了。我能告诉你的就是大得多。” 停顿了一下后,讨论又继续了下去:
……“爸爸。”
“嗯?”
“要是有两只老虎跳到了一条蓝鲸身上,老虎会不会把蓝鲸弄死了呢?”
“啊,可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你懂吗?如果鲸鱼是在海里,老虎马上就淹死了。如果鲸鱼是……”
“可是假设它们真的跳到了鲸鱼身上呢?”
……“噢,天哪。好吧,我想老虎最终把鲸鱼给弄死了,不过那可花了很长时间。”
“要是是一只老虎呢,那要花上多长时间呢?”
“那就更长了。好了,我不想再回答有关鲸鱼、老虎的
问题了。”
“爸爸。”
“哦,这下是什么问题呢,大卫?”
“要是两条海蛇……”
那些有趣得紧的对话,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我的老虎可不是一般的老虎:它们长着利剑般的牙齿。而且我想象出来的这些对峙角斗比《我喜欢在这儿》中描述的错综复杂多了。要是有两条巨蟒、四条梭鱼、三条水蟒和一条大王乌贼……那时我五六岁。
回过头看,我明白这些问题触及了父亲最深处的恐惧。金斯利拒绝开车拒绝坐飞机,不愿独自坐公交车、火车、电梯(也不愿天黑后,独自待在一幢屋子里)。对坐船,他并不热衷——对海蛇也没兴趣。何况,他不想去葡萄牙,也不想去别的任何地方。去葡萄牙是毛姆文学奖规定,强加于他的。在给菲利普·拉金的一封信中,他称之为“驱逐令”(“非要我出国,非要给我几个钱”)。他因出版于1954年的第一部小说《幸运的吉姆》获奖。二十年之后,我也得了这个奖。
《雷切尔文件》于1973年11月中旬面世。12月27日晚上,在格罗斯特郡和妈妈一起过圣诞的表妹露西·帕汀顿,去切尔特纳姆见她的老友海伦·伦德尔。那天晚上,露西和海伦讨论了未来,一起给科陶德艺术学院写了封申请信。露西想继续在那儿学习中世纪艺术。十点一刻,她们分手。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