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绣(精) |
分类 | |
作者 | 冯泽民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汉绣是以荆楚刺绣文化为背景,以湖北荆州、洪湖、武汉为生产中心的区域性绣种,其历史悠久,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1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本书通过前期的对汉绣进行的民间访谈、查找文献、搜集资料等工作,对汉绣的历史源流、针法技艺、艺术价值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的框架和基本内容,力求以全景的视野、学术化的表达、生动的内容以及大量的相关史实、文献资料和实物图片(包括民间流传和博物馆收藏的汉绣珍品),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瑰宝汉绣的真实面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汉绣的传承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刺绣及其类别 第二节 汉绣界说 第二章 汉绣源流 第一节 汉绣文化源头 第二节 汉绣兴起 第三节 汉绣鼎盛 第四节 汉绣流变 第五节 洪湖汉绣与荆州汉绣 第三章 汉绣文化 第一节 汉绣与楚文化 第二节 汉绣与戏曲文化 第三节 汉绣与市井文化 第四节 汉绣与宗教文化 第四章 汉绣艺人 第一节 杰出汉绣艺人 第二节 汉绣艺术大师与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节 汉绣传承谱系与从业人员构成 第五章 汉绣技艺(上) 第一节 一画、二绣、三收拾 第二节 汉绣针法技艺 第三节 汉绣艺人谈汉绣技艺及针法 第四节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第五节 汉绣材料的使用 第六章 汉绣技艺(下) 第一节 汉绣艺术题材选择 第二节 汉绣艺术造型 第三节 汉绣艺术设色 第四节 汉绣艺术布局 第五节 汉绣艺术专于装饰 第七章 汉绣审美 第一节 审美意境——满 第二节 鉴赏趣味——俗 第三节 质感特征——板 第四节 艺术风格——朴 第五节 精神气质——粗 第六节 设计理念——奇 第八章 汉绣价值 第一节 长江流域名绣 第二节 荆楚刺绣家族 第三节 汉绣的艺术价值 第九章 汉绣传承 第一节 探索复兴之路 第二节 传承文化基因 第三节 坚持守正创新 第十章 汉绣品鉴 第一节 堂彩及装饰绣品 第二节 民俗及生活绣品 第三节 戏衣 第四节 宗教绣品 第五节 当代绣品 附录 附录一 汉绣大事记(2008—2021年) 附录二 汉绣艺人谈汉绣 附录三 汉绣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刺绣是一种以民众为 主体、扎根于生活的传统 工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 史。这种由针线和布帛构 成的手工艺品,一诞生便 不同寻常,独具风姿。传 统文化的土壤孕育了丰富 多彩、富有生命力的刺绣 艺术。在封建社会,于民 间生活中产生的刺绣“跻 身”上层社会后,就受到 宫廷贵族和富庶人家的青 睐,逐渐向艺术品靠拢, 走向精细与雅致。直到清 代,商品绣的迅速发展才 让刺绣在充满烟火味的市 井生活中重新找回了自己 的价值。 19世纪中叶,商业化 浪潮中的大武汉给了汉绣 难得的发展机遇,汉绣全 面融入社会生活,适应时 代的发展变化,成为最贴 近生活的手工艺品。从满 足人们日常需求的生活用 品,到用于宗教场所的宗 教用品;从地方戏曲演出 时演员的戏衣,到传统节 日、仪式时使用的民俗用 品,甚至连长江、汉江中 往来船只上用来标示吨位 的旗帜都是汉绣绣品。作 为商品绣的汉绣,连接了 民间生活和艺术审美。汉 绣艺术不追求写实,常对 现实事物进行夸张变形; 造型、构图不受时空限制 ,往往在同一平面上展现 在不同时空中出现的事物 、发生的事情;色彩明艳 ,富丽饱满,具有极强的 视觉冲击力;针法灵巧多 变,线迹流畅奔放。这些 艺术特征赋予了汉绣艺术 独特的魅力和审美意境, 深受民众喜爱。汉绣绣品 在国际展会上得到了广泛 认可,其竞争力和商业价 值不容小觑。 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 会,刺绣与女性有着天然 的联系,因而刺绣又称“ 女红”,从事刺绣工作的 女性常被称作“绣娘”。明 末清初,刺绣产品作为商 品见于市场后,刺绣行业 中开始出现男工的身影, 男工多的情况在汉绣行业 中尤为突出,被称为“男 工领衔”。在千年来绣娘 占绝对优势的“女红”世界 里,汉绣“柔中见刚”的艺 术特质足以显示汉绣男儿 的艺术底气。从武昌青龙 巷走出的吴氏汉绣家族, 到汉口绣花街上以男工为 主的绣坊,汉绣的创作主 体打破了大众对绣工性别 的刻板印象。从始于清咸 丰年间的任氏汉绣家族清 晰的传承脉络和工艺流程 中可以看出,画稿、放绣 、选料、配料、配色、刺 绣、成装等都以男工为主 导。刺绣是一门综合艺术 ,不仅是指刺绣的技艺本 身,一套连贯的程序更是 涉及材料、设计、工艺、 成装等多方面的内容。 回溯百年前,汉绣能 够蓬勃发展,立足于刺绣 之林,得益于其人间烟火 气和不拘一格的“男工气 质”。但是,汉绣的传世 绣品较少、文献资料稀缺 ,导致人们对汉绣的认知 不足,忽视了汉绣的价值 ,甚至认为汉绣研究是一 个“伪命题”。为追寻汉绣 艺术的真谛,十多年来, 我们在实地考察、艺人访 谈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 了解到近现代以来汉绣发 展的脉络、汉绣风格的演 变以及汉绣艺人的传承状 况。汉绣作为荆楚文化的 “活化石”,能够让它保持 “活态”的是汉绣艺人。其 中,从汉口绣花街走出的 任氏汉绣第四代传人任本 荣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我 们。任本荣一生守护、传 承汉绣,一段传统汉绣文 化史,不但是他个人的生 命记忆,更是武汉人心中 永远抹不去的集体记忆。 我们景仰汉绣大师,他们 的身影被大江大河衬托着 ,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尤 为高大。 汉绣并不张扬,但浓 烈、惊艳,契合武汉人骨 子里的气质:哪怕在惊涛 骇浪之中,也稳得住神、 捏得住针,肯下绣花功夫 ,敢为天下先。昔日的汉 绣艺人就是凭着这股劲头 ,在通江达海的汉口大码 头站稳脚跟,叫响“汉绣” 的名号;今天的汉绣艺人 继往开来,一步一步地把 汉绣做得活色生香,成为 大武汉一张新的“城市名 片”。 汉绣经历过19世纪的 喧嚣与辉煌,经历过20世 纪初的繁盛和战争的磨难 ,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 重生和市场经济大潮下的 沉寂,终于在21世纪重绽 光华,这些都铭刻在我们 的记忆深处。本书旨在为 融入烟火气息的汉绣树碑 ,为默默传承汉绣的艺人 立传,让这朵荆楚艺术奇 葩在中国刺绣百花园中常 开不败,让大师们的风范 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 汉绣文化的力量如大 武汉的滔滔江水,荡涤历 史,传承精神,活在当下 ! 冯泽民 2022年初夏于武昌南 湖之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